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4篇
  1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07年12月—2008年4月,在冬季低温(水温3.0 ℃~4.2 ℃、盐度25~27、pH 7.90~8.16)条件下,采用饥饿时间不等、恢复投喂时间相同的方式,研究了饥饿再投喂对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生长、存活及体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各试验组菲律宾蛤仔生长性状的差异不明显;其对饥饿的耐受能力随着蛤仔规格的增大而升高;存活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不可逆点.从较大规格菲律宾蛤仔(壳长7 mm)的体组分上看:菲律宾蛤仔水分、脂肪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蛋白质含量在饥饿前期随着脂肪的消耗而上升,后期因脂肪的过度消耗开始被利用而下降;灰分含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龙  孙儒泳 《兽类学报》1993,13(2):114-122
越冬田鼠每年可繁殖3胎,第1胎幼仔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第2胎幼仔生于5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3胎幼仔生于6月中旬到7月下旬。种群上升年份(1987)各胎幼仔出生高峰比1988年的提前10天左右。1987年越冬鼠第1胎集中,如4月下半月,1987年怀孕率为100%,而1988年只有44.44%。6月上半月以前越冬鼠为种群繁殖的主体,而后被当年生鼠所取代。从4月下半月到9月上半月共出生4批同龄群。K1和K2组生长发育旺盛,当年就参加种群繁殖,可怀孕1—3胎。K3组生长发育较慢,当年并不性成熟,越冬后性成熟成为种群越冬鼠的主体。K4出生晚,数量少,很少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而成为种群的无用或潜在的繁殖力量。本文还发现越冬鼠的平均胎仔数显著高于当年鼠:种群上升年份越冬鼠平均胎仔数高于种群下降年份,而当年生鼠的平均胎仔数年度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雌鱼体内受精后仔鱼开口前和仔鱼开口后两个阶段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变化规律, 采用生化常规方法定量测定并分析了许氏平鲉发育早期的受精卵(FE)、胚胎期(ES)、初产仔鱼(PL1)、前仔鱼期(PL2)、后仔鱼期(PL3)和稚鱼期(J)6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含量变动。结果表明: 总氨基酸含量从FE至PL1显著下降, 至PL3显著上升, 至J又显著下降(P<0.05); 游离氨基酸含量以FE最低(12.77 mg/g), 从FE到PL1显著上升(P<0.05), 并在PL1含量达到最高值(92.19 mg/g), PL1发育到J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 游离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范围在2.37%—19.66%。在各发育阶段干样中检出碳链长度在C14-C24的29种脂肪酸, 分别为9种饱和脂肪酸(SFA)、9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为(PUFA), 受精卵中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22:6n-3(DHA)、C18:ln-9c、C16:0和C20:5n-3(EPA)。胚胎期(FE-ES)的脂肪酸利用率顺序为SFA、MUFA、n-6PUFA、n-3PUFA, 主要以C18:3n-3、C18:0、C16:1n-7及C20:5n-3(EPA)作为胚胎期的能量来源, C22:6n-3(DHA)的实际利用率最低(9.71%), 被优先保存下来, C16:0的实际利用量最高(10.94mg/g); 仔鱼内源营养阶段(ES-PL1)脂肪酸利用率顺序为MUFA、n-6PUFA、SFA、n-3PUFA, 主要以C16:1n-7、C18:0、C20:4n-6(ARA)及C18:1n-9c作为开口前仔鱼的主要能量来源, 其中仔鱼对DHA实际利用量最高(18.23 mg/g)。PL1-PL3阶段DHA相对于EPA和ARA被选择性利用; PL3至J阶段ARA相对于EPA和DHA被选择性利用。研究表明: 许氏平鲉仔鱼开口前阶段总氨基酸含量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截然相反, 胚胎期与仔鱼内源营养阶段脂肪酸利用率和利用量均有所不同, 仔鱼期DHA优先被利用, 过渡至稚鱼期ARA优先被利用。建议在仔鱼开口后添加富含DHA生物性饵料, 仔鱼过渡到稚鱼期在配合饵料中添加ARA营养物质, 防止苗种营养不足, 保证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印度地鼠的性成熟和窝仔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ubina ARSHAD 《动物学报》2004,50(5):723-729
为有效地进行有害脊椎动物的控制 ,研究了栖息于巴基斯坦Punjab中部的 348只印度地鼠的繁殖模式。在所捕捉到的 10 7雄鼠和 2 4 1只雌鼠中 ,分别有 75只和 179只是性成熟的个体。性比偏雌。使用被捕个体标本的体重和体长作为指标 ,发现最小的性成熟的雄性个体体重为 70 - 89g ,体长 13 1- 14 0cm ;一窝仔里面的平均胚胎数为 2 74± 0 15 (范围 ,1- 5 ) ,而平均胎斑数为 4 2 9± 0 19(1- 11) .体重似乎对窝仔数有显著影响 ,而体长和估计的年龄对窝仔数没影响。当老鼠繁殖不活跃和不繁殖时 ,控制害兽最有效  相似文献   
6.
麋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幼体从出生到性成熟这段时间存在生理和行为上的巨大变化.麋鹿幼仔出生1周内,与成鹿和其它仔鹿呈隔离状态,且藏卧于隐蔽处,母鹿哺乳是引起幼仔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圈养獐分娩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的5~7月,在浙江省嵊州市河麂种源繁育基地对34只獐(Hydropotes inermis)的分娩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母獐通常选择安全的地点进行分娩。獐集中分娩的时间为6月3日到6月19日,占分娩母獐总数的73.53%(n=34),并且分娩多在白天进行。产程(从胎膜露出到胎盘娩出)平均为(302.20±15.27)min(n=15)。胎儿娩出的姿势多为前躯前置(前足、头先露出),占83.78%;少数为后躯前置(后足先露出),占16.22%。幼仔首次吮乳时间在单胎和多胎间无显著差异,平均为出生后(44.97±2.73)min(n=35)。幼仔出生后首次平均站立时间在双胞胎、三胞胎和四胞胎分别为(32.25±2.49)min(n=16)(、29.42±2.52)min(n=12)和(65.00±7.39)min(n=6)。每胎幼仔数越多,初生幼仔的平均体重越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建立一个适应于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稳定的多功能生态系统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仔蛇的饲料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的成本。方法选取一个室外围墙式养蛇场作为试验基地。设计为适应于蛇、蛙、昆虫、蚯蚓、小杂鱼等动物生长繁衍的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稳定的多功能蛇场生态系统,以尖吻蝮蛇100条,在试验以前随机抽取10条测量其体重和体长,并以活体动物饲料喂养法和科学饲养管理法进行试验养殖,并在进入第一、第二次冬眠前均随机抽取10条蛇仔测其体重和体长。结果本次试验与本蛇场室内人工饲养尖吻蝮仔蛇相比,不仅在体重、体长和肥满度方面均相差不大,而且仔蛇的存活率还有所提高。结论表明该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能够满足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特点,采用人工催产的方式获得受精卵,观察分析了拟赤梢鱼胚胎发育和仔稚发育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拟赤梢鱼成熟卵粒为黄色圆球形,平均卵径为(1.77±0.20)mm,遇水具微黏性;在水温23℃条件下,胚胎发育经历合子期、卵裂期、囊胚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10月龄的大熊猫幼仔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1~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8~28月龄)和食竹期(29~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8~18月龄)和过渡期(19~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仔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仔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仔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