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53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合成的系列三氯杀虫酯类似物,对家蝇和棉蚜进行药效测定。结果表明:羧酸烷基为甲基,苯环上的取代基为Br或F时,对家蝇无效。在苯环的邻位上有-OCH3取代时也无效,如在间位上有-OCH3取代的化合物,则有一定的杀虫效果,但不如在邻位和对位上都有-OCH3取代的化合物的药效高。当α-碳上苯环的取代基为3,4-次甲二氧基,而只变换羧酸酯上的烷基(R)时,对家蝇的杀虫效果,趋向于随着α-碳原子与羧酸酯基的R碳链增长而递减。但R为苯基时,则效果不明显。同时从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所测化合物,可能由于对家蝇和棉蚜的作用机理不同,因而其杀虫效果不成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共知螽亚目昆虫5科、26属、58种(表1)。其中螽斯占总种数的74.2%,蟋蟀占17.3%,其余的占7.5%。其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体,特别是东北中国种、东西伯利亚——蒙古种和欧洲——西伯利亚种是区系组成的核心(表2)。特有种占有一定的比例(10.3%),主要分布于该区东北部的森林草原亚带和西部的荒漠带。中部地区有部分华北种的渗入。在本区东部的草原带中,螽斯亚科昆虫最为丰富;西部的荒漠带中,硕螽亚科昆虫是最突出的代表种,并有中亚种的分布(表4)。从总的种类分布来看,东北部的森林带和草原带的昆虫种类明显比西部荒漠带要丰富,中部的干草原亚带则是上述两者的过渡区域。 文中还根据螽亚目昆虫在不同植被地区的分布情况,采用Sφgrensen系数比较了各地带之间昆虫区系的相似性(表3)。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10个植被地带或亚带划分成6个大的地带区: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暖温型森林草原区、暖温型典型草原区和暖温型荒漠草原区(图2)。作者详细地叙述了各个地带区中昆虫区系的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并就前人对该区昆虫区划工作提出了若干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3.
大鼠皮下注射TNT,以HPLC分析其在晶状体内的代谢过程,并检测晶状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变化。发现在注射TNT后2h即可在晶状体内检测到为量极少的TNT及其代谢产物,第12h一氨基二硝基甲苯含量达最高峰。鼠龄较小的大鼠晶状体内TNT及其代谢产物高于鼠龄较大的大鼠.多剂量注射TNT时大鼠晶状体内一氨基二硝基甲苯于第2天达到高峰,TNT于第5天达饱和状态,第18天一氨基二硝基甲苯含量与TNT含量相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注射TNT的第2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第5天和第18天维持在低活性状态。实验表明TNT在晶状体内是通过硝基还原而代谢的.TNT进入晶状体后初期可诱发晶状体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增高,后期则导致晶状体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分离自健康成人粪便样本的棒状腐败乳杆菌(Loigo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Lc7进行分类学鉴定和益生潜力评估。【方法】基于16SrRNA基因和基因组核心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对Lc7进行分类学鉴定;通过耐酸和胆汁酸盐、粘附、抗氧化和抑菌实验,以及溶血、明胶酶活性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评估Lc7的益生特性。同时,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评估Lc7的体内抗炎潜力。【结果】Lc7鉴定为L. coryniformis,在酸和胆汁酸盐的连续作用下,Lc7的存活率为70.17%。Lc7对HT-29细胞的粘附指数为56.33 CFU/cell,其自聚集和疏水性分别为80%和40%;Lc7对福氏志贺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等7个常见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对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羟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s,·OH)的清除率分别为91.70%和48.53%;Lc7无溶血现象和明胶酶活性,对选取的大多数抗生素均敏感。在小鼠结肠炎实验中,Lc7干预组小鼠结肠长度明显长于模型组(...  相似文献   
5.
γ-氨基丁酸可由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 GAD)催化谷氨酸一步合成,反应体系成分简单、环境友好。然而,绝大多数GAD酶催化pH偏酸性且反应范围狭小,需要加入无机盐维持最适催化环境,增加了生产附加成分。此外,随着产物γ-氨基丁酸的生成,溶液pH会逐渐上升,不利于GAD酶的持续转化。本研究首先从实验室保藏的一株高产γ-氨基丁酸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克隆得到谷氨酸脱羧酶LpGAD,基于酶蛋白表面电荷修饰,选择9个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及组合突变,酶学性质表征结果显示三突变体LpGADS24R/D88R/Y309K在催化pH区间内酶活力整体提高,尤其拓宽了在偏中性pH 6.0下的酶活,为野生酶的1.68倍。接下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了酶活提高的机理。此外,将LpgadLpgadS24R/D88R/Y309K突变基因分别在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E01中过表达,通过优化确定了摇瓶最适转化条件为反应温度40 ℃,菌体量OD600=20,底物L-谷氨酸100.0 g/L,5-磷酸吡哆醛添加量为100 μmol/L。5 L发酵罐中,不调节pH,通过分批投料底物L-谷氨酸,γ-氨基丁酸产量高达402.8 g/L,较对照菌株提高了1.63倍。本研究成功拓宽了LpGAD的pH催化范围及酶活,提高了γ氨基丁酸的转化效率,为实现其规模化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Na+/H+逆向转运蛋白(Na+/H+antiporter,NHX)基因家族在植物响应盐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鉴定了大白菜NHX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了大白菜NHX基因(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 NHX,BrNHXs)响应高温、低温、干旱和盐胁迫等非生物逆境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大白菜中共鉴定到9个NHX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大白菜的6条染色体上,其氨基酸数目在513–1154 aa之间,相对分子量集中在56804.22–127856.66 kDa,等电点位于5.35–7.68之间。该基因家族成员主要存在于液泡中,基因结构完整,外显子的数目介于11–22之间。大白菜NHX基因家族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都具有α-螺旋、β-转角和不规则卷曲结构,其中α-螺旋发生频率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显示,该基因家族成员在高温、低温、干旱和盐胁迫下均有不同程度地响应,且在不同时间表达差异显著。以BrNHX02和BrNHX09对这4种胁迫的响应最为显著,表达量在处理72 h时均显著上调,可作为候选基因进一步验证其功能。  相似文献   
7.
