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6篇
  免费   626篇
  国内免费   2767篇
  8069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268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311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400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530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459篇
  2008年   462篇
  2007年   453篇
  2006年   419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贝氏隐孢子虫在珍珠鸡体内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美清  林辉环 《动物学报》1996,42(2):113-118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贝氏隐孢子虫在珍珠鸡体内的发育。大量球形虫体镶嵌于气管和法氏囊微绒毛丛中。气管纤毛消失,微绒毛生发生融合。法氏囊粘膜表面可观察到宿主细胞突起,在突起的表面有数个虫体寄生。滋养体呈球状,平均大小为1.7μm。裂殖体拥有4个或8个香蕉状裂殖子。成熟大配子体大小为 4.2 × 3.3μm,在其侧面可观察到锯齿状突起。偶尔能观察到卵囊,其表 面有一明显裂缝。虫体逸出后所留下的带虫空泡似弹坑状,根据其结构可将其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为裂殖子或小配子的形成场所,另一类为卵囊的形成场所。  相似文献   
2.
高剂量LH-RH-A可明显抑制人蜕膜组织在离体下对~3H-尿嘧啶和~3H-亮氨酸的摄取;低剂量LH-RH-A无明显影响。在人蜕膜组织中也发现有高亲合力(K_?=3.83±1.36×10~?M~(-1))的LH-RH-A特异受体。上述发现表明,高剂量LH-RH-A可通过直接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而调节蜕膜组织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亚东璃眼蜱的延迟交配对吸血时间和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蜱类种群密度的制约因素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两类,分析和认识这些规律,对蜱类的防治上有重要意义。 蜱类的生殖是维持种群密度的重要一环。后肛沟类硬蜱的雌虫当吸附在宿主体时,由于某些原因可发生延迟交配现象。蜱类延迟交配对生育力的影响,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为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Olenev的延迟交配对吸血时间、饱食后的体重以及产卵量等的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是我国苹果、梨上的重要害虫,初孵幼虫在果面爬行片刻,即蛀入果内。幼虫能否入果,除受捕食性天敌和风雨等外界条件影响之外,与果实表皮组织有关系,蛀入果内幼虫的成活数量和生长情况亦受果肉组织及果实内含物的直接影响。因此,研究食料条件与桃小食心虫发生数量的关系,对提高该虫现有  相似文献   
5.
王贵钧  黄大卫 《昆虫学报》1991,34(2):230-233
1986年,原吉林省林业生防中心站(现为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对吉林省杨树蛀千害虫的寄生蜂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研究。本文是该项研究成果的第一篇报道,记述了三种姬小蜂天敌,包括寄生白杨透翅蛾的透翅蛾黑姬小蜂Elachertus nigritulus(Zett.)和寄生杨窄吉丁的一新种丽凹面姬小蜂 Eniedon epicharisHuang及一新记录种 Eniedon zanara Walker。其它研究成果将陆续报道。  相似文献   
6.
7.
水葫芦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李军  傅明辉 《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1):2115-2125
【目的】了解水葫芦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方法】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分析富营养化水体中水葫芦根际和水葫芦近、远水样的细菌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结合克隆文库技术和培养法分析根际的细菌种群类型。【结果】同一时期水葫芦根际细菌多样性(Shannon-Weiner指数H′或Simpson指数D)更高,水葫芦近水样次之,远水样最小。10月份的细菌多样性高于5月份的。通过水葫芦根际细菌的克隆文库可知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是水葫芦根际细菌的主要类群,占总群体的65.1%,包括噬菌弧菌(Bacteriovorax sp.)、Dechloromonas sp.、Leptothrix sp.、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Rhodoferax sp.和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等。T-RFLP图谱显示159 bp为最大优势菌,247 bp为第二大优势菌,对照克隆文库及培养结果分析247 bp属于γ-Proteobacteria,159 bp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结论】水葫芦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丰富,不同时段水葫芦根际细菌的丰度略有变化,主要类群为变形杆菌门。  相似文献   
8.
空气负离子(Negative air ion, NAI)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受到植被和环境的共同影响。然而,森林生态系统作为NAI产生的重要来源,森林中的植被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NAI的影响机制和贡献潜力仍难以捉摸。以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I.)为对象,基于自动观测设备长期定位观测获取了气象、土壤性质、空气洁净度以及植被光合等数据,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森林植被和环境要素对NAI的影响机制和贡献潜力。结果表明,环境要素和植被光合对NAI的贡献差异显著,植被光合对NAI的贡献潜力为62.65%,环境要素对NAI的贡献率为37.35%。环境要素中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的影响程度最大,分别为68.94%和16.55%。植被光合和PM2.5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影响NAI,而光合有效辐射、紫外辐射、土壤温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主要通过间接效应影响NAI。因此,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可以阐明植被光合与环境要素的变化对NAI的影响趋势,从而全面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产生NAI的作用机制以及...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气候4个维度共计58个空间化指标,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这些指标开展了定量分析,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其中,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裸地覆盖度、海拔、土壤温度、年最低温度、年总蒸散发7个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揭示的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可提高灌丛和草地之间、各草地类型之间、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之间的可区分性,有助于解决青藏高原植被精细分类中广泛存在的灌丛和草地区分、草地类型细分、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四个难点问题。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植被精细分类,另一方面也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划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地表物质循环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高原湖泊流域是高原地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兼具高生态价值和高脆弱性的特点。随着高原湖泊流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速,湖泊面积萎缩,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湿地退化、生境质量下降等。亟需开展生态修复以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而基于整体保护与系统治理思维诊断并修复生态修复优先区,是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抓手。基于此,研究以高原湖泊流域典型代表滇池流域为例,利用人类足迹和景观生态风险模型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所受负向干扰,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流域生态网络;提取生态网络受负向干扰较高的关键区域为生态修复优先区并提出针对性修复措施。研究表明:(1)滇池流域人类干扰和生态风险整体较高,人类干扰整体呈核心—边缘递减的圈层式分布,中高生态风险占据了绝大部分区域。人类交通网络大幅扩展了人类干扰和生态风险的强度和深度;(2)区域生态网络呈典型湖泊生态网络特点,38条生态廊道呈放射状或环状分布,连通湖区、山区两大生态空间内共23块生态源地,保障区域生态安全;(3)研究共提取生态源地修复优先区73.83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