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5篇
  50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根据132例患者冠脉造影(CAG)结果,结合临床诊断进行分组并分别从体表静息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测量得出QT间期离散度(QTd)与QTc间期离散度(QTcd)。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QTd.QTcd.在冠脉正常组(C组)分别是22.7±19.8ms与28.0±15.9ms,冠脉病变组(B组)分别是36.4±16.6ms,41.0±17.5ms,与前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均<0.01)。急性心肌梗塞组(A组)QTc.QTcd.分别是64.8±25.4ms,73.1±29.4ms,与前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01)。结果显示:不但急性心肌梗塞组QTd增大,而且冠脉病变组QTd也增大。故认为心肌缺血是QTd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可能与缺血产生速度和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陈朝东  杨桂英 《蛇志》1992,4(3):12-14
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1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12例为慢性冠心病患者,3例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善者达72.7%,心脏 B 超示室壁运动改善者达80%,心阻抗血流图示 PEP/LVET 明显下降,P<0.01,CI 明显增高.P<0.05,说明蝮蛇抗栓酶具有明显的改善心肌缺血和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是当今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虽然有关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尚未完全阐明.许多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可作为竞争内源性 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RNA)与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老年冠心病多基因遗传易感性基础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入选老年汉族冠心病患者246例,非冠心病患者185例,纳入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同型半胱氨酸、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抗凝血酶III、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共15种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关联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使用美国Sequenom高通量基因多态性分型技术研究了10种基因11个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位点与冠心病的关联性。结果:15种危险因素中,发现增龄、高血压、抗凝血酶III(ATIII)下降是冠心病主要的危险因素,P<0.05。11个SNPs中3个SNP,血小板糖蛋白GP1BA rs2243093(-5T/C),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 rs4332(547C/T)与ATIII rs2227589(893C/T)与老年汉族患者冠心病相关联。rs2243093(-5T/C)突变基因型CC与TT+AT比较,P=0.029(OR=3.41,CI:1.19-9.75);rs4332(547C/T)杂合型TC与CC+TT相比,P=0.003(OR=0.56,CI:0.38-0.82);rs2227589(893C/T),CT+CT与野生基因型CC相比较,P=0.003(OR=1.79,CI:1.22-2.63)。结论:增龄、抗凝血酶III下降、高血压是影响老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小板、抗凝血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三种机制参与了老年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中老年男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4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坚持服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的男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55~74岁,均不合并糖尿病。根据研究期间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为血脂未达标组(NSG组,LDL-C≥1.8 mmol/L)与血脂达标组(SG组,LDL-C1.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水平,同时应用16S rRNA测序分析技术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NSG组患者总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水平均明显高于SG组;同时NSG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NSG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SG组(P0.05)。LEfSe分析显示,SG组患者肠道Verrucomicrobia、Verrucomicrobiae、Verrucomicrobiales、Verrucomicrobiaceae、Akkermansias、Akkermansia muciniphila、Subdoligranulum和uncultured_Christensenellaceae_bacterium数量明显高于NSG组,而uncultured_Veillonellaceae_bacterium及Prevotella_stercorea的丰度显著低于NSG组。结论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对男性中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疗效与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关系,主要表现为治疗后LDL-C未达标者肠道脂代谢有益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及Subdoligranulum丰度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痛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同时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们对冠心病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痛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以影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但是迄今为止,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发病中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认为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破坏凝血纤溶系统、影响糖、蛋白质、脂质代谢等方面有关.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疗效.因此,本文就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痛的关系作一综述,从而为临床更好的防治冠心痛提供相关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对氧磷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滕霞  孙曼霁 《生命科学》2002,14(2):107-111,91
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基因家族至少有三个成员,包括PON1、PON2和PON3。PON1基因产物,也叫血清对氧磷酶,主要在肝脏中表达。作者综述了PON1的性质,催化活性,多态性,及其在有机磷化合物解毒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Ⅱ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还简单介绍了PON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血浆脂蛋白和血浆葡萄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结果指导(CGA)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脂代谢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将2020年6月-2022年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10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53例)与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CGA治疗,53例)。对比两组疗效、心功能、脂代谢和生活质量相关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5%(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病情、体力、医疗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状况、工作状况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CGA治疗老年冠心病,可有效改善心功能、脂代谢,降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83例健康体检者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SUA水平及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比较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比较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S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r=-0.872、-0.912,均P<0.001),与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915、0.896、0.889,均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肠道细菌紊乱及高尿酸现象。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显著相关,检测冠心病患者SUA水平对监测肠道菌群状态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