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人类无限的发展欲望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仅仅任环境本身做文章还是治标不治本。中国文化给了我们一个治本之策,那就是调和内心的欲望,发现作为快乐来源的心能和作为健康来源的体能的意义,节制对于物质能源无节制的消耗。问题在于,这种天地人和的道德文化可能复兴吗?变化从何而来?首先,要找到能够动员人心的话语。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要找到一种既与传统相通,又与现代相连,既为政府认  相似文献   
2.
动物的文化行为(cultural behaviour)是指通过非遗传的方法把信息从一个世代传给另一世代的行为。文化行为与进化过程不同,进化过程必须借助于自然选择才能发生,而文化行为是不遗传的。可见,动物适应其生存环境可以通过体质的进化(遗传进化),也可以通过学习特定的技能(不遗传)。学会的技能不能借助于遗传传递给后代,但却可以通过印记  相似文献   
3.
海南“三亚人”遗址1992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的是海南三亚发现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期。哺乳动物组合为东洋界动物群,石制品在类型上或加工方式上与两广地区相同时代的文化类型比较接近。人类牙齿属晚期智人。  相似文献   
4.
化石文化     
刘晓峰 《化石》1996,(4):2-3
化石文化刘晓峰化石,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资源之一,历来为人类所关注。化石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从中创造和累积了独特的文化──化石文化。-、化石文化的含义化石,是经自然作用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文化是人类在发现、认识、...  相似文献   
5.
绿色文化即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进,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包括了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人类的绿色文化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早期的图腾文化中就包含了绿色文化的萌芽,而且这些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十分突出。我国各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从人类幼年时期就开始创造,并且得到宏扬与光大,成为今天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绿图腾、树崇拜等自然崇拜观,正受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挑战,特别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也受到商品经济和金钱万能思想的冲击。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往往会造成优秀的绿色文化传统的丢失,而发展、特别在传统绿色文化基础上的持续发展,又会造成绿色文化传统的  相似文献   
6.
陈淳 《化石》1997,(1):6-8
莫斯特文化是欧洲、北非和近东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文化。它大约开始于黑斯-玉木间冰期,繁盛于玉木冰期。制造和使用各种莫斯特石器工具的是尼安德特人。在法国,莫斯特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洞穴、岩棚中或广袤的黄土平原上。最后冰期的寒冷气候使欧洲大部分地区象是今天的亚极地苔原景观,生活着各种喜冷动物如驯鹿、北极狐、野牛、野马、猛犸、披毛犀等,其他还有洞熊,狮子、鬣狗、狼等猛兽。长期以来,莫斯特文化被认为是前后延续的单一文化,始于阿休利传统莫斯特文化(含手斧),经典型莫斯特文化(不含手斧),演化到发达莫斯特文…  相似文献   
7.
陈建生 《化石》1997,(1):12-16
随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资料不断出现,刻划在文字起源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但对刻划的分类、其表意特点、与文字的关系等,学术界至今在认识上仍存在着较大分歧。早期刻划的发现八十年代中期,在法国多德根地区的罗斯冰河保留层,曾发现一块牛肋骨上有几条被有意识刻上的曲线,距今约10.7万年。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远古时代人类刻划痕迹。根据被刻划材料的质地,粗略地可分为硬质和软质两大类。前者如骨、牙、石、竹、木等,后者有沙、土、皮肤等。虽然一般说来,硬质材料保存的年代较为久远,但也不是绝对如此,比如在泥块和陶…  相似文献   
8.
封面说明     
《生物磁学》2009,(22):4247-4247
这个图片设计,被编委会命名为“和谐生命之光”。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的和谐是一种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但世界同时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背景采用带有金属色彩的变形太极图案,由一个中心点分两部分旋转生出整个奇妙的世界,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体现了新的发展。太极图案首先代表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有中国特色,该图案也在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时出现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在中国的传播遭遇了一定障碍.科学界和相关政府部门往往从科学知识的普及角度克服这些障碍.但实际上,转基因传播障碍的背后有着更为隐蔽的反智的社会态度及对传统农业的迷恋心理,三个因素都与中国传统直观外推思维方式有关.转基因传播所面临的实际是构造自然观与有机自然观之间的冲突.对有机自然观的误读与当前弥漫的反智主义关系密切,转基因带有“高科技”的突出特征,恰恰容易成为反智主义攻击的对象.在有机自然观和“反智”传统的影响下,社会上对传统农业的迷恋有着相当的市场.在此情况下,转基因技术要克服传播障碍,必须重构环境,除了以经济动力继续推动传播工作外,也要让技术发展与人们普遍接受的自然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王鑫   《生物信息学》2020,27(1):77-82
科学认识社会生态系统演进机制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文化与政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适合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框架,识别了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5个演进阶段,并分析出系统演进中的3种潜在状态。自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驱动力是影响杭州—西湖社会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人类行为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中扰动的频率、大小和形式并改变西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影响西湖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潜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需求,西湖在不同系统状态下为城市供给不同类别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体而言供给与调节服务比例逐渐下降,文化服务逐渐上升,并且后者逐步成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别。杭州与西湖在长期的互馈共生中建立了社会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性调节机制,其背后的生态智慧可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