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5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1127篇
  290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new species, Galearis huanglongensis Q.W.Meng & Y.B.Luo,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It is similar to Galearis cyclochila (Franch. & Sav.) Soó and Galearis diantha (Schltr.) P.F.Hunt, but differs in having a short spur, two elliptical lateral stigma lobes and distinctly separated bursicles. This new species is known only from the type locality, the Huanglong Valley, Songpan County, western Sichuan, China, growing amongst mosses under alpine shrubs at an elevation of about 3000 m. Based on two years of observations of its population size, the species was categoriz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B1a, B2a) according to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 The micromorphology of pollinia and seeds was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G. cyclochila and G. diantha. The results supported G. huanglongensis Q.W.Meng & Y.B.Luo as a new species. © 2008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8, 158 , 689–695.  相似文献   
2.
几种哺乳动物精子顶体膜囊泡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猪、绵羊、地鼠这几种哺乳动物的精子体外获能后,在顶体反应的超显微结构中观察到:精子顶体膜囊泡化呈现多种形态,但囊泡都是由精子顶体的双层外膜多位点自我融合而形成的,质膜并不参与囊泡化,这一结果与前人报道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囊状幼虫病毒(sacbrood virus, SBV)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工蜂幼虫发育和免疫基因、营养代谢基因、抗病毒基因、细胞发育及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从蜂群中移取2日龄的中蜂和意蜂幼虫,在培养箱(34℃, RH 85%)进行人工饲养,3日龄时接种SBV病毒,每天观察记录死亡情况,并通过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4日龄和7日龄幼虫体内SBV基因相对表达量,及免疫基因(Apidaecin、Abaecin、Hymenoptaecin、Denfensin、Lys-1、Pgrp-lc、Kenny、Domeless)、营养代谢基因(Ilp1、Hex110、Vg)、抗病毒基因(Dis3、Dicer、Ago1)、细胞组成及发育调控基因(Vhdl、Co-1-iv)以及细胞代谢和调控基因(Mta1)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感染相同剂量...  相似文献   
4.
人溶菌酶是一类人体内天然存在的能够溶解细菌细胞壁的碱性蛋白的总称。其作用特征是能够裂解肽聚糖中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与N-乙酰氨基甲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人溶菌酶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特性,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上应用广泛。本文就人溶菌酶的结构特点、表达部位、功能表达以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灵芝是我国著名的药用真菌,灵芝酸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乙烯可以促进灵芝酸的生物合成,但其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本实验利用非靶向代谢组研究发现Top 20差异代谢物中含有6种灵芝的活性成分(灵芝酸η、赤芝酸F、赤芝酸N、丹芝酸A、灵芝酸V1和灵芝酸δ),其中有4种灵芝酸(灵芝酸η、赤芝酸F、赤芝酸N和灵芝酸V1)为上调积累,2种灵芝酸(灵芝酸δ和丹芝酸A)为下调积累。通过非靶向代谢组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发现基因GL23307GL25546GL29595同时与3种灵芝酸积累显著相关,并通过启动子顺式元件预测,发现分别编码泛素蛋白和抑肽酶基因GL25546GL23307的启动子区域含有响应乙烯信号的顺式作用元件GCC-box,因此,推测这两个基因在乙烯调控灵芝酸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Basic phospholipase A2 (BPLA2) from the venom of Agkistrodon halys pallas has a strong ability to hemolyze erythrocytes. The asymmetrical unit of P212121 crystal of BPLA2 contains two molecules. Self-rotation funct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molecules. Cross-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functions were th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orientations and positions of the two molecules in the unit cell. The model building and preliminary structure refinement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wo molecules in the asymmetrical unit of orthorhombic crystal are related by a non-crystallographic 2-fold symmetry axis.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PEG介导,将小鼠BW_(5147)细胞与小鼠网织红细胞在体外进行悬浮融合,经HAT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获得的胞质杂交细胞,表现出增殖减慢、生长率下降、生瘤能力降低等去恶化现象。本实验从cAMP-PDE细胞化学反应显示出胞质杂交细胞内cAMP-PDE活性比亲本BW_(5147)瘤细胞有所减弱,而cAMP水平则有所升高,提示胞质杂交细胞恶性程度下降可能与细胞内cAMP-PDE活性降低和cAMP水平升高具有一定的关系。本实验的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索促使肿瘤细胞逆转的可能途径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④厩真厉螨截肢前后的爬行行为,表明第1对足其感觉功能;②用古拉广厉螨分别截各对足驱避反应的对比试验,见到只有当截去第1对足跗节时失去嗅觉功能,而截去第Ⅱ、Ⅲ、Ⅳ对足时,各组都仍有嗅觉功能;⑤对格氏血厉螨、厩真厉螨、毒厉螨和鼠颚毛厉螨进行涂漆前后的驱避试验,显示当跗感器被涂满封闭,则嗅觉功能消失;④以0.5%结晶紫或龙胆紫液染色的截肢标本,观察了厩真厉螨、毒厉螨、格氏血厉螨、古拉广厉螨及尾足螨股一种螨,足Ⅰ跗节末端凹窝中,至少都存在两类感毛,钝钉型感毛和长而尖的刚毛型感毛;⑤厩真厉螨雌螨和幼螨跗感器的钝钉毛分别为8根和5根,另外各有2根短而尖的毛,分别测定了长度,描述了形态特点;⑥透射电镜观察厩真厉螨、毒厉螨等的跗感器钝钉毛,毛外围有表皮壁,壁上有很多微孔,内有中心腔,腔内有树突。属化感器——嗅觉器;⑦电生理技术研究,当用氨和醋酸的气体刺激厩真厉螨、毒厉螨的离体足Ⅰ时,均产生明显的应激电位差,充分证明足Ⅰ辩节有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10.
1975年我组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并于1975年夏季和1976年春季在北京市通县果园进行了田间诱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具有强烈的诱蛾活性。在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中加入少量反式异构体能显著提高诱蛾活性,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10%时活性最好。在田间试验中我们还发现,这种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对另一种重要害虫棉卷蛾(已知它的性外激素是顺-9-和顺-11-十四碳烯醋酸酯混合物)也有一定引诱作用,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12%时诱蛾活性最高。我们对影响梨小食心虫诱蛾效果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一般天气下,梨小食心虫的交配活动主要在傍晚前后进行,春天在下午5—6点,夏天在下午8—9点,这时捕蛾量最多。刮大风或下大雨时它们很少活动,几乎捕不到雄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