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9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present prospective study showed that incidence of systemic infection in severe burn patients was 30.9%. Toxic shock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 developed in all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systemic infection. Bot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MOF were 76.5%. In the infection group, plasma TXB(2) and TXB(2)/6-keto-PGF(1alpha) ratio increased markedly. Their change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linical course and deterioration of systemic infection. Circulatory platelet aggregate ratio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myocardiac enzyme spectrum greatly increased. Thrombi were observed in visceral tissues from patients dying of systemic infection. These suggested that TXA(2)/PGI(2). imbalance promoting microaggregate and thrombus formation may be one of the pathogenic effects of toxic shock and MOF in burn patients.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治疗困难、预后很差,是肿瘤相关死亡中的第4大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却仍未完全阐明。因此,探索能调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作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志物或能预测患者预后的关键分子仍十分必要。环状RNA是前体mRNA通过反向剪接产生的由3′, 5′ 磷酸二酯键首尾连接形成的共价闭合环状结构,主要有外显子circRNA(exonic circRNA,ecircRNA)、环状内含子RNA(circular intronic RNA,ciRNA)及外显子 内含子circRNA(exon-intron circRNA,EIciRNA)三大类。由于环状RNA具有普遍性、高度保守性和稳定性,其可以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可作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及预后因子,因此,这是一类新型且非常有潜力应用于临床诊治各阶段的分子。近年来,有大量关于环状RNA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环状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并且其机制多样。因此,本文主要关注环状RNA在肝细胞癌中的最新进展,总结不同环状RNA分子对于肝细胞癌细胞恶性表型、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作用,以及其在肝细胞癌临床转移、分期、诊断、预后等各阶段中发挥的功能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3.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在肿瘤发生、发展进程中承担重要角色,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浆细胞瘤变异易位基因1(plasmacytoma variant translocation 1, PVT1)可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参与调控消化系统肿瘤的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细胞自噬、血管生成、多药耐药及肿瘤代谢等过程,从而发挥致癌作用。本文主要就PVT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PVT1对消化系统肿瘤的致癌作用机制和多药耐药机制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利用泽兰实蝇控制紫茎泽兰的生防策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根据野外泽兰实蝇种群15个世代的调查资料,利用契贝谢夫正交多项式拟合了泽兰实蝇、紫茎泽兰的空间格局。阐明了泽兰实蝇空间格局的序列变化及紫茎泽兰空间格局的特点;揭示了泽兰实蝇空间格局的特点受当地主风及寄主紫茎泽兰空间格局特点的影响;并从最优控制系统的角度对泽兰实蝇-紫茎泽兰系统作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了最佳释放虫量指标为每条虫占有10条枝条。这些结果为多点释放及定点多次释放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这一生防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触珠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触珠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属急性期反应蛋白之一,由于所含轻链类型的不同,触珠蛋白具有遗传多态性,触珠蛋白的合成和降解主要在肝脏进行,并受细胞因子、前列腺素、激素等的调节,触珠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调节蛋白.  相似文献   
6.
7.
8.
反硝化细菌是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关键因子。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RF:对照;RB:火烧;MT:粉碎;NR:移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nosZ为标记基因,测定了自2018年9月—2020年9月,2年期间土壤nos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组成和丰度。研究结果显示,4种采伐剩余物处理中的土壤nosZ型反硝化细菌90%以上来自变形菌门,优势菌属包括固氮螺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动胶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嗜酸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固氮弧菌属以及无色杆菌属;样本间差异物种的显著性分析表明,在处理完成半年时,火烧相较于对照于β-变形菌纲水平显著增加了nosZ基因丰度;在处理完成一年时,火烧分别于红螺菌目、红螺菌科、固氮螺菌属水平显著高于粉碎;粉碎相较于移除在处理完成一年时,于γ-变形菌纲和产碱菌科水平显著增加了nosZ基因丰度;在处理完成两年时,粉碎处理的nosZ基因丰度在变形菌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和火烧。α多样性数据显示,处理完成一年时,粉碎处理相较于对照和移除显著增加了Shannon和Simpson指数;处理完成两年时,粉碎和火烧...  相似文献   
9.
安徽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分配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是叶>枝皮>干皮>枝木>干木;同化器官——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规律为N>K>Ca>Mg>P,非同化器官为Ca>N>K>Mg>P;不同器官营养元素的贮量为干木>干皮>叶>枝木>枝皮,同化器官对不同营养元素的贮量呈N>K>Ca>Mg>P,非同化器官为Ca>N>K>Mg>P;不同立地条件下,马尾松林生产1t干物质所贮存的营养元素不同,立地条件愈好,营养元素效率愈高,贮存愈少;母岩、土层厚度和养分总量是影响马尾松林地上各器官,特别是针叶营养元素含量的重要因子,土壤N、P含量越高,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越大。  相似文献   
10.
A trivalent liveShigella vaccine candidate FSD01 against S.flexneri 2a, S.sonnei and S.dysenteriae I was constructed. This candidate strain was based on the S.flexneri 2a vaccine T32.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exchange, the chromosomalasd gene of T32 was site-specifically inactivated, resulting in the strain unable to grow normally in LB broth, while anotherasd gene of S.mutans was employed to construct an Asd+ complementary vector. This combination ofasd - host/Asd+ vector formed a balanced-lethal expression system in T32 strain. By use of this system, two important protective antigen genes coding for S.sonnei Form I antigen and Shiga toxin B subunit were cloned and expressed in T32, which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rivalent candidate vaccine FSD01.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strain was genetically stable, but its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non-resistant. Moreover, it was able to effectively express trivalent antigens in one host and induce protective responses in mice against the challenges of the above threeShigella str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