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9篇
  免费   447篇
  国内免费   224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430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409篇
  2006年   414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391篇
  2003年   419篇
  2002年   404篇
  2001年   414篇
  2000年   334篇
  1999年   323篇
  1998年   301篇
  1997年   234篇
  1996年   205篇
  1995年   245篇
  1994年   187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8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器官覆盖于全身,能阻挡有害物质的侵入,保护人体内环境稳态,参与人体代谢过程。皮肤损伤、炎症和纤维化等,都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的减退,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十分活跃的磷脂信号分子,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LPA是维持体内平衡所必需的生物活性脂质介质,在皮肤中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多功能磷脂信使作用。本文综述了皮肤中溶血磷脂酸受体(lysophosphatidic acid receptor,LPA1-6)及其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及机制,综述了LPA在皮肤创面愈合、皮肤瘢痕、皮肤黑色素瘤、硬皮病、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炎、皮肤屏障、皮肤疼痛,皮肤毛发生长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有助于了解LPA在皮肤中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深入研究LPA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挖掘其在皮肤治疗中的作用,开发以LPA为靶点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DCC基因是由Fearon等研究结直肠肿瘤用定位克隆的方法确定并命名的一个肿瘤抑制基因,长约1.4Mb,至少有29个外显子。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与神经细胞粘附分子有明显的同源性。DCC基因在细胞分化以及肿瘤特别是结直肠肿瘤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进现有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荧光PCR法并开发出新的试剂盒,将其与直接测序法和ARMS法进行对比,验证该试剂盒用于临床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手术确诊的14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采用盲法分别使用直接测序法、ARMS法和新试剂盒检测EGFR突变,比较新试剂盒与其他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不一致时采用三种方法分别重复检验一次。结果:三种方法检测成功率均为100%,新试剂盒与直接测序法测得结果完全一致的比率达75.9%(107/141),在直接测序法测得的96例突变阳性中,92例在新试剂盒检测中得到验证(95.8%)。而直接测序法显示突变阴性的45例中,新试剂盒检测发现了23例突变阳性,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x2=40.745,P0.05)。与直接测序法进行比较,新试剂盒检测EGFR突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48.9%,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84.6%,检测准确度为80.9%。以ARMS检测法为金标准,新试剂盒测得结果完全一致的比率达84.4%(119/141),两者的一致性比较好(K=0.749,P0.0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1%、86.4%。结论:改进后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试剂盒在技术上较好地控制了检测结果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该检测方法较直接测序法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与现有的ARMS法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6.
7.
基因lc首先于大肠杆菌(E.Roli)噬菌体PA2中发现,其产物为蛋白质2。PA2溶源菌的外膜上存在有蛋白质2。E.Coli K-12的突变株nmgC(P+)能够产生新的外膜蛋白质NmpC,与蛋白质2的结构和抗原性非常近似。通过用λ噬菌体分别与野生型的K一12株及一pC(P+)突变株的qsr 缺陷前噬菌体进行置换,获得两种新的带有缺陷前噬菌体qs,’区的重组噬菌体。电子显微镜异源双链分析显示,除了从野生型菌株中置换到的DNA多出一段1,300碱基对的插入序列外,这两段置换DNA完全相同。并且置换DNA的一部分与含有lc基因的那部分PA2 DNA相同,插入序列的位点在这段DNA之内。在置换DNA中,不含插入序列的重组噬菌体可使其溶原菌产生与NmpC及蛋白质2非常相似的外膜蛋白。在。‘。“‘一12的基因图上,基因nmpC定位于12分钟,qsr缺陷前噬菌体也在附近的位置。因此,可以肯定一埘pC基因位于缺陷前噬菌体之中,实际上就是噬菌体的k基因。在野生型的K一12株中,由于插入序列的存在,阻止了这个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激素作用原理基本上分为两大类:激素通过细胞内受体起作用和激素通过细胞膜受体起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有关膜受体及其结合特性、膜受体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和G蛋白与信息传递等方面研究的进展。还指出,细胞内的信息传递是多途径的,不同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所通过的信息传递机制不尽相同,而同一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可能通过不只一种细胞内的信息传递机制。这些复杂的关系是激素作用千变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俞昌喜  王庆平 《生理学报》1990,42(4):331-339
本文应用受体阻断、高效液相,6-OHDA 化学损毁神经末梢和放射自显影等多学科技术方法,探讨脊髓苯环立啶受体的心血管效应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哌唑嗪、育亨宾均可对抗 ith PCP 的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ith PCP 产生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时,脊髓脑脊液内 MHPG 的含量升高;用6-OHDA 损毁脊髓 NA 能神经末梢后,ith PCP的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大为减弱,脊髓 PCP 受体密度亦同时大为降低。可以认为,脊髓内有 PCP 受体分布于 NA 能神经末梢上,促进 NA 释放或抑制 NA 重摄取,可能是脊髓 PCP 受体产生心血管抑制效应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0.
学习记忆中的关键物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谷氨酸是神经系统中较普遍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受体有三种亚型:海人草酸(kainate,KA)受体、使君子氨酸(quisqualate,QA)受体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KA、QA、NMDA都是L-谷氨酸的类似物。KA受体、QA受体通道维持平时的信息传递,而NMDA受体通道只在学习记忆过程中才开启,因而被认为是学习记忆中的关键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