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的海相始新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无机氮对浮游植物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评述了1992年秋冬季在厦门进行的一次海洋围隔生态系实验的结果。实验重现了围隔水体连续富营养引发了甲藻赤潮的现象。间歇性的供给无机氮,不会影响浮游植物演替的顺序,但会导致甲藻赤潮出现时间长短和优势种的差异。实验结果还表明,演替过程对甲藻赤潮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种属甲藻的生活习性和它们的自养能力使它们的生存能力存在差异。这是形成甲藻赤潮优势种的一个主要因素。甲藻赤潮的发生并不完全依靠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东海黑潮锋面涡旋区浮游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1989年4月航次在东海北部黑潮及其邻近海域采集的浮游生物样品,分析黑潮锋面涡旋区饵料浮游动物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首次报道了在东海黑潮锋面涡的冷中心区发现冷水性桡足类,从而丰富了调查区浮游动物区系的冷水种成分,并为锋面涡涌升水的研究和黑潮潜流的研究提供了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 近岸海域赤潮的发生能显著改变包括真菌在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而影响海洋中碳氮元素循环。真菌是海洋中重要的分解者,但赤潮过程对真菌群落的影响少有报道。[目的] 探明赤潮过程对真菌群落的影响,对进一步阐释赤潮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针对2017年春季象山港硅藻赤潮,对真菌内源转录间隔区1(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1,ITS1)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赤潮过程中真菌群落响应及共现性特征。[结果] 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在赤潮暴发的各阶段差异显著,而且均与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显著相关性(P<0.05)。子囊菌门(Ascomycota,90.2%)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8.27%)是本次硅藻赤潮的优势菌门,其中子囊菌门遍布赤潮暴发的4个阶段;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16.1%)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9.3%)是纲水平上的主要优势类群。赤潮暴发过程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改变,驱动真菌群落组成及结构发生显著变化。Helotiales、Eurotiales、Xylariales、Sacc haromycetalesAgaricostilbales构成了真菌群落共现网络的主体。[结论] 真菌群落在赤潮的各阶段具有显著的演替特征,赤潮藻生消是引起真菌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但是环境因子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赤潮过程中,真菌群落同类群内的互作要强于不同类群间的互作,这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海浮游等足类和涟虫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等足类和涟虫类种类的组成、数量变化及地理分布等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出现浮游等足类2种,其中圆柱水虱(Cirolanasp.)在东海等足类数量中具有绝对优势(占总丰度的98%),中国急游水虱(Tachaea chinensis)是稀有种。等足类主要在夏季出现,并分布在东海近海。浮游涟虫类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浮游涟虫类有4种,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和萨氏异涟虫(Heterocumasarsi)在3个季节出现,丰度和出现率较高,是东海涟虫类的常见种;无尾涟虫(Leueonsp.)在2个季节出现,丰度和出现率与前2个种相似,是次常见种。卵圆涟虫(Bodotria ovalis)仅出现在秋季,数量和出现率极低,是稀有种。细长涟虫、萨氏异涟虫和无尾涟虫都是暖水种。相比之下,无尾涟虫有更广泛的适温能力。卵圆涟虫在盐度较低的长江口出现,是一个近岸种。  相似文献   
6.
郭艳婷 《生态科学》2001,20(4):94-98
针对沿海增养殖业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对中国南部沿海2个增养殖业发达区——南澳岛深澳湾"海上渔村"和赤潮灾区饶平柘林湾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取样分析.考察发现,目前中国南部沿海增养殖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和统一管理等问题, 对海洋生态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通过海水水质测定实验,发现这2个养殖区水样的平均含氮量较高(2.154 mg/L),氮磷质量比较高(22),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平均密度较高(1 908.6个/mL),个体含叶绿素a量较低(1.74×10-6 mg/个),出现生态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7.
广东沿海几种赤潮生物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1997年秋 ̄1998年春广东沿海多次赤潮发生期间的几种优势赤潮藻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1种为我国首次报道引发赤潮的定革命金藻类(Prymnesiophytes)-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 cf.gliobosa)。另有甲藻类7种,其中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3种: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 cf.mikimotoi)、环节环沟藻(Gyrodinium in  相似文献   
8.
采用抑制剂加入法估算了中肋骨条藻、棕囊藻和东海原甲藻在不同生长期内二甲基硫化物的产生与消耗速率.结果表明:颗粒态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p)和颗粒态二甲亚砜(DMSOp)在3种藻类的不同生长期内均为净消耗,溶解态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d)和溶解态二甲亚砜(DMSOd)的含量受藻类产生与细菌病毒消耗控制,在藻类不同生长期内存在不同的产生与消耗速率,而二甲基硫(DMS)在3种藻不同生长期内均为净产生.同一种藻在不同生长期内以及不同藻在相同生长期内二甲基硫化物的产生与消耗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表明藻类的生理状态和种间差异均对二甲基硫化物的产生与消耗速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稻、麦秸秆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洁生  杨维东  高洁  李诗盈 《生态学报》2007,27(11):4498-4505
考查了秸秆及其浸出液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影响,分析了秸秆附着微生物及秸秆物理吸附作用对秸秆抑藻活性的影响,观察了稻杆浸出液对藻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一定量的物理破碎稻杆、麦杆及其浸出液均可有效抑制棕囊藻的生长,灭菌与未灭菌秸杆之间抑藻效果相差不大。不同条件处理的秸杆浸出液总酚含量与抑藻作用间均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秸秆处理组细胞膜破裂、细胞塌陷,结构不完整,细胞粗糙度明显增加。这些结果提示微生物和物理吸附对秸杆抑藻作用的贡献很小,秸秆中存在的或降解产生的抑藻活性成分是秸秆抑藻的主要原因;除了酚酸类物质外,秸杆中可能存在其他可以显著抑制藻类生长的物质;秸秆通过破坏藻细胞的膜结构,导致藻细胞出现空洞,细胞内容物流出,从而抑制或杀灭藻细胞。  相似文献   
10.
粤东柘林湾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0年5月~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养殖区柘林湾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长达5a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模式基本为双峰型,平面分布没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期间,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站位实测值为0~1.4×10^7cells/dm^3,总均值为3.3×10^5cells/dm^3,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67.1%,为调查海区第1优势种。在总共1045份样品中,有中肋骨条藻出现的样品数为1020份。其中,种群密度大于10^6cells/dm^3的样品有65份,大于10^7cells/dm。则有4份。以大于10^6cells/dm^3为中肋骨条藻的赤潮密度标准,在调查期间至少于2000年、2003年发生4次赤潮。运用灰关联理论对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与13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水温、pH值和浮游动物是影响柘林湾中肋骨条藻种群时空分布的关键因子。水温还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对数值具极显著意义的线性关系,而达到赤潮密度的样品均落在24.5~32.0℃区间,即每年的5~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柘林湾浮游动物的年高峰期也出现在高温季节,说明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的存在可能是柘林湾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重要抑制因子。2004年调查海区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和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骤然降低,可能与水体营养盐结构和Fe含量的变化有关。因此,长期调查与监测对于研究海湾生态学和赤潮发生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