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55篇
  127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小鼠大脑碎片与[γ-~(32)P]ATP一起保温,观察到溴氰菊酯对蛋白1—3磷酸化的刺激作用和对4、5磷酸化的抑制作用,表明溴氰菊酯对大脑蛋白质磷酸化产生了影响。从鼠脑分离了C、D、S三个组分,分别进行的蛋白质磷酸化试验结果表明,C、D组分可能是重要的磷酸化部位。 蛋白1、2、3的磷酸化明显地受到溴氰菊酯的刺激,这三个蛋白质可能是“蛋白Ⅲb”的几种形式。溴氰菊酯对“蛋白Ⅲb”磷酸化的刺激,可能会影响神经末梢的神经激素释放,从而影响到与其相关的某些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多歧苏铁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有种。产云南东南部元江流域,个旧、蒙自、屏边与河口交界处,海拔200-1000  相似文献   
3.
病毒基因组启动子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并结合病毒基因分子生物学有关理论与统计事实,对病毒基因启动子区域进行了识别,文中选择了共35个基因组,作为研究对象.学习组选择了28个基因组,预测组选择了7个基因组,结果表明,将神经网络模型与病毒基因有关理论相结合,能够运用计算方法,以大量的可能启动子组合中排列出唯一的启动子区域.  相似文献   
4.
水稻伸长生长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地上部诸器官的伸长生长,可以分为3个阶段和两个过渡期.器官在前期的凹型曲线生长为加速生长(定为第1阶段),中期的直线生长为等速生长(第2阶段),后期的凸型曲线生长为减速生长(第3阶段);每两个阶段临界处均存在特殊的生长过程,前面的定为第1过渡期,做变加速生长,后面的定为第2过渡期,做变减速生长.组成器官的各个细胞的伸长生长,也可以分为前期凹型曲线阶段、中期的直线阶段以及这两个阶段临界处的过渡期.运用类比原理推断;细胞在凹型曲线阶段,其原生质的膨压大于壁压,而且这两个压差始终维持稳定,这就使细胞做等加速生长;细胞经过过渡期的变加速生长过渡到直线生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膨压大小与壁压相等,这就使细胞以过渡期最末的生长速度做等速生长;最后壁压大于膨压,而且这两个相差压会阻止细胞的“惯性”生长直至停止生长,其结果产生减速生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N、P、K不同施肥条件下的“秦油2号”油菜植株内含物等与萝卜蚜有翅率关系的研究,建立了8个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可溶性糖、总N、糖与蛋白质之比和丝氨酸与萝卜蚜有翅率有密切关系,其次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含水量、水溶性蛋白、酰胺氮和含P量等.  相似文献   
6.
采用我们以前提出的简化现实性神经网络模型[1]的一种修正形式,通过选定适当的参数,仿真了耳蜗核的类初级细胞(Primary-likecell),梳状反应细胞(Chopperresponsecell)以及给刺激反应细胞(Onsetresponsecell)对短纯青刺激的刺激后时间直方图。并通过分析参数配置和仿真行为的对应关系,指出模型在生理学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钩藤的三萜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钩藤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三萜成分。经光谱鉴定。I为已知化合物:3β,6β。18α-trhydroxyurs-12-en-28-oic-acid;Ⅱ为新化合物;3β,6β-dihydroxyurs-12,18(19)-28-oicacid,命名为钩藤甙元A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生态区位因素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空间相关性的内在效应机制,从而实现森林生态安全的评价与监测。以江苏省8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专家法及模糊物元法计算森林生态安全指数,然后结合气象类指标及地形类指标计算生态区位系数,再用该系数修正森林ESI,同时结合Arc GIS技术、空间相关性分析、SLM与SEM模型得出如下结论:(1)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退耕还林面积占比等指标权重最大;(2)生态区位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少数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东北部;(3)苏南地区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于苏北及中东部地区;(4) 2000—2015年,江苏省67.5%的区县森林ESI呈现出较明显下降趋势,反映出江苏省森林生态安全发展状况不容乐观;(5)江苏省县域森林ESI整体空间相关性显著(P≤0.01),但2000—2015年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且Low-Low聚类显著性更强;(6)森林ESI在江苏省县域间为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并存。  相似文献   
9.
贾俊鹤  刘会玉  林振山 《生态学报》2019,39(14):5058-5069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植被生长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以"一带一路"枢纽地区西北六省为研究区,基于多年连续的GIMMS NDVI资料和气象数据,利用CASA模型,估算了西北六省34年NPP值,利用MK和EEMD方法,揭示了NPP变化的非线性特征,并探究不同时间尺度植被NPP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发现:(1)1982—2015年生长季植被NPP总体呈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0.718 gCm~(-2) a~(-1);大多数研究区植被NPP短时间内将保持现有变化趋势,尤其是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内蒙古南部一带。(2)1982—2015年植被NPP以3年周期变化和长期增加趋势为主。其中陕西的南部,甘肃、新疆、宁夏和青海的北部以及内蒙古中部和北部以3年周期变化为主导,而陕西的北部,甘肃、新疆、宁夏的南部以及内蒙古东部以长期变化为主。不同植被类型NPP变化差异明显:针叶林、阔叶林以及混交林以3年周期波动为主,而灌木、草地和农田以3年周期波动和长期增长趋势为主。(3)NPP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相关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逐渐显著。在3年时间尺度上,大多数研究区NPP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很小(P0.05)。6年时间尺度上,NPP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的区域向南略有扩散,其中青海南部高寒草甸NPP与降水的相关性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在长期趋势上,NPP与气温和降水量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呈正相关的区域大于负相关的区域。本研究发现多时间尺度能够更好的分析NPP时空特征以及不同时间尺度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响应机制,评价气候变化的生态坏境风险,为西北六省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陆晓君  刘珍环 《生态学报》2021,41(16):6329-6338
城市热岛作为一种整体涌现性的地球表层系统环境问题受到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广泛关注,基于空间异质性对城市冷热岛影响方面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城市热环境的形成机制,然而城市冷热岛在空间上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强度还有待研究。以深圳市西部城市区为例,应用地表温度和景观分类数据,通过构建二维矩阵识别"源-汇"热景观,并采用"源-汇"热贡献指数和空间引力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城市"源-汇"热景观的演变过程,"源-汇"热贡献程度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两者在空间上的整体相互作用强度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88-2019年,城市热源、汇在空间上呈现由包围到反包围的变化,热源景观呈现基质化,其面积增长210.45%;热汇景观则表现为破碎化趋势,其面积减少48.07%。与之对应的热汇景观地表温度与区域的平均温度的温差逐渐增大,从1988年的0.49℃上升到2019年的1.91℃。(2)源、汇对热环境的贡献规模呈增长趋势,热源景观的贡献程度会随着热岛规模从零星状向区域化的转变过程中提升,形成温度聚集效果;而热汇景观的贡献程度会随着冷岛规模的破碎化过程中被抑制。(3)1988-2019年"源-汇"热景观的作用对基本保持稳定,但总作用强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0年间增长了8倍。从热汇景观一对多影响热源景观转变为热源景观一对多影响热汇景观,且作用强度也越来越强。研究发现城市热"源-汇"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与"源-汇"热景观的贡献程度有密切关联,因此控制热源景观规模和维护热汇景观规模对调控城市热环境,对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