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21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在甘肃省东乡县龙担地点发现的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头骨化石.此前在早更新世龙担动物群中记述过的长鼻三趾马材料仅有一枚第三掌骨,头骨化石的发现不仅使该动物群的三趾马种级分类得到证实,同时扩大了对这个种头骨和牙齿特征的认识.由于最初建种的正型标本为老年个体,此后也未发现过中国长鼻三趾马的完好头骨化石,因此龙担的新材料将为该种的特征补充更多重要的信息,尤其是鼻切迹的构成.其鼻骨下部呈一细窄条状向前强烈延伸,组成鼻颌切迹下缘的后部,其前端尖,到达P2/P3界线水平,与前颌骨鼻突的末梢间有30 mm的距离.这些特征的识别对判断长鼻三趾马的系统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与生活环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堆积中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犀科化石,特别是大唇犀最为丰富。通过对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的分析,初步了解到化石群各年龄段个体的百分比和种群动态。大唇犀化石中成年个体的数量占优势,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与正常生活群中的年龄结构吻合,由此可初步断定是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犀牛种群的灾害性死亡。再进一步对化石的风化、磨蚀、聚集状态及所受的水动力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骨骼受到了弱水流的短距离搬运,说明化石埋藏地离动物死亡地不远。以上分析结果与沉积学特征相结合,说明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集群死亡可能与严重的干旱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禄丰盆地下上新统石灰坝组下部和中部两个三趾马化石层中发现的象类化石,包括四棱象属一未定种、轭齿象属一新种和嵌齿象属一未定种,它们都是云南地区早上新世腊玛古猿—三趾马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在生物学和地层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产自禄丰石灰坝古猿化石地点的三趾马化石,分别归入两个种。其中一个种个体大、上颊齿窝内褶皱复杂且珐琅质厚、马刺呈不对称的多分叉状、次尖呈颈状收缩。根据上述特征组合将其归为西氏三趾马(Hipparion theobaldi (Lydekker, 1877)), 该种在南亚的西瓦里克地区也有分布。另一个种个体小、上颊齿褶皱复杂且珐琅质厚、下颊齿外谷窄而且浅。禄丰这一种与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的三趾马均有明显差异,故将其定为禄丰三趾马(新种)(Hipparion (Hipparion) lufengense sp. nov.), 该种在西瓦里克地区亦有分布。根据这两种三趾马的齿冠高度及褶皱情况判断,两个种均向适应粗硬食物的方向发展。在这两个种生活的时期里,禄丰以森林环境为主,而西瓦里克地区则向草原化方向发展。因此推断这两个种在积极适应当地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在为寻求更加适宜的环境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土的观察(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黄土高原地区红粘土中脊椎动物化石的考察历史,记录了山西和甘肃"三趾马红土"地点的观察结果。红粘土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但常被误认为是一个描述性术语,因为其中的许多沉积物既非红色,又不以粘土级颗粒为主。不少红粘土序列中含有古土壤,也含有水成沉积物。此次考察包括榆社盆地的经典地点、灵台任家沟和雷家河,以及庆阳和秦安的一些地点。讨论了在任家沟发现的化石、在玉村新发现的小哺乳动物上新五褶兔( Plio-pentalagus) 和在胡家村观察到的上新世潜穴,后两个地点都位于灵台东北面的庆阳地区。观察结果与晚中新世遍布黄土高原、很可能来自降尘的粘土级颗粒的快速堆积吻合。但在一些区域则以河流或湖泊过程为主,红粘土颗粒部分或全部被水成的粗碎屑沉积物代替,没有找到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干旱化的证据,反而支持高生产力的湿润环境假说。局部富集的脊椎动物化石证明三趾马动物群具有很高的陆生生物量。  相似文献   
6.
追马高原     
邓涛 《化石》2014,(1):8-19
岁月如梭,马年驾到。按惯例,我们《化石》每年开篇第一期都要登载一篇与这个年头的生肖属相有关的知识性文章。今年,我们特邀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在青藏高原考察研究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邓涛研究员讲一讲他和他的团队"追马高原"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山西静乐贺丰趾马动物群与磁性地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P.Teilhard de Chardin(德日进)和杨钟健发现贺丰动物群的山西静乐贺丰剖面作了磁性地层学测定。结果表明:静乐贺丰地点的静乐红土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年龄为2.50-3.0MaB.P.,时代为晚上新世。因此,贺丰动物群的古地磁年龄当为2.50-3.00Ma。  相似文献   
8.
《化石》2014,(4)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邱占祥院士等人发现了距离现生熊类最近的祖先化石。这一新种被命名为"戴氏祖熊"(Ursavus tedfordi),是现生熊类祖先中最晚和最进步的一个种。2014年第3期《古脊椎动物学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这件祖熊化石于2006年7月发现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官坊乡槐沟村附近。据研究人员介绍,此前世界上还从未发现和报道过祖熊的完整头骨;熊亚科的祖先化石,特别是祖熊  相似文献   
9.
追踪马家谱     
刘艳 《生命世界》2014,(2):50-55
正谈到马的演化,大家并不陌生,作为生物进化论的经典例证,很早就被搬入了中学的生物教科书中。一般认为其经历了始祖马(始马,始新马)—渐新马—中新马—草原古马—上新马(鲜新马)—现代马的演化历程,呈现了个体由小变大、四肢伸长、由多趾向单趾、牙齿由低冠向高冠、颊齿齿冠构造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变。而事实上,其演化历程并不仅仅是这样沿着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