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原鼢鼠挖掘取食活动的能量代价及其最佳挖掘...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苏建平 《兽类学报》1992,12(2):117-125
  相似文献   
2.
高原鼢鼠挖掘取食活动的能量代价及其最佳挖掘取食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典型的地下鼠,它主要挖掘取食杂类草之地下根茎,在挖掘过程中形成取食洞道。本文根据此特点,建立了挖掘取食过程中能量代价(E_(?))与取食道结构参数(土丘间距S、侧道长L、取食道半径b及洞道深度D)之间以及取食获能E_(fg)与S和b之间的两个函数关系。分别以挖掘效率极大和取食效率极大为优化目标,导出同样的结果,即相同的最佳土丘间距S_(opt)。通过实验观测,计算出在矮嵩草(Kobresiahumilis)草甸生境条件下,最佳土丘间距S_(opt)=127.4厘米,与野外实测土丘间距(126.30±47.85厘米)无显著差异(t=0.312,P>0.50),表明高原鼢鼠的挖掘及取食行为符合最佳化原则。  相似文献   
3.
大斑啄木鸟取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维桢  宋俞钧 《生态学杂志》1992,11(5):25-27,F004
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是左家地区的常见鸟类,对它的研究,国内有过一些报道。1990年4—5月,笔者对它的取食行为做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现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动物取食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褐飞虱若虫生存率、发育进度、体重、种群建立以及成虫全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抗源品种上取食的褐0飞虱若虫存活率降低20%~40%;发育进度慢了1—2个龄期,体重轻13.2—17mg/10头,群体增长数量减少4倍以上。反映出抗源品种对褐飞虱的生存率、体重、发育进度及群体增长数量等生物学特性存在不良的影响,其育成品种也表观出相似的特点。成虫取食后全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后,虫体内氨基酸总含量偏低.与感虫品种相比相差2倍。  相似文献   
6.
绿疣海葵对人工投饵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疣海葵对人工投饵的反应韩志泉首都市范大学生物系100037绿疣海葵(Anthoplenramidori)是海滨习见腔肠动物,为了观察人工投饵后,其取食与消化特点,我们利用海滨实习的机会,在烟台等一带,作了此项试验,试验分十个组,每组用30个绿疣海葵...  相似文献   
7.
苏敏  郑童  孙艳辉 《生态科学》2023,42(1):181-186
依据基于个体的空间模拟模型,文章构建了食饵感染疾病的一类捕食-食饵系统,并从特征调节的食饵偏好、寄生导致的宿主繁殖率下降以及捕食者对食饵资源的转换等方面研究种群行为的改变对疾病空间传播动态与生物控制的影响。其中,文章采用了无标度网络、小世界网络、随机网络以及规则格子等四种空间网络结构来明确网络异质性对疾病空间动态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特征调节的捕食种群对食饵偏好的改变以及对食饵资源的转换行为显著影响了疾病的流行与捕食者的数量。不同网络结构下,疾病的流行与捕食者的数量之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这也说明捕食者对疾病的生物控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寄生调节的宿主生长率对疾病的传播和捕食者数量产生较为微弱的影响。另外,空间网络拓扑结构的异质性对疾病的流行率也产生显著影响,网络结构异质性的增加将不利于局部感染作用的发生,从而抑制疾病的空间传播。最后,斑块发生率的模拟结果揭示,虽然网络节点的度越高越有利于局部相互作用的发生,但是已感染食饵为了权衡感染与捕食风险的正负作用,其斑块发生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总之,种群的行为与网络空间结构的异质性均可作为控制疾病传播的有效策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扬州地区,稻象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其越冬存活率免耕田>少耕田>常规耕田,肾发育的高低温临界点为38.16℃和9.84℃,最适发育温度26.52℃,有效积温117.8日度,每头稻虫产卵卵3-29粒,平均18.8粒;成虫羽化后17-31天为产卵盛期;产卵孔平均高度为4.1±1.5cm,水象下卵孔占28.6%:产卵孔与取食孔特征不同.卵期7±1.8天.成,幼虫的各群空间格局基本属密集颁布(仅x^-≤3时的成虫种群为随机分布).单季稻的为害重于双季稻;沙质土壤的发生量多于粘壤土,稻—麦(油菜)两熟制田的为害显重于稻-稻麦(油菜)三熟制田。  相似文献   
9.
白蜡虫一龄在女贞叶上取食时,口针尖抵达维管束中的韧皮部。口针在叶内部分长0.10-0.31mm。口针可直穿细胞而过,未见细胞有明显的伤害反应。二龄在枝条上取食时,口针尖在具功能筛管中取食,被取食 的筛管未见严重的伤害反应。口针在树皮内的长变为0.32-0.75mm。口针大多贯通细胞,偶尔在细胞间隙中通过。插在树皮中的口针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口针鞘包围。口针鞘可有分枝。口针鞘 较多的部位薄壁组织细胞有明  相似文献   
10.
笼养鸟类取食高度对其自然行为表达和动物福利至关重要。然而,相关研究却少见报道。本文以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研究对象,观察笼养状态下其对不同高度取食槽内放置的种子或蔬菜的取食次序,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取食高度与偏好值的数学模型。结果发现,笼养蓝马鸡取食种子类食物(玉米粒)最佳取食高度为0cm,并且采食偏好随采食槽高度升高而下降(y=-0.564x+43.146,R2=0.946,y为采食偏好值,x为采食槽高度);油麦菜(Lactuca sativa)的最适取食高度范围为15~25 cm,随着取食槽高度的升高,偏好值先上升,至25 cm处后下降(y=-0.014x2+0.543x+26.487,R2=0.952,y为采食偏好值,x为采食槽高度)。当取食槽高度在65 cm及以上时,蓝马鸡拒食率上升(拒食率≥38.9%)。成年蓝马鸡体高对取食高度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笼养蓝马鸡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