动物能量代谢相关的生理生态特征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为探讨温州地区迁徙鸟类小杓鹬(Numenius minutus)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在环境温度(Ta)5.0~42.5℃范围内,测定了小杓鹬的代谢率(Rm,以单位时间耗氧量表示,ml/h)和体温,并计算不同环境温度的热传导。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为5~35℃的范围内,小杓鹬的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平均体温为(42.8±0.10)℃;热中性区为27.5~40.0℃;在热中性区温度范围内,代谢率即基础代谢率为(221.31±6.01)ml/h,是体重预期值的141%;环境温度在5.0~27.5℃范围内,代谢率与环境温度(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Rm=587.10﹣11.78 Ta;在5.0~27.5℃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小杓鹬的热传导最低,平均为(0.11±0.00)ml/(g·h·℃),是体重预期值的212%;代谢预期比和热传导预期比的比值(F值)为1.21,表明该物种有较好的体温调节能力。小杓鹬具有较高的体温和基础代谢...  相似文献   
8.
目的 鼻咽癌是一种来源于鼻咽上皮的恶性肿瘤,其临床特征之一是易发生淋巴转移,但是目前鼻咽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circPVT1是由PVT1基因2号外显子反向拼接形成的环状RNA (circRNA),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本文探讨了circPVT1在鼻咽癌侵袭迁移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RT-qPCR检测circPVT1及其下游miRNA和FSCN1在鼻咽癌细胞的表达情况,Transwell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circPVT1对鼻咽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RNA pull-down实验检测circPVT1结合的miRNA,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24-3p和let-7a-5p靶向抑制FSCN1 mRNA表达。结果 在鼻咽癌细胞中过表达circPVT1可以促进鼻咽癌细胞侵袭迁移,而敲低circPVT1则可以抑制鼻咽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进一步研究发现,circPVT1可以通过竞争性吸附miR-24-3p和let-7a-5p,上调FSCN1的表达,从而促进鼻咽癌细胞的侵袭迁移。结论 circPVT1通过miR-24-3p/let-7a-5p/FSCN1轴促进鼻咽癌细胞侵袭迁移,证实c...  相似文献   
9.
A permanent lymphocyte cell line of a heterozygote with Yunnanese (Aγδβ)0-thalassemia deletio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Cry globin in adult, was founded using Epstein-Barr virus transformation. The hybrids of the lymphocyte cell and mouse erythroleukemia cell (MEL) were achieved and the hybrids containing human chromosome 11 were selected with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53/6. The subclones containing only either the normal or the abnormal human chromosome 11 were separat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globin genes was studied. Expression of the β-globin gene, but not the Cγ and Aγ, was observed in the hybrids containing only the normal human chromosome 11, while active expression of the Cγ globin gene was observed in the hybrids containing only the abnormal human chromosome 11. These results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DNA deletion in the β-globin gene cluster is the cause of persistent active expression of the Cγ globin gene in the Yunnanese mutant.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短痣蚜科1新属——环短痣蚜属KrikoanoeciaZhangetQiao,gen.n.及1新种——环短痣蚜KrikoanoeciacirculaQiaoetZhang,sp.n.,并探讨了该属的分类地位。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内。环短痣蚜KrikoanoeciaZhangetQiao,新属模式种:环短痣蚜KrikoanoeciacirculaQiaoetZhang,sp.n.根据环短痣蚜新属腹部有缘瘤,有翅蚜前翅中脉分岔一次等特征,该新属应归于短痣蚜亚科内,与伪短痣蚜属AiceonaTakahashi,1921明显不同,而与短痣蚜属AnoeciaKoch,1775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同则在于:新属次生感觉圈环形(后者卵圆形或椭圆形);原生感觉圈有睫(无睫);体背毛少(体背毛多);体背无大型褐色斑纹(有);前翅翅痣狭长,近长平行四边形(近三角形或椭圆形)。就次生感觉圈的形状,原生感觉圈有无睫,跗节I毛数的进化方向(Shaposhnikov,1981),认为新属较短痣蚜属更为进化。分布:甘肃岷县(西寨2300m)。正模:有翅孤雌蚜No.8733-2-1-1,甘肃岷县(西寨23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