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放牧、道路、居民点等)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噪声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使野生动物接触到人为噪声的机会增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为噪声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噪声会改变动物的生理状态,使其处在较高的应激水平,进而影响动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甚至使雏鸟的端粒缩短。人为噪声的存在还会影响动物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干扰动物觅食、交流等行为。这些因素累积就可能会降低动物后代的存活率,改变物种丰度,对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对人为噪声带来的非听觉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噪声的潜在危害,采取更为积极的缓解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灾害区划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灾害区划初探尹功成,梁文举(辽宁省农业区划研究所,沈阳11003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AnApproachtoCalamityDivisioningofLiaoningProvince¥.YinGongcheng(LiaoningInslituteofAgri-culturalDivisioning,Shenyang110031),LiangWenju(InsliluteofAppliedEcology,AcademiaSinica,Shenyang110015).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4):61-65.NaturalcalamitiesoccurwhenvariOusnaturalphenomnaendangerlife,mindsandproperties,butsomepotentialenvironmentaldisasterssuchasrnan-madeandanthropogenousnaturaldisastersdevelopslow-lyandprofoundly,whlchareunobviousandnotr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本底及其影响因素, 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 我们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外的6种生境(保护区内4种, 区外2种)开展了20次蝶类多样性调查。共记录蝴蝶个体13,956只, 依照五科分类系统, 隶属5科113属239种, 其中湖南省蝶类新记录17种。区系成分以东洋种为主(139种, 占58.1%), 广布种次之(97种, 占40.6%), 古北种最少(3种, 占1.3%)。对不同生境的蝶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后发现, 人为干扰程度和生境异质性共同影响蝶类多样性。不同生境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 蝶类群落的相似度与人为干扰程度和植被类型差异密切相关。3年间, 蝶类多样性指数月度变化基本一致, 蝶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与月均温间呈显著正相关, 与月降水量无相关性。综上, 蝶类多样性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和气象因子的影响。为保护蝶类资源, 建议保护好蝶类栖息地, 减少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5.
溪流鱼类多样性沿着河流纵向梯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已得到大量报道, 但这些研究大多聚焦基于物种组成的分类α多样性, 而有关分类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纵向梯度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研究较少。本文以青弋江上游3条人为干扰程度不同的河源溪流为研究区域, 比较研究了人为干扰对溪流鱼类功能α和β多样性及其纵向梯度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 人类干扰改变了河源溪流鱼类功能多样性的纵向梯度格局——由线性变化变为二项式分布。此外, 我们发现, 人为干扰导致土著种被本地入侵种取代, 且较强的土地利用和水污染排放可能增大环境的不连续性, 而群落周转和嵌套变化往往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尽管功能β多样性由嵌套成分主导, 但周转成分占比相对于人为干扰较小的溪流而言明显增加。人为干扰显著改变了受干扰溪流鱼类的物种组成和功能多样性, 且功能多样性的纵向梯度格局在不同的多样性指标上存在差异。本研究强调, 在评估人为干扰下多样性的变化时, 需要从多方面考虑, 包括空间尺度和多样性指标等。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输入影响河流水体化学组成,增加经河流体系向海洋输出物质的通量,影响全球物质循环过程.有效识别人为输入的影响途径和范围对于量化人类活动对全球物质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沙颍河是淮河上游最大支流,流域水体受人为输入影响严重,通过研究沙颍河流域强人为输入对河水水化学组成的影响过程,有利于弄清楚强烈人为活动干扰下河流输...  相似文献   
7.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采用多尺度遥感影像分割方法中的人为干扰度模型,计算分割阈值确定湿地生态廊道的宽度,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分类的8种人为干扰类型,对建三江地区廊道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廊道分割阈值设为20%,非湿地背景噪声为9.43%,湿地生态廊道最佳宽度为1298m。8种人为干扰度中聚类c1、c2、c3和c4类型是受人为干扰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浓江、乌苏里江、三江和洪河保护区原始生态环境区域,将其分别设定为核心区、实验区、边缘区、缓冲区4种类型。廊道核心区中的沼泽类型占75%,总体精度高达93.7%,实验区沼泽占72.2%,精度达到75.8%,边缘与缓冲区起到边缘护栏的作用,缓冲区宽度为945m,本研究为湿地生态廊道的建设与修复提供了可靠、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树干/枝呼吸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干/枝呼吸是调控森林碳平衡的关键生理过程之一,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森林生产力及其固碳增汇能力.本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林木树干/枝呼吸对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干旱胁迫和人为管理的响应及其生理生态学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升温一般促进树干/枝的呼吸,其表观温度敏感性(Q10值)受树种、测定方法、温度范围、季节、林龄和径阶的影响,但变幅小于根系呼吸Q10值的变幅;干旱胁迫时,树干/枝呼吸速率减缓,随后进行浇水则会引发树干/枝呼吸的剧增,其生理学机制仍不清楚;不同的管理措施(如火烧、施肥、灌溉、修枝、环割等)对树干/枝呼吸的影响不尽相同.综述以往研究,提出今后值得深入探讨的4个方向:(1)明确树干/枝呼吸释放CO2的来源和去向以及建立相应的测定标准;(2)了解树干/枝呼吸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生物学机制;(3)探讨树干/枝呼吸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4)树干液流、同位素示踪和CO2微电极技术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借助作者清晰的记忆,我们得以严肃地审视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三大案例"——三次有组织的人为干扰是怎样摧残美丽、神圣、充满生物多样性的长白山的?我们看到了"风倒木案"中装傻充愣、浑水摸鱼的洗劫者,"红松籽案"中将野生动物的食物卖给外界者,"保护区宾馆案"中将保护区推向人工化建设的"大手笔"。我们看到了20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郊区人为鼠疫疫源地鼠类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人为鼠疫疫源地1952~1996 年达乌尔黄鼠密度监测资料,建立了黄鼠密度的自回归模型Dt=0.1374+1.130 2Dt-1-0.4754Dt-2+0.8033Dt-3-0.4680Dt-4 , 对1997~2000 年的密度进行了预测。1952~1980 年, 人工捕黄鼠率极为显著地影响黄鼠密度(P<0.001)。在该地区, 1982~1996年共捕啮齿动物6种, 其中黄鼠和大仓鼠为野外优势种, 褐家鼠为室内优势种, 其余为常见种。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均与夜行鼠总捕获率正相关(P<0.01),逐步回归模型为总捕获率=0.5219+1.1733 大仓鼠+10312 黑线仓鼠+ 1.1273小家鼠+ 0.9242 褐家鼠(P<0.0001)。黄鼠密度与捕获率不相关(P>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