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2篇
  45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日本志留纪至三叠纪牙形刺研究的历史和现在的成果。志留纪牙形刺只有少数零星的报道,没有建立化石带;早泥盆世已建立了5个牙形刺组合,没有中、晚泥盆世的记录;石炭纪有8个牙形刺带,其中晚石炭世3个牙形刺带;二叠纪5个牙形刺带或动物群,其中,中、晚二叠世各1个带(动物群);三叠纪可划分出14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2.
大瓣鱼科─新属与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采自云南曲靖龙华山下泥盆统徐家冲组顶部的一件大瓣鱼科化石,定名为龙华全瓣鱼(Hoopetalichthyslonghuaensisgen.etsp.nov.)。对新属种与其它瓣甲鱼类的比较表明全瓣鱼是最原始的大瓣鱼类,它与其余的大瓣鱼类构成姊妹群。通过对大瓣鱼科的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认为,瓣甲鱼目起源于华南,而大瓣鱼科的祖先几乎是广布的。大瓣鱼科隔离分化模式显示,在泥盆纪期间,华南区与东冈瓦纳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检测中国北方黑唇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nigritylus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方法】使用采自中国北方地区12个地理种群的233头黑唇苜蓿盲蝽成虫标本,通过PCR扩增线粒体ND5,ND4和Cytb基因片段;利用MEGA, DnaSP和Arlequin等软件对黑唇苜蓿盲蝽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分子变异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获得的黑唇苜蓿盲蝽线粒体ND5,ND4和Cytb基因的串联序列长度为2 226 bp,共检测到87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3, Hap9和Hap8被多个个体共享。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黑唇苜蓿盲蝽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SAMOVA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内的种群间;Mantel检验结果显示黑唇苜蓿盲蝽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两者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中国北方黑唇苜蓿盲蝽种群整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可能经历了近期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4.
焦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测序技术是一种实时DNA测序技术.它在DNA聚合酶、三磷酸腺苷硫酸化酶、荧光素酶和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4种酶的协同作用下,将焦磷酸转化为等量的荧光信号,通过荧光信号的高低实时检测待测序列,操作简便,可实现高通量、自动化测定,检测不需要电泳,不需要对样品标记和染色,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本文综述了焦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历史及其在测序模板制备技术、反应体系和检测仪器三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并重点介绍制备单链的Late-PCR技术、高灵敏度反应体系的获得以及454公司超高通量测序技术,并对焦测序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国植物学于1933年8月20日在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正式成立.第一届会员105人,其中分类学家约占一半,在19位发起人中有13位是植物分类学家,包括胡先骗、钱崇澍、陈焕镛、辛树帜、裴鉴、秦仁昌、钟心煊、刘慎谔、吴韫珍、陈嵘、董爽秋、张埏和林镕(陈家瑞,1994;王宗训,1994).  相似文献   
6.
Zoonotic transmissions of emerging pathogens from wildlife to human have shaped the history of mankind. These events have also highlighted our poor understanding of microorganisms circulated in wild animals. Coronaviruses and astroviruses, which can be found from a wide range of mammals, were recently detected in bats. Strikingly, these bat viruses are genetically highly diverse and these interesting findings might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these viruses. The discoveries of these novel bats viruses not only suggested that bats are important hosts for these virus families, but also reiterated the role of bats as a reservoir of viruses that might pose a zoonotic threat to human health.  相似文献   
7.
北鳅(Lefua costata)为冷水性鱼类,分布于淮河以北,分析遗传结构能够反映其适应环境变迁的响应.基于线粒体D-loop区211条序列分析了我国北鳅的谱系地理学和遗传多样性,样本采自9条水系共18个样点.单倍型分析显示共计55个单倍型,呈高单倍型多样性(h=0.9304)和高核苷酸多样性(π=0.0087).单...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籍中有关麋的一些记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麋(Elaphurus davidianus)自19世纪末以来,在其故土--中国已经绝迹。本世 纪50年代,英国曾将这种珍稀动物送还北京动物园,最近又送回22只,其中20只散放在 它最后的栖息地--北京南郊的南海子。因此麋在中国古代的生存情况又引起人们的注 意。虽然Mollendorff(1877)曾对古文献中一些有关麋的记载作过报道,但比较粗略。 主要对麋的名字作了考证,还有许多问题未涉及。最近谢成侠(1985)又报道了麋的一 些历史情况;黄宝玮(1983)曾对甲骨文中之麋加以研究。但尚有不足。本文拟对麋作 进一步的历史动物学介绍。  相似文献   
9.
《昆虫知识》2009,(5):659-659
飞蝗是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具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其分布区比任何其他蝗虫都更广阔,几乎覆盖了东半球的整个温、热带地区。然而,基于生物学或形态学差异,飞蝗仅在中国就鉴定出了3个亚种,而在世界范围内则存在至少9个亚种———这跟其迁飞能力是相矛盾的,学术界对此也一直存留争议。张德兴教授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组)运用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手段,从多个独立微卫星DNA位点对覆盖飞蝗中国分布区的25个样点的1300多个标本进行综合分析。他们发现,尽管飞蝗具有很强的迁飞扩散能力,中国的飞蝗确实分为北方种群、南方种群和西藏种群3个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种群,但是与传统认识不同的是,广布于中国中、东部的飞蝗并非东亚飞蝗,而是应隶属于亚洲飞蝗亚种。该研究成果一方面验证了飞蝗经典分类的一些结论,另一方面则指出对由Boris Petrovitch Uvarov(1889~1970)(被学界誉为“蝗虫之父”)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关于东亚飞蝗的有关权威观点进行修正的必要性。该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分析飞蝗在中国形成和维持3个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种群的原因,指出:历史生物地理学因素可能是导致形成这3个地理种群的关键原因,特别是更...  相似文献   
10.
正王文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虽然他已88岁高龄,但仍然活跃在专业领域。几十年来,他以平静、平淡、平和而谦逊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把对植物分类学的热爱与生命融为一体,在植物学研究的历史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2006年在庆祝王文采先生80岁寿辰之际,其弟子傅德志研究员着手主编《王文采院士论文集》(上、下卷),书内把王先生作为第一作者的所有研究论文进行了集合整理,从而把王先生的研究路线、方法和成果展示给各地学者。该书于201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