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EPG的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取食行为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虽然都取食小麦,但其取食部位、传毒能力均有差异。利用EPG研究了3种麦蚜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结果显示:(1)禾谷缢管蚜在取食过程中G波出现的时间最早,G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G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长于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第1次E1波的时间、E1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E1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比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要长。麦二叉蚜E2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E2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长于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表明3种蚜虫各自拥有不同取食策略。禾谷缢管蚜比其它两种蚜虫需要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麦长管蚜通过分泌大量唾液增大对食物的利用率,麦二叉蚜通过增加韧皮部取食时间以满足对营养的需要。(2)刺探过程中麦二叉蚜pd波出现的次数为(51.97±7.82)次,高于麦长管蚜的(44.73±4.52)次和禾谷缢管蚜的(32.99±4.22)次。麦二叉蚜pd波Ⅱ-2和Ⅱ-3亚波的时间最长,禾谷缢管蚜最短,三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与其它两种麦蚜相比,麦二叉蚜在取食过程中口针与细胞间的接触频率更高,与细胞内获毒和传毒相关的Ⅱ-3波和Ⅱ-2波持续时间更长,增加了获毒和传毒的几率,是其传毒能力最强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用苗期症状观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检查了大豆种子内的大豆花叶病毒(sMV)的传毒率及带毒率,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带毒大豆种子产生的病苗,其症状主要有花叶、卷叶、叶脉束状、叶脉坏死、凸斑和单叶扭曲等类型。苗期症状观察得到的种子传毒率,与用ELISA法检查去种皮大豆种子的带毒率高度吻合,相关系数r=0.92(n=31),说明此两种方法检查种子传(带)毒率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意义。 本文提出了种子“群体病毒浓度”的概念。“群体病毒浓度”=群体内病毒总量/群体内种子总数。38个处理组合和3,591粒种子逐粒用ELISA法检查表明,“群体病毒浓度”与该群体的种子传毒率呈正相关,r=0.93(n=38)。将种子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用ELISA法检查的结果也证明,“群体病毒浓度”与种子传毒率呈直线相关。因此认为可以用ELISA法对种子群体直接进行测定来估计种子的传毒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的入侵性害虫,其传播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给我国番茄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阐明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机理,本文拟研究明确B和Q烟粉虱体内传毒相关蛋白Gro EL基因及其表达量。【方法】采用特异性引物克隆了B和Q烟粉虱内共生菌编码的传毒相关蛋白Gro EL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种生物型及其获取双生病毒前后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烟粉虱内共生菌Hamiltonella编码的Gro EL基因全长为1 668 bp,编码555个氨基酸;B、Q烟粉虱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9.94%,氨基酸同源性为99.82%;带毒烟粉虱中Gro EL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未带毒的对应生物型烟粉虱;无论带毒与否,Q烟粉虱该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B(P<0.05)。【结论】烟粉虱携带TYLCV后可诱导Gro EL的表达量升高,B和Q烟粉虱中Gro EL基因及其表达量均存在差异,这可能是B和Q烟粉虱传毒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SMV感染供试品种种子传毒率最高为29.60%,最低1.04%。SMV弱毒株系的传毒率高于其强毒株系。大豆品种营养生长的V_4时期以前感染SMV种子传毒率最高,花期感染种传率显著下降。供试品种中,有初花期感病种子即不传毒;有盛花期感病仍有很低的种传率;亦有结荚初期感病还有很低种传率的品种。SMV流行的收获种子传毒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大豆营养生长和花期田间病株率的高低。根据品种间早期感染SMV的最高种传率不同、花期感染种传率显著下降的特性,建立了SMV田间流行的种子传毒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影响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种子传毒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影响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种子传毒的一些因素,不同品种,不同感染时期种子的传毒率有显著差异,苗期感病的植株,不同荚位的种子传毒率是:下部>中部>上部,花期感病者则是:中部>上部>下部,感病植株的斑驳荚种子传毒率,依品种的不同,比无斑驳荚者高3.2~9.3倍。  相似文献   
6.
罗汉果疱叶丛枝病的媒介昆虫和防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指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是罗汉果Siraitia grosvneri(Swingle)Jeffrey.疱叶丛枝病的媒介昆虫。有翅蚜和无翅蚜都有传毒力:传毒习性的研究结果指出:每苗接虫三头或使之吸食15分钟以上,就足以使健苗发病。 由于媒介昆虫自然传播的主导因素.所以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指出与病区隔离种植实生苗,是解决罗汉果疱叶丛枝病的根本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植物病原介体叶蝉种类及其传毒特点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蝉是同翅目中最大的昆虫类群 ,数量几乎占达该目总数的一半 ,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叶蝉全为植食性 ,生活在各种植物上。从世界范围来看 ,粮食、油料、棉麻、果树、蔬菜、牧草及林木 ,几乎所有的经济作物都被害 ,为农、林、牧业生产上常见的害虫 ,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叶蝉对植物的危害可以概括为 4个方面 :1刺吸植物汁液 ,造成植物营养物质直接损失。2传播植物病毒病 ,造成间接危害。3雌虫产卵造成机械伤害及所引致的后果。4取食刺破皮层致使其他病菌得以侵入 ,或排泄物引起杂菌滋生污染。其中 ,以传播病毒病、取食植物营养物质造成的危害最…  相似文献   
8.
以桃蚜(Myzus persicae)杨凌生物型为材料,利用一对特异性引物,用PCR的方法从桃蚜体内扩增出了内共生菌的Buchnera groEL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长度为1 647bp,与GenBank中的桃蚜荷兰生物型、蜿豆蚜(A-cyrthosi phonpisum)日本生物型Buchnera GroEL基因长度相同,同源性分别为99%和91%;Buchnera GroEL-YL编码548个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与Buchnera GroEL-NT仅有3个氨基酸的差异,即AA111Met→Lys、AA222Val→Met and AA348G1n→His.  相似文献   
9.
棉蚜获毒后禁食对其保持并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棉蚜Aphis gossypii 甜瓜Cumumis melo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体系,研究棉蚜获毒后在空气中禁食对其保持并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的影响。结果表明获毒后的禁食时间与棉蚜传毒效率呈负相关。运用EPG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及其即时显示、即时中断技术研究分析棉蚜禁食后的早期传毒行为细节。结果显示:禁食处理没有显著影响电势落差(potential drop,pd)数目及穿刺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pd波形前穿刺时间这两个重要指标,但禁食处理能引起pd波的两个亚波形pdⅡ-1和pdⅡ-2持续时间的显著减短。进一步分析未禁食棉蚜传毒作用与pd亚波形的关系,显示传毒可能与pdⅡ-2的持续时间相关(P=0.06)。因此,pdⅡ-2的持续时间可能是与棉蚜传毒相关的一个行为指标。该研究还建立了新的高效而稳定的获毒方法---5pd获毒法,与传统的5min获毒法相比,获毒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蚜杨凌生物型为材料,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的方法在国内首先克隆了一种玉米蚜体内参与传毒的共生菌groEL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蚜杨凌生物型共生菌groEL奏长为1647bp,编码548个氨基酸,登录Genebank,序列号为AF387863。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用pBV221表达出63KDa的非融合目的蛋白,用pET-3a表达出69KDa的融合蛋白,二者均有较高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