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22篇
  6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滁州中药的本草考证张庆秀(安徽省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39012)缪细泉,钱海(上海中医药大学)本文报道滁州白薇等十二种滁州特产中药的本草考证,供药材生产,收购和研究人员参考。滁州白薇白薇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图经》曰:“今陕酉诸群及舒、滁...  相似文献   
2.
棉麦套作不同种植方式棉田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国树非银杏莫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拥有12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没有国树。评选国树,非银杏莫属。 远在人类诞生以前,银杏就已生存在地球上,并曾是北半球森林中的主角。第四纪冰川降临,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银杏遭受了灭顶之灾。在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大部分地区,人们只能从地层中发掘的化石上瞻仰它的遗容。唯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银杏幸免于难,历尽沧桑,成为举世闻名的“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 汉末三国时代,银杏盛植于江南,宋代则遍及中原。如今,北自吉林南部、辽宁北部,河北张家口市以及宁夏吴忠市,南迄广州以南的顺德市,西起新疆伊宁和云南高原,东至浙江普陀岛和台湾省台北市的27个省市自治区内,都有银杏的雄姿倩影,大多零星栽植于寺院、庙宇、公园、植物园和历史胜地,千年以上的古树屡见不鲜。我国有号称树中元老的天下银杏第一树,有形成当地支柱产业的天下第一市、县、乡、镇,以及天下银杏第一园,表明银杏的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4.
林婉奇  蔡金桓  薛立 《生态学报》2019,39(18):6738-6744
人类活动改变了氮素从大气向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方式和速率,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变化和失衡。研究氮磷添加对不同密度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生长和叶片性状的影响,可以为全球氮磷沉降背景下亚热带地区樟树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本试验以1年生樟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选择氯化铵(NH_4Cl)作为氮肥模拟大气氮沉降,以二水合磷酸二氢钠(NaH_2PO_4·2H_2O)模拟磷添加。氮磷处理设置CK、施N、施P和施N+P 4个水平,种植密度设置10、20、40和80株·m~(-2 )4个水平。实验数据表明:N、P和N+P处理对樟树幼苗的苗高和地径均有促进作用,且N+P处理对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N、P和N+P处理在整体上均能增加幼苗叶片的SPAD值,N和N+P处理均增加了幼苗叶片的比叶面积(SLA),而P处理减少了幼苗的SLA。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N、P和N+P处理下樟树平均单株幼苗的苗高、地径、SPAD值呈现下降的趋势,各施肥处理下叶片的SLA变化规律不明显。密度和氮磷添加对叶片的SPAD值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生产过程既是碳源,也是碳汇。研究作物生产过程中碳吸收、碳排放特征对区域农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区域为例,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GEE遥感云平台和随机森林算法,获取了作物种植分布信息,并建立碳吸收排放测算模型,分析了陕北地区2021年农田作物的碳源/汇效应、碳足迹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陕北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稻谷、薯类、豆类,经济作物主要为蔬菜、苹果、枣树,这七类作物集中分布在延安南部河谷区域和榆林西北部区域。②除枣类外,陕北地区其余作物的碳吸收量均高于碳排放量,以碳汇功能为主,其中,玉米和苹果分别对该地区碳吸收、碳排放的贡献率最高,碳吸收、排放量分别达到了189.74×104 t和11.41×104 t,苹果、薯类和枣类碳足迹较高,分别达到了9.92×104 hm2、8.77×104 hm2和21.65×104 hm2,其余作物碳足迹处于0.26-1.49×104 hm2之间。③从空间上看,研究区单位面积农田碳吸收量呈现西北高、南部低的分布格局,而碳排放量、碳足迹分布正好相反,南部高、西北低。④研究区可通过培育高产品种、优化施肥量、控制农膜农药用量、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提高作物固碳效应,促进农业生产碳减排。  相似文献   
6.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种植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重要的人工植被恢复措施。选择黄土丘陵区条带种植15、25和35年的柠条坡地,以荒草坡地为对照,运用Le Bissonnais法分析柠条种植不同年限和坡位对0—40 cm土层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时间柠条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在0—20 cm土层;不同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总体表现为柠条35年>柠条25年>柠条15年>荒草地,表明柠条种植年限增加促进了大团聚体的形成。从坡面尺度看,柠条平均重量直径整体表现为坡下>坡上>坡中;在上坡的柠条35年样地具有最大值(3.08 mm),但在下坡荒草地显著高于柠条林地(P<0.05)。基于相对消散指数和相对机械破碎指数,上中坡土壤团聚体均对消散作用和机械破碎作用较敏感,而下坡的下层土壤团聚体对破碎作用更敏感。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粘粒含量与柠条平均重量直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种植年限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解释了30.4%的变异;其次是土层...  相似文献   
7.
采用控制性模拟试验方法,设置40、70、100 cm 3个土层厚度,研究了种植屋面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和土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尝试从土壤生物学角度揭示土层厚度在提高种植屋面整体生态功能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种植屋面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整体活性AWCD值、对碳源CI、AI、MI的代谢作用和McIntosh U指数,100 cm土层均显著大于其他土层(P<0.05),而70和40 cm土层之间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PCA)排序图显示,100 cm土层代表的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能力最强,而70和40 cm土层对多数碳源的代谢能力相当。土层厚度显著影响了高杆女贞胸径年生长率(AGR),从40到70 cm,AGR增加了11%;从70到100 cm,AGR增加了15%,增幅明显加大。种植屋面土层厚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和植物的生长率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合理的土层厚度能为种植屋面的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其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赵俊芳  杨晓光  刘志娟 《生态学报》2009,29(12):6544-6551
以我国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东北三省为例,利用1961~2007年78个气象站的资料,结合玉米生长季温度距平冷害指标,分析了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背景下,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东北三省各地区春玉米严重冷害受害程度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地方温度波动幅度较大,区域性的严重冷害发生频率也随之加大;就平均发生频率空间分布而言,1961~2007年严重冷害的平均发生频率表现为东北部高于西南部,最大值出现在黑龙江北部(38%),最低值在辽宁南部(4%).(2)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熟性玉米品种可种植界线明显北移东延,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中、晚熟品种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3)随着不同熟性玉米品种种植区域北移东延,严重低温冷害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种植风险也在增大.  相似文献   
9.
亚麻荠种植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亚麻荠(Camelina sativa(L.)Crantz)的种植历史、栽培特性、种子成分、生物学特性、栽培措施、抗病虫害能力以及对其产物的应用.亚麻荠耐旱和抗病虫草能力强的特性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作为一种低投入的经济作物,亚麻荠的种植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药材甲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灿  李子忠 《昆虫知识》2007,44(3):379-381
在恒温条件下用新鲜药材甘遂饲养药材甲Stegobium paniceum(L.),测定药材甲各虫态(龄)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该虫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及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5.05,8.45,9.06,8.36和8.01℃,有效积温分别是177.9,745.5,127.9,37.8和1094.1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