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彭方  彭晓娅  方贻霄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2):5505-5517
南极和北极区域存在着苔原、冻土、海洋、冰川、湖泊和高山等多种地质地貌,其低温、干燥、强辐射和贫瘠等环境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是微生物资源的宝库。本文对极地微生物的低温酶、多糖以及其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色素、挥发性有机物等)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概述,综述了极地微生物及其模式菌株的种类和保藏量,以及极地微生物专利申请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现况,探讨了在极地微生物勘探中关于可培养性、宏基因组方法以及大数据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北极-第三纪成分在喜马拉雅-横断山的发展及演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孙航 《云南植物研究》2002,24(6):671-688
通过古植物学及古地史资料,论述了北极地区在第三纪早期气候变迁对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植物区系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一些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的特征类群;杜鹃属,槭树属,柳属,桦木属和桤木属以及一些草本类群虎耳草科的落新妇族,金腰属和虎耳草属,忍冬科的莛子镳属的分布式样和起源分化的分析,说明了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些北方起源的,北极-第三纪成分迁移是现代喜马拉雅-横断山植物区系成分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且讨论了喜马拉雅-横断山植物区系同北方植物区系可能的迁移路线,指出西南-秦岭-东北通道即西南沿四川盆地经秦岭和黄河至东北和西伯利亚和“中亚高地通道”即向西经帕米尔高原同北方交流,向东经西南-秦岭-东北通道迁移交流是喜马拉雅-横断山植物区系成分同北方交流的主要路线,由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反复作用,各类成分在该地区保存,汇集,分化发展,使得该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成了北极-第三纪中心消失以后,在近代形成的温带和高山植物区系新的发展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3.
初夏的格陵兰岛北部,仍有一些积雪尚未融化,从空中俯瞰,就像是一块绿色的抹茶蛋糕上零星点缀了几朵白色的奶油花。在一个借着天然岩穴建成的北极狼洞穴里,母狼莉莉侧卧着,温柔地注视着正在它腹部拱来拱去抢奶吃的3只小肉球——它们是莉莉和狼王伯克的孩子。其中一只小公狼一边吸吮乳汁,一边伸爪去踩地上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9种柳属( Salix )植物在扫描电镜下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柳属的角质层蜡质纹饰可以划分为:痂状蜡质层,壳状平滑蜡质层,具凸起颗粒的蜡质层,具颗粒的蜡质层,锥形纤维体和鳞片状纤维体6种类型.其中锥形纤维体和鳞片状纤维体均为柳属所特有的蜡质类型,后者为前者的变型,这两种蜡质纹饰类型多见于较为进化的皱纹柳亚属和黄花柳亚属,故推测其可能为柳属中较为进化的性状.研究还发现气孔有外拱盖扁平和隆起呈脊状2种类型.而气孔外拱盖内缘为浅波状的类型仅见于高山和北极的类群中,因而推测该类型可能同高山和极地的低温等环境有关.气孔外拱盖的形态及其角化的情况以及蜡质类型是稳定的鉴别特征,对于柳属植物,尤其是一些表型相似的种类有很好的鉴别作用,但对于组、亚属的界定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5.
