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重金属等几种因子对缢蛏和长牡蛎幼体趋地性和趋光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低温度能增强缢蛏幼体的正趋地性,而长牡蛎幼体却由正趋地性转变为负趋地性,同时两种幼体的正趋光性受到抑制作用;升高温度对缢蛏幼体趋光性的影响不明显,但能加强牡蛎幼体的正趋光性。2)盐度提高时缢蛏幼体的正趋光性趋于增强,正趋地性趋于减弱。3)重金属Cu和Zn在各自的亚致死浓度下具有提高缢蛏幼体正趋地性和降低正趋光性的作用,而牡蛎幼体的正趋地性却趋于减弱,正趋光性趋于增强。本文据上述幼体的行为变化,还讨论了这几种因子对幼体垂直分布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蜕壳对河蟹幼体成分和能量的影响,从幼体即将孵化开始,采集每次临近蜕壳前和刚刚蜕壳后的幼体作为样品,检测其干物质含量、干样品的粗蛋白、总脂含量和能量密度。结果表明,幼体孵化后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孵化前卵的干物质含量(p0.05),较孵化前降低42.7%。第1~3次蜕壳后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临近下次蜕壳前(p0.05)。幼体干样品的能量密度、粗蛋白含量在孵化和每次蜕壳后均显著低于孵化和蜕壳前(p0.05),孵化到第3次蜕壳阶段每次临近下次蜕壳的能量密度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刚刚蜕壳时(p0.05)。幼体干样品总脂含量除孵化前后外,其余各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总脂和粗蛋白2种供能物质中,粗蛋白和能量密度的相关性更大,说明河蟹幼体蜕壳时能量的变化主要受蛋白质供应的影响。本研究为河蟹幼体的营养管理提供了更多依据,补充了河蟹的基础研究。在育苗的各阶段为了保证能量的供给,应当及时补充优质蛋白质,以促进蟹苗的蜕壳。  相似文献   
3.
水文模型是水文过程研究的有效工具,初损率(λ)是径流模型SCS-CN模型的参数,对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定生物结皮对λ的影响,提高该模型在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广泛分布的退耕地的预测精度,本研究以陕西省定边县鹰窝山涧流域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为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土壤潜在最大入渗量(S)与实际入渗量(F)的关系,以及生物结皮盖度对λ的影响,并修订了λ;在此基础上,采用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流域生物结皮径流小区的模拟降雨试验数据校验了参数修订后的模型。结果表明: 生物结皮坡面SF的关系式为: S/F=2.5×60/T(其中T为降雨历时);模型参数λ与生物结皮盖度(CBS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二者关系式为: λ=0.0791×e(-0.015×CBSC),R2=0.60;较λ取标准值,依生物结皮盖度修订λ后,SCS-CN模型Nash效率系数提高338.7%,合格率提升16.1%。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坡面λ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准确评估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水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We incubated eggs of five Phrynocephalus species (P. albolineatus, P. axillaries, P. grumgrzimailoi, P. helioscopus and P. przewalskii) at three constant temperatures (24℃, 28℃ and 32℃) to examine differences in incubation length and hatchling morphology among species and among temperature treatments. We combined data from this study with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 for P. frontalis and P. versicolor to examine whether embryonic stage at laying is a causal factor for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in incubation length, and whether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inferred from hatchling morpholog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data. Mean values for incubation length differed among the five species studied herein and, in all these five species, incubation length decreased at a decreasing rate as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 none of the five species did hatchling size (snout-vent length and body mass) and other morphological variables differ among the three temperature treatments. The seven oviparous Phrynocephalus lizards found in China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hatchling morphology, and embryonic stage at laying is a causal factor of inter- and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incubation length.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inferred from hatchling morphology is not always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ly known relationship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data. Data from this study and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 allow the conclusion that any Phrynocephalus species may have its unique position along the axis defined by hatchling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藏羚羊初生性别比例,判断母羊怀孕期间有无偏性选择孕育过程,根据藏羚羊繁殖特点,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卓乃湖藏羚羊产羔地收集到116份藏羚羊胎盘样品,阿尔金山兔子湖产羔地收集到32份胎盘样品,参照文献中对牛科动物进行性别鉴定的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样品性染色体类型进行鉴定,从而得到藏羚羊新生羊羔的性别,即藏羚羊初生性比。结果显示,148份藏羚羊胎盘样品中共有雌性76头,雄性72头,初生性比为1︰1.06,经χ~2检验,差异不显著(P=0.742),说明藏羚羊初生性比未明显偏离理论值1︰1。以上研究表明,雌性藏羚羊在怀孕期间无偏性选择作用或这种选择作用非常微弱,不足以影响藏羚羊种群性别比例;而且,利用胎盘对藏羚羊进行初生性比研究是可行的,其他有类似繁殖模式的野生动物也可用此方法研究其初生性比。  相似文献   
6.
