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业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邻苯二甲酸酯(PAEs)引起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球性关注.我国既是邻苯二甲酸酯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其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本文综述了美国国家环保署所列出的6种优先控制PAEs污染物在我国农田土壤中的污染现状,分析了其来源,重点阐述了不同类型农作物对PAEs化合物的吸收累积特征及PAEs类污染物的生物毒害效应.我国多数地区农业土壤中PAEs的含量显著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大气沉降、农用薄膜、施用污泥和污水灌溉是我国农业土壤中PAEs的主要来源.不同作物对PAEs的吸收、累积和分配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AEs不但影响土壤质量、作物生长和生理生化性质,而且具有生物累积效应.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建议扩大PAEs污染调查范围,深入揭示PAEs对农作物的毒害机理,重点研发PAEs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2.
活性X-3B红染料在水-土壤-作物连续体中的迁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进入环境的自学成才性X-3B红染料是一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从水分室向土壤分室再到作物分室的迁移,是一连续的生态过程,基于此,从理论上对活性X-3B红染料在水-土壤两相,土壤-作物两相以及水-土壤-作物整个连续体中的迁移进行了定量描述与探讨,并采用棕壤-大豆、褐土-小麦,红壤-萝卜和水稻土-水稻等系统给予了实验论证,表明活性X-3B红染料通过吸附机制从水分室到土壤分室的迁移符合Langmuir模型。通过作物根系吸收机制从土壤分室到作物分室的迁移可以用对数化的作物-土壤积累因子(CSAF)模型予以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与农药污染的农业土壤脱毒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颖  周启星 《生态科学》2005,24(1):84-89
农业土壤环境自身脱毒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生态化学过程,对于土壤健康质量的维持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污染物的致毒过程研究得较多,对农业土壤自身脱毒能力及机制未给予足够重视。本文就农业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与农药污染物的吸附脱毒、非生物降解(水解、光解)脱毒、微生物降解脱毒、土壤酶学脱毒、根际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脱毒以及植物富集固定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各脱毒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4.
种子大小及其命运对植被更新贡献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体.种子对后代的资源投入将会直接影响后代的适合度进而影响到植被群落的更新.一般较大种子物种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是具有较大优势的;但较小种子物种在逃避被动物采食和形成持久的土壤种子库成为植被更新的后备动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不同的选择压力下,不同大小种子在以后的生活史中具有不同的命运,对植被的更新也具有不同的贡献.本文主要从种子大小和种子的传播散布、种子萌发、种子存活以及种子土壤库等方面综述了国外关于种子大小及其以后命运对植被更新贡献的研究结果,并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种子生态学研究需要结合群落特点以及微环境等,开展从种子生产到幼苗更新全过程的系统性研究,为植物物种多样性保育和退化植被恢复方面提出有科学依据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84  
为研究环境因子对有机C在农业土壤中分解的影响 ,在不同温度、水分及土壤质地下进行小麦和水稻秸秆及其根培养实验 ,结果表明 ,在同样的水热条件下 ,秸秆有机C的分解量大于根的分解量 .在温度较低情况下 ,升高温度促进了有机C的分解 ;而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促进作用降低 .在非淹水条件下 ,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小 .淹水条件下培养一周后 ,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不随时间而变化 .当含水量为 30 0 g·kg-1和 5 0 0 g·kg-1时 ,有机C分解较快 ,而在 2 0 0 g·kg-1和淹水条件下则分解较慢 ,空白对照培养结果的趋势是分解速率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加快 .培养实验的第一个月内 ,小麦秸秆有机C的分解量与土壤粘粒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人工榆树林对温带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样线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工榆树林对温带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榆树林对草原的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影响.随榆树林树木密度的提高,林下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指数均呈降低趋势.靠近榆树林的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指数高于远离榆树林的草原群落.喜生于树林内部的草本植物有旱麦瓶,喜生于榆树林周边草原的草本植物有阿尔泰狗娃花、扁蓄豆、二裂委陵菜、赖草和糙隐子草等.可见,盲目排斥草原地区造林并非科学之举,应选择土壤水分相对丰富的地段营造适当规模的人工林,以促进草原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评估我国农田区域环境状况,以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近十年的农业土壤及农作物PAHs污染调查结果,基于此,系统分析我国农业土壤及农作物中PAHs的含量、组成、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农业土壤PAHs污染为中低污染水平,残留值为0~40300.0μg/kg,中位值为499.2μg/kg...  相似文献   
8.
两种外源抗生素在农业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期施用禽畜排泄物可导致抗生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中长期施用含抗生素的有机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选择了7个典型农业土壤,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我国常用的2种抗生素(泰乐菌素和土霉素)在这些土壤中吸附和迁移行为.研究表明,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行为与抗生素种类和土壤性质有关,土壤对土霉素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泰乐菌素.土壤对抗生素的吸附能力主要与土壤粘粒含量、有机质和氧化铁呈正相关,与其它土壤性质的相关性较小.这2类抗生素在粘质农业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较弱;但泰乐菌素在砂质土壤中较易迁移,有较大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
景观格局对农业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观格局是决定诸多生态过程的重要因素,但其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尚未明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2005年的300个表层土壤As、Pb、Cd、Ni样点数据和土地利用/覆盖图,使用地统计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单因子污染指数和Pearson相关分析,揭示4种农业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探讨样点缓冲区内景观格局与农业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1)235个农业表层土壤样品中,As、Pb、Cd和Ni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的比例分别为3.8%、0.4%、17.0%和9.4%,高污染区主要位于广州、佛山和中山;2)耕地表层土壤样品中重金属的平均污染水平大于林地和果园,但除了Cd,其他3种重金属污染水平在不同农用地类型上的差异并不显著;3)缓冲区内水体的比例、平均斑块规模、破碎化程度、景观形状复杂度和聚集度/连接度与4种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缓冲区内城市用地的部分景观格局与土壤Pb和Cd污染水平呈现类似的显著正相关.相反,缓冲区内林地的比例、平均斑块规模和聚集度越大,土壤Pb和Ni污染水平越低(呈显著负相关,P<0.05);4)距离工业用地越近,农业表层土壤Pb、Cd和Ni污染水平越高.景观多样性仅与土壤Cd污染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污染区土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涵  高树芳  陈炎辉  王果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3034-3042
从福建龙岩新罗区特钢厂污灌区农田采集土壤,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脲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Cu、Cd、Pb、Zn含量,探讨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4种全量或有效态重金属与土壤脲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H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粉粒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经通径分析,重金属污染刺激了脲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但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较小.有效态Cu、Cd、Pb、Zn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通过间接途径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对5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碱解氮直接抑制了脲酶活性;全磷直接刺激了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通过有效磷刺激了纤维素酶活性;有效磷直接刺激了纤维素酶活性,直接抑制了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全钾直接抑制了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速效钾通过有效磷刺激了纤维素酶活性;土壤颗粒组成明显影响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5种酶活性与土壤Cu、Cd、Pb、Zn含量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因此其活性不是指示土壤Cu、Cd、Pb、Zn污染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