吕仲云 《生物磁学》2004,4(1):35-35
磁性材料具备南、北极向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病症的寒热虚实分型是客观存在的,目前许多学只注意了施治的部位,如取什么穴、什么反应点、什么敏感点,用的是多大剂量的磁场,而对极性多只说明是取同名极、异名极,很少把南北极分别说明。如果广大临床工作对磁极应用上加强观察、加强研究,甚至立项进行科研,从中探索出一个内在性的规律来,使理论与效果上得到印证,从而提高疗效,无疑它将把我国磁医学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北极的春季:迁徙鸟类抵达的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旦鸟类抵达北极区,迁徙鸟类必须调整其生理和行为以适应不可预知的雪盖、天气、食物资源和天敌胁迫。换言之,他们必须抵抗环境干扰(压力)以便尽早迁徙到苔原上的巢区并建立领域。然后,一旦外界环境有利时,它们就立即开始繁殖。这些鸟类的繁殖有一部分是利用低雪盖区域的微生境以及雪融较快的苔原斑块(特别是在柳树Salix sp.附近)。在北极地区,地面温度在日照若干小时后急剧上升,同时无脊椎动物开始活动。风速在地面柳枝和生草丛苔原10cm下几乎减弱为零。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提供了理想的避难所,对于早春迁徙到此的雀形目鸟类尤其如此。然而,如果环境调节变得更为恶劣,这些鸟类会离开。因为与南方越冬地相比,春季北极区条件具有潜在的严酷性,所以鸟类对于应激时的肾上腺皮质反应有所调整。雄鸟到达北极地区时对于剧烈应激刺激下的肾上腺酮的分泌有所提高,并且伴随着对于负反馈敏感性的下降和肾上腺皮质层细胞对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反应的变化。同时,肾上腺酮结合蛋白(CBG)的水平也有所提高,以至于肾上腺酮的作用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得到缓冲。基因组受体水平的调节,尤其是在脑和肝脏中糖皮质类固醇类似受体与肾上腺酮的低亲合性,以及肾上腺酮的非基因组水平的作用,可能是很重要的。换言之,与抵达生物学有关的激素一行为系统是高度可变的[动物学报50(6):948-960,2004]。  相似文献   
7.
冷冻你     
当太阳的直射点逐渐移往南半球时,冬天就开始向我们走来,生活在地球最寒冷区域之一的北极熊也即将展开它漫长的冬眠。动物在冬眠的时候,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减缓,几乎不需要补充外界的食物就  相似文献   
8.
黄嘴潜鸟(Gavia adamsii)为潜鸟中体型最大、种群数量最少的一种.黄嘴潜鸟成体体长大于80 cm,颈粗,嘴微上扬,上颚中线浅色,头比上体色浅,两胁缺少白色斑块,初级飞羽羽轴白色.繁殖于北极地区,越冬时南迁至约北纬50°至30°的沿海水域(North M R,1993;郑光美,2005).  相似文献   
9.
宣晶  刘军  李敏 《生命世界》2014,(7):94-95
正华东地区作为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的一个地区,跨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两个生物气候带,地带性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主要以壳斗科为建群种,组成成分多数是草本,其次是灌木或乔木,少数为藤本植物。其中包括众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单种属和少型属植物以及单型的中国特有科,不仅本地区特有种丰富,且拥有众多中国特有种。华东地区种子植物植物种类复杂繁多,已知的有174科,1 180属,4 259种。华东野花资源丰富,单以浙江一省统  相似文献   
10.
Indirect interactions in food webs can strongly influence the net effect of global change on ecological communities yet they are rarely quantified and hence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Using a 22-year time series, we investigated climate-induced and predator-mediated indirect effects on grazing intensity in the tundra food web of Bylot Island, which experienced a warming trend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We evaluated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on the proportion of plant biomass grazed by geese in wetlands and examined the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strength of these cascading effects. Migrating geese are the dominant herbivores on Bylot Island and can consume up to 60% of the annual production of wetland graminoids. Spring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mid-summer temperatures and summer abundance of lemmings (prey sharing predators with geese) best-explained annual variation in grazing intensity. Goose grazing impact increased in years with high temperatures and high lemming abundance. However, the strength of these indirect effects on plants changed over time. Grazing intensity was weakly explain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which were marked by a sharp increase in plan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steady decrease in grazing pressure. Indirect effects do not seem to be reversing the direct positive effect of warming on wetland plants. We suggest that cascading effects on plants may lag considerably behind direct effects in vertebrate dominated arctic communities, especially where key herbivore populations are strongly affected by factors outside of the Arctic [Current Zoology 60 (2): 189-202, 2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