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4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孔限制在植物叶片光合诱导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
限制性内切酶诱发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限制性内切酶PstⅠ,SalⅠ,PvuⅡ和BamHⅠ处理CHO细胞后,发现其SCE率升高,与对照相比,前三种酶具有显著性差异。但这些酶诱导SCE的效应与其致染色体畸变效应相比则较弱,提示引起DNA双链断裂的限制性内切酶不是SCE的强刺激物。实验结果表明,BrdU取代胸苷不能消除限制酶对底物DNA的识别及裂解。  相似文献   
3.
尽管Anderson等人(1981)已测定了人mtDNA的全部序列,但还不能全面地反映整个人类mtDNA核苷酸序列的情况。因此,在具有代表特征的中国人mtDNA序列被测定之前,为了开展对中国人mtDNA的遗传学研究,笔者构建了中国人mtDNA的8种限制酶图。并通过电镜技术对mtDNA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种周长为2μm的小环状DNA,推测它可能在核DNA和mtDNA之间的信息传递或衰老发生中起到某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我国不同民族的正常个体以及β地中海贫血患者θ珠蛋白基因5′侧序列中的多态性HincⅡ位点及其遗传性质。在广西壮族正常个体和β地中海贫血纯合子中,该多态性位点的发生频率均为75%,与正常汉族人测得值相近。家系分析资料表明,该多态性位点完全按照孟德尔规律进行遗传。  相似文献   
5.
 在肉色诺卡氏菌C-212株Nocardia carnea C-212中筛选到一种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NcrⅠ,经与BglⅡ的λDNA降解物的酶谱比较,以及酶识别特异性和切割位点的检测,证明了NcrⅠ是已知的限制酶BglⅡ的同切限制酶,而且其切割位点也与BglⅡ相同,其为:  相似文献   
6.
猪带绦虫对人体的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玉民 《生物学通报》1996,31(11):34-34
猪带绦虫对人体的危害李玉民(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猪带绦虫是我国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分布广,危害严重。根据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绦虫患病率为0·06%~17.38%,人体囊虫病感染率为0.14%~3.2%。初步估计全...  相似文献   
7.
鹤顶兰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镜的观察确定了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 (Aiton) Bl.)胚囊发育属单孢子蓼型。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及共焦镜观察了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分布的变化。当孢原细胞初形成时,细胞内的微管呈网状分布。之后,孢原细胞体积增大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延长,进入减数分裂Ⅰ。微管由分裂前的网状分布变为辐射状排列。二分体的两个细胞内的微管分布一样,呈辐射状。四分体的近珠孔端的3 个大孢子解体,细胞内的微管消失。靠合点端的功能大孢子内有许多微管呈网状分布。当功能大孢子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细胞内的微管由网状变为辐射状,从核膜伸展至周质。再经两次有丝分裂形成八核胚囊。在核分裂之前微管一般是呈网状分布并紧包围着核。在分裂期间二核和四核胚囊都呈极性现象,微管系统也呈极性分布。微管在八核胚囊内的分布变化情形特别复杂。首先,八核分别作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两个核移向胚囊中央,珠孔端和合点端的3 个核分别互相靠拢,形成3 个区,即中央区、反足区和卵器区。胚囊未形成区时,8 个核都被网状分布的微管包围着。当胚囊明显分成区时,反足区内的微管仍作网状分布。中央区的微管分布则趋疏松,形成篮形结构,包围着液泡和两个极核。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高效表达载体,改进转染方法,与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共扩增等手段在CH0细胞内高效表达了人尿激酶原(Pr0-UK)cDNA。首先将pro—UK cDNA插入到sR α启动子的下游,构建成表达质粒pMGl0102,在cos-7细胞内进行暂时性表达,结果表明此启动子的表达水平比SV40早期启动子高约5倍。然后将质粒pMG10102和pSV2-dhfr线性化后用磅酸钙共沉淀法转染CH0-dhfr-细胞,经一系列筛选后获得20个能表达pro—UK的细胞克隆,纤维蛋白溶解平板法(FAPA)测定表达水平为12.5—100IU/106cells/d.再经MTX加压共扩增,得到9株高表达细胞系,其中最高的表达水平达到400—500Iu/10‘cells/d。2—3个月连续传代,表达水平未下降,表明细胞株是稳定的。Western Blot分析证明细胞分泌的重组pro-UK具有与天然pro—UK相同的分子量,而且培养液中不加蛋白酶抑制剂时,分泌的重组UK大部分为单链(60%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樟子松幼苗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生长适应策略,设置不同土壤含水量(80%、60%、40%和20%田间持水量(SFC))和持续时间(15、30、45和60 d),研究不同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樟子松幼苗株高和基径及一年生叶、细根和总生物量呈下降趋势。80%SFC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在枝干中较高,在当年生叶和细根中较低;淀粉在枝干和粗根中较高。60%和40%SFC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在叶片和细根中较高,淀粉含量分别在枝干和一年生叶中较高。20%SFC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在当年生叶较高,在一年生叶较低;淀粉含量在细根中较高,在枝干和粗根中较低。因而,樟子松幼苗在80%SFC下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及抗逆性,在60%和40%SFC下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较优的碳储存策略,在20%SFC下生长停滞。为促进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天然更新,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7%以上。  相似文献   
10.
病原菌与自然植物种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登义 《生态学报》1997,17(1):105-108
在自然植物种群中,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不仅在个体发育的水平上相互作用,而且在系统发育的水平上相互作用。这后一种相互作用的不是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共进化。本文论述了病原菌与寄主植物共进化的主要方面原菌的致病力和寄主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鉴于传媒方式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简单介绍了媒体传布的菌病的种群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