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幼芽细胞生物膜上的赤霉素结合蛋白的结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 (Oryza sativa)幼芽中存在膜结合的赤霉素结合蛋白 ,其与 GA3 结合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 6.5× 1 0 -8mol/ L,总浓度为 0 .3 pmol· mg-1 蛋白质。结合蛋白与 GA3 结合活力在 0℃时比 2 5℃时高 1 4 0 %。它与 GA3 结合的最适 p H为 5。 GA3 与此结合蛋白的结合量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加 ,1 h达最大值 ,以后又逐渐下降。 IAA、ABA可与 GA3 竞争赤霉素结合蛋白。  相似文献   
2.
水曲柳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秀华  魏春茹 《植物研究》1995,15(4):536-538
水曲柳(FraxinusmandshuicaRupr.)子房为二心皮;二室,中轴胎座,每室内具二个倒生胚珠,薄珠心,单珠被。单个孢原细胞分化于珠心顶端表皮之下,直接发育成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四分体为直线形,通常为合点端第一大孢子具功能,胆囊发育为蓼型。  相似文献   
3.
小麦体细胞胚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胚培养中体细胞胚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原体细胞中大液泡消失,存在大量小液泡,细胞质的电子密度加强,核大,核仁明显,出现多核仁;(2)细胞器数量和种类,如质体、核糖体和线粒体增加;(3)细胞壁加厚,胞间连丝逐渐消失,细胞器数量丰富,胚性细胞中积累淀粉;(4)细胞壁加厚的胚性细胞中存在核仁液泡、自体吞噬泡和分泌泡;(5)多细胞原胚、球形胚和梨形胚被一层外壁包围,但胚体内细胞间广泛存在胞间连丝;(6)成熟胚生长点部位的细胞内质体中出现膜系结构,已向叶绿体转变,类囊体已形成  相似文献   
4.
根癌农杆菌对甘蓝型油菜的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 efaciens)共培养法把外源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主要栽培品种“云北2 号”,获得转基因植株。所用外植体为带有1—2 m m 子叶柄的完整子叶,根癌农杆菌为A208SE(pTiT37-SE, pROA93)。Ti质粒pROA93 带有NPTⅡ及GUS嵌合基因。共培养2 天后转到附加25 m g/L卡那霉素的分化培养基(MS+ 4.5 m g/LBAP)上。AgNO3 和羧苄青霉素促进芽的分化,头孢霉素则有抑制作用。最高转化频率为27% 。把分化出的茎芽切下,插入含有25 m g/L卡那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中。羧苄青霉素不利于根的形成。把完整抗性植株移入盛土壤的盆中,生长状况良好。测定β-葡糖苷酸酶活性,84% 明显高于对照。以NPTⅡ基因作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证实外源基因已插入到植物细胞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
phbB,phbC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从真养产碱杆菌Alcaligenes eutrophus H16染色体DNA中的主增并克隆了调控聚-β-羧基丁酸生物合成的两个关键酶基因;依赖NADPH的乙酰乙酰CoA还原酶基因和PHB合成酶基因。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和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了克隆结果,并表明所克隆的基因与国外报道的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大麦(Hordeum vulgare L.)花药-花粉培养中不同预处理对花药内源激素(ABA,IAA,IP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经甘露醇预处理不同天数,同一种基因型的3种内源激素的变化和不同基因型的同一种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十分相似,均是在预处理初期含量急剧增加,最高值在0.5或1 d 处。以后开始逐渐下降;最后,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2. 在甘露醇预处理过程中,两种基因型花药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也十分相似。在预处理前期(从开始到第3天)活性呈直线上升,第3天达到最大值。从第3天到第5天活性减弱。最后,活性又开始增强。3. 在低温预处理过程的初期(2~5 d) 两种基因型花药过氧化物酶活性都出现第一个小峰。在第14天(“Harrington”)或第21天(“Igri”)又出现第二个峰值,但后者较高。在预处理的后期(从第28天到第35天)两种基因型花药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又呈现上升的趋势。同甘露醇预处理后期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7.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牛黄中胆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牛黄中胆酸的实验条件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destruction of the bile ducts. A major unanswered question regar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PBC is the precise mechanisms of small bile duct injury. Emperipolesis is one of cell‐in‐cell structures that is a potential histological hallmark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e pathogen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peripolesis in PBC liver injury. Sixty‐six PBC patients, diagnosed by liver biopsy combined with laboratory test, were divided into early‐stage PBC (stages I and II, n = 39) and late‐stage PBC (stages III and IV, n = 27). Emperipolesis was measured in liver sections stained with haematoxylin‐eosin. The expressions of CK19, CD3, CD4, CD8, CD20, Ki67 and apoptosis of BECs were evalua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or immunofluorescence double labelling. Emperipolesis was observed in 62.1% of patients with PBC, and BECs were predominantly host cells. The number of infiltrating CD3+ and CD8+ T cells correlated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mperipolesis (R2 = 0.318, P < .001; R2 = 0.060, P < .05). The cell numbers of TUNEL‐positive BECs and double staining for CK19 and Ki67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mperipolesis degree (R2 = 0.236, P < .001; R2 = 0.267, P < .001). We conclude that emperipolesis mediated by CD8+ T cells appears to be relevant to apoptosis of BEC and thus may aggravate the further injury of interlobular bile duct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行爱必维(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盒)检测、HR-HPV检测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343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并探究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过氧化氢阳性、唾液酸苷酶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数量减少及阴道清洁度3~4度的妇女感染HR-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过氧化氢阴性、唾液酸苷酶阴性、白细胞酯酶阴性、乳杆菌数量较多及阴道清洁度1~2度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及阴道清洁度3~4度均为影响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失衡与HR-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有一定关联,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可一定程度上预防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小鼠阴道菌群紊乱模型,为调整阴道菌群紊乱的药物研发提供模型参考。方法采用雌激素化的C57BL/6小鼠经阴道以不同处理方式(链霉素50μg/只,加德纳菌50μL/只,链霉素50μg/只+抗链霉素加德纳菌50μL/只,每种处理方式各70只/组)诱导小鼠阴道菌群紊乱模型,采用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考察造模后第1、第2、第3、第5、第7、第9、第11天内加德纳菌在阴道内的定植情况,以及阴道细菌结构和细菌生物多样性,并通过显微镜观察阴道组织的病理改变,比较3种造模方法的差异。另采用阳性药物(定君生,成分为德氏乳杆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采用链霉素联合抗链霉素加德纳菌能诱导形成典型的阴道菌群紊乱模型,造模后可见加德纳菌在阴道内的定植增多,优势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且阴道细菌生物多样性增加,阴道组织可见明显的炎症浸润和上皮细胞坏死等病理改变。定君生能显著减少加德纳菌在阴道内的定植,减少阴道内的细菌生物多样性,并能显著改善阴道组织病理变化。结论采用链霉素联合抗链霉素加德纳菌诱导的小鼠阴道菌群紊乱模型方法更佳,模型的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对药物的反应性与临床有一定相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