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城小孤山的骨制品和装饰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小孤山的骨制品包括鱼叉、标枪头和骨针,它们在工艺上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尤其是马格德林文化的制品十分相似。小孤山的骨针和山顶洞的骨针相似,但工艺水平稍高。小孤山的装饰品包括穿孔牙齿和蚌壳,它们与山顶洞的同类制品基本一致,但穿孔技术稍高。小孤山含上述制品的堆积物的时代为晚更新世,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为距今40,000—20,0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詹世凤 《蛇志》1995,7(2):36-37
本文35例UGIB病人,经胃镜检查29例,占84%,其中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占70%,居首位;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农民发病率较多。UGIB经内科治疗大部分可治愈但出血量大于100ml兼有手术适应者则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qSOFA)评分、血乳酸(Lac)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30例AUGI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低危组44例、中危组140例、高危组36例、极高危组10例,且根据其入院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31)和存活组(n=199)。收集AUGIB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血Lac、RDW水平并计算qSOFA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UGIB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SOFA评分和血Lac、RDW对AUGIB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qSOFA评分和血Lac、RDW水平依次升高(P<0.05)。230例AUGIB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率为13.48%(31/2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GBS评分≥6分及休克指数、qSOFA评分、血尿素氮、血Lac、RDW水平升高为AUGIB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qSOFA评分、血Lac及RDW联合预测AUGIB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qSOFA评分、血Lac及RDW单独预测。结论:AUGIB患者qSOFA评分、血Lac及RDW水平升高与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qSOFA评分、血Lac及RDW联合预测AUGIB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巴中地区上消化道出血反复发作的原因,为治疗提供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对2011年4月~2012年11月巴中地区1134例上消化道出血中132例反复发作的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这上消化道出血反复发作的132例患者的年龄、生理特征、生活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生活压力等多种相关因素。结果:发现饮食不当、精神紧张、腹腔感染、腹腔内压增高、输液输血过速、过量等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诱因。结论:通过消除疾病的诱发因素,认真做好健康教育指导,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预防反复发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或ESE治疗的68例上消化道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时间、病变部位大小、整块切除率、并发症等资料,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中穿孔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4例患者完整切除瘤体(94.12%),肿瘤平均直径(16.98±8.29)mm。食管病灶病理类型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有15例(22.06%);胃部病灶分布以胃体、胃底和胃窦居多,分别有18例(26.47%)、16例(23.53%)和12例(17.65%),病理类型以间质瘤最多,占36.76%;1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6.18%),4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5.88%),经过内镜下止血后好转,8例患术中穿孔(11.76%),均行内镜下尼龙绳联合钛夹行荷包缝合,其中1例患者术中穿孔合并术后迟发性出血;病灶最大直径(≥25 mm,P=0.036)和病灶部位(胃底,P=0.015)是导致ESD或ESE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和ESE治疗上消化道肿瘤安全有效,但需注意病灶大小和胃底病变,因其是导致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法莫替丁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出血率为5%,对照组为2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3例,死因均与上消化道出血无相关性。对照组死亡6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3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预防不佳,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效果理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死率,相关研究还需扩大样本确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穿孔的诊断、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009年我院收治的食管穿孔22例.结果:本组病例4例保守治疗,2例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8例行单纯食管穿孔修补术,3例行纵隔及胸腔脓肿清除术并引流,1例行食管下段切除、胃代食管弓上吻合术,2例行食管修补并肺叶切除,2例行空肠双管造瘘加纵隔胸腔引流,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出院.治愈19例,治愈率86.3%,死亡1例,死亡率4.5%.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是提高本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肖志华  钟健 《蛇志》2011,23(2):150-151
目的 探讨分析新生儿肠穿孔的诊治及预后,以提高对新生儿肠穿孔的诊断和救治水平.方法 对20例经手术证实肠穿孔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治愈出院,患儿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结论 新生儿肠穿孔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主,临床上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术后有效的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患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共366例,详细记录每一位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的规则计算每一位患者的危险分值,并依据其分值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Glasgow-Blatchford≥1分,Rockall≥1分)。结果: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243位(66.4%)经过补液、抑酸等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并按照临床实际将其定义为低危患者,Glasgow-Blatchford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63位(17.2%),Rockall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99人(27.0%),参照临床治疗中实际的高低危患者,计算得到Rockall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87.0%,而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100%。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临床Rockall评分系统。结论:基于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的Glasgow-Blatchford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判断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非病毒载体转基因法,如注射裸DNA或脂质体转染,不产生细胞毒性,但除了肌肉组织外其他组织的转导效率均不高。电脉冲可使细胞膜产生临时的微孔允许一些分子通过,因此应用此方法可将药物或基因转入动物组织。电穿孔常用于培养的细胞转基因,理论上,低强度、长脉冲,或高强度、短脉冲有利于电转导,选择适合的参数是电转导的关键。本实验比较了不同电压和脉冲时间对小鼠卵巢在体转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效果,确定了最适的电转导参数,为卵巢疾病的药物、基因治疗和研究卵泡发育中的基因调控提供了实验手段。超声波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对人体无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