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出了鸣鸣蝉发声肌肌原纤维的双阵列结构,其肌纤维中并存两种不同阵列的“快”和“慢”动肌原纤维(FSM和SSM).FSM和SSM虽然由粗肌丝构成相同的阵列骨架,但细肌丝对粗肌丝的比例(RTIF)不同,分别为3:1和5:1.明显区别于单音调鸣声的蝉类发声肌肌原纤维的RTIF为3:1的单阵列结构,即与鸣鸣蝉变音调声产生的原初机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顺、逆行标记方法对鸣禽鸟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脑干听觉核团及神经通路,从外周至中枢逐级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前脑古纹状体腹内侧粗核是大脑控制发声的重要核团之一,它发出枕中脑后束经端脑前联合呈双侧支配延脑中间核,中间核又发出舌下神经经气管鸣管分支支配鸣肌,中间核同时也接受中脑背内侧核的支配,2.脑干听觉中枢及通路,中脑背外侧核是脑干较高级听觉中枢、初级中枢耳蜗核由角核和前庭外侧核组成,NA发出以对侧为主的纤维经外侧丘系可直接传入中脑背外侧核形成脑干听觉直接通路。  相似文献   
3.
隐蔽性害虫的发声及其声探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惊秋 《昆虫知识》1995,32(1):44-48
隐蔽性害虫声波的探测技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许多害虫可在寄主内部营隐蔽生活,取食或构筑巢穴,如鲜果、粮植和其它贮藏农产品中的蛀食害虫,木材、水坝和住宅建筑中的天牛、白以等等。人们困难以察觉这类害虫的活动踪迹而忽视其潜在危害;为了确定这些害虫的种类、为害部位和程度,往往需要剖检寄主,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开发灵敏、有效的害虫声探测技术,可为隐蔽性害虫的快速探测、定位或长期监测提供新方法。早在30年代,人们已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随着传感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害虫声探测的水平也逐渐提高,多种害虫的活动声波…  相似文献   
4.
蝉的变音调复合声和发声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锦昌  徐慕玲 《昆虫学报》1991,34(2):159-165
蛙鸣蝉(Meimuna opalifera (Walk).ab.punctata Kato)的自然鸣声为“ji…guái”的重复单变调复合声.“ji”为主音频约4800Hz的准单音;“guái”的波形和主音频呈明显的演变,优势主频约2100Hz和2800Hz的变音调声.鸟鸣蝉(Meimuna opalifera (Walk)var.formosana Kato)的自然鸣声由重复的“jiū…ruǎ”和“jiū…gū…”合成的双变调复合声.“jiū”为基频和主频分别约625Hz和2100—2300Hz的准单音;“ruǎ”的波形和主音频呈明显的演变,基音和优势主频分别约575—625Hz和1550—1750Hz的变音调声.“gū”为优势主频约625Hz的准单音.变音调复合声不仅与腹部运动有关,而主要取决于发声肌的收缩特性和发声膜肋结构的振动特性.  相似文献   
5.
成年雄性鸣禽的习得性发声信号——长鸣(long call)和鸣唱(song)是由前脑高级发声中枢启动,以及由前脑最后一级输出核团弓状皮质栎核(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RA)整合输出.RA投射神经元与位于中脑的基本发声中枢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dorsomedial nucleus of the intercollicular,DM)形成突触连接.该文采用电损毁与声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依次损毁成年雄性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单侧RA和DM核团,探讨了前脑和中脑对习得性发声的影响.结果提示,RA核团与DM核团共同参与了对雄性斑胸草雀习得性声音的调控,而且这种控制具有右侧优势.  相似文献   
6.
五种掩耳螽雌性发声刺的比较观察(直翅目:露螽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露螽科Phaneropteridae掩耳螽属ElimaeaStal5种雌性发声刺,不同种发声刺的数目,形态和分布不同,露螽科雌性的发声刺,可以作为鉴定雌性为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7.
条螽属和桑螽属雌性发声刺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福明  蒋书楠 《昆虫学报》2002,45(Z1):28-30
 报道了对尖翅条螽Ducetia attenuata Xia et Liu、日本条 螽D. japonica(Thunberg)、施氏条螽D. strelkovi Gorochov et Storozhenk o和中华桑螽K uwayamaea chinensis(Brunner)、长翅桑螽K. longipennis Shi et Zheng、札 幌桑螽K.sap porensis Mats.et Shir.的雌性发声刺的观察结果。这6个种的雌性发声刺在数量与 形态上具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鸣叫雄蝉的听觉反应及其与发声的内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蚱蝉 (C .atrata Fabr.)的静息雄蝉对 70dB(SPL)左右的刺激声脉冲反应的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简称“听神经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值分别平均为 ( 3 .92±0 .2 8)ms和 ( 0 .32± 0. 2 2 )mV ,鸣叫雄蝉虽对外部刺激声脉冲基本无反应 ,但对耦合在刺激声脉冲中的叫声脉冲有敏感反应 ,听神经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值分别为 ( 4 .1 6±0 .43)ms和 ( 0 .46± 0 .2 5 )mV .鸣叫雄蝉听神经电位前的负电位表征了发声与听觉神经回路之间存在内源联系 .  相似文献   
9.
鸟类呼吸与发声的神经调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鸟类的发声产生于呼吸过程的呼气相;呼吸与发声中枢控制通路间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构成“发声通讯复合体”;前脑的RA是鸣禽协调呼吸与发声的高位中枢;脑干部的DM、nRAm、PBvl、IOS、RVL及Ⅻts等核团参与呼吸肌及鸣肌活动的调节,使呼吸与发声的配合准确、协调。  相似文献   
10.
熊燕  章岚 《动物学研究》1998,19(1):23-26
实验材料为乌拉坦麻醉的鸣禽黄雀(Carduelis spinus)。观察了电及化学刺激新纹状体前部大细胞核外侧部(1MAN)对发声和呼吸的影响。结果如下:(1)电刺激1MAN的不同区域都引起鸣叫反应。(2)长串电脉冲刺激1MAN使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幅度降低。(3)短串电脉冲刺激1MAN,落位于吸气相,产生吸气要断效应;落位于呼气相,可使呼气时程延长,以冲刺激1MAN,落位于吸气相,产生吸气切断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