《生命世界》2006,(11):108-108
每到夏末秋初,路边的野草丛中总会有面色红润,身披“薄纱”的小圆果缀满枝丫,填一枚果子在口中,酸甜可口,回味无穷,它就是酸浆。  相似文献   
7.
采用在根内生成有色铜沉淀的方法研究大豆(Glycine max)初生根凯氏带对铜离子的通透性。用真空泵抽取浓度为200 μmol·L–1 的CuSO4溶液进入根中, 然后在重力作用下从根基部灌注400 μmol·L–1的K4[Fe(CN)6]溶液, 两种物质在根内相遇即可产生棕色的Cu2[Fe(CN)6]沉淀, 根据沉淀的位置来确定铜离子所经过的途径。结果表明: Cu2+可以穿过内皮层凯氏带, 在木质部导管壁以及凯氏带至木质部之间的细胞壁处产生棕色沉淀, 侧根发生的部位也产生了大量的沉淀; 当抽取K4[Fe(CN)6]溶液后再灌注CuSO4溶液, 发现Cu2+仍然可以穿过凯氏带, 并在凯氏带外侧以及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处产生棕色沉淀。研究结果证明凯氏带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阻止离子进出的完美屏障。  相似文献   
8.
水热环境对白条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义莲  许雪峰 《动物学报》2007,53(6):966-973
用4×2(温度×湿度)八种水热环境孵化安徽滁州琅琊山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卵,观测孵化卵重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卵从孵化环境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重量的增加与入孵卵重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两种孵化基质湿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孵出幼体性比和大小都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恒定孵化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7℃、30℃和33℃孵化期分别为32.5、24.9和23.0d,波动温度孵化期为31.1d。33℃孵化成功率最低(42.8%)。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重量。33℃不适宜孵化白条草蜥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小,剩余卵黄多,运动能力差。27℃和波动温度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9.
万寿菊属不同品种初花期抗旱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万寿菊属(Tagetes)9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自然持续干旱胁迫对它们初花期的花最大直径、叶色、旱害指数等形态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Chl a+b,Ch a/b)、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叶片保水力(WHC)、叶片和花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揭示其抗旱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持续6d干旱胁迫条件下,万寿菊9个品种花的最大直径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2)万寿菊叶片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花的脯氨酸含量持续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复杂.(3)万寿菊旱害指数与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总含量、叶片和花的脯氨酸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研究表明,抗旱性强的品种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轻干旱伤害;9个品种初花期抗旱性强弱依次为:珍妮>金门>鸿运>拳王>巨人>发现>小英雄>大英雄>迪阿哥.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幼体和成体的皮肤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版纳鱼螈幼体和成体的皮肤均可分为表皮、真皮疏松层和真皮致密层;皮肤中含有粘液腺和颗粒腺;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其皮肤的各种组成成分在结构和厚度上存在着差异:成体和幼体都是头部的表皮最厚,尾部的最薄;幼体表皮各层细胞分化不明显,几无角化现象,成体表皮的各层细胞分化明显,表层细胞明显角化;成体躯干部皮肤最厚,头部最薄,幼体则是头部皮肤最厚,尾部最薄;幼体和成体的头部皮肤都分布有大量的粘液腺,颗粒腺分布较少;幼体的躯干部皮肤则主要分布着大量颗粒腺,尾部只有颗粒腺,未见粘液腺;成体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均分布有大量的颗粒腺和粘液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