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Starch phosphorylase (SP) is an enzyme used for the reversible phosphorolysis of the α-glucan in plant cells. When compared to its isoform in an animal cell, glycogen phosphorylase, a peptide containing 78 amino acids (L78) is inserted in the centre of the low-affinity type starch phosphorylase (L-SP). We found that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L78 had several interesting features including the presence of a PEST region, which serves as a signal for rapid degradation. Indeed, most L-SP molecules isolated from mature sweet potato roots were nicked in the middle of a molecule, but still retained their tertiary or quaternary structures, as well as full catalytic activity. The nicking sites on the L78 were identified by amino acid sequencing of these peptides, which also enabled us to propose a proteolytic process for L-SP. Enzyme kinetic studies of L-SP in the direction of starch synthesis indicated that the Km decreased during the proteolytic process when starch was used as the limiting substrate, but the Km for the other substrate (Glc-1-P) increa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ximum velocities (Vmax) increased for both substrates. Mobility of the nicked L-SP was retarded on a native polyacrylamide gel containing soluble starch, indicating the increased affinity for starch. Results i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L78 and its proteolytic modifications might play a regulatory role on the catalytic behaviour of L-SP in starch biosynthesis.  相似文献   
2.
张国华 《生物磁学》2005,5(4):35-36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简称稳心颗粒)治疗功能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功能性早搏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一包(9克),每日三次,温开水冲服;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25毫克,每日二次口服,一个月为一疗程。结果:四周后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86.7%,p〉0.0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血压、心率影响方面稳心颗粒明显优于倍他乐克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功能性早搏疗效显著,且效果稳定,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三唑酮提高水稻幼苗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0.5MPa渗透胁迫下三唑酮提高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相对含水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抗旱性。三唑酮(75mg/L)可提高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不大。加入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试验证明,三唑酮对POD的效应是促进酶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预测紫堇属植物的潜在适生区有利于认识气候变化对紫堇属植物分布的影响,对制定紫堇属植物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紫堇属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对1910个紫堇属植物分布点和22个环境因子进行潜在适生区预测,探讨影响紫堇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其在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当代(Current)、未来2021-2040年(2040s)、2041-2060年(2060s)、2061-2080年(2080s)和2081-2100年(2100s)2种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场景(SSP126和SSP585)下的潜在适生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质心迁移趋势,最后对其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最优化模型参数组合为RM=1.4,FC=LQPT,此时MaxEnt模型的复杂度和过拟合都最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AUC=0.793;(2)由刀切法贡献率、置换贡献率和单因子响应曲线可知影响紫堇属植物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气温年较差(bio7)、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bio4)、年降水量(bio12)、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其中温度是影响紫堇属植物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3)当前气候条件下紫堇属植物分布的范围几乎涵盖整个中国,在气候分区上看,从北亚热带、南亚热带、中温带、南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均有分布。然而,各个时期间紫堇属植物的潜在适生区变化较大,其潜在适生区总体呈现向高原气候区及中温带地区扩张的趋势,且面积不断扩大;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适生区的破碎化逐渐严重。质心迁移结果也表明紫堇属植物在未来的潜在适生区总体呈现向西北移动的趋势;(4)我国东喜马拉雅地区及横断山区为紫堇属植物保护的关键地区,然而该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且破碎化严重,亟待对该地区的紫堇属植物进行保护,同时也应继续加强西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放牧对滩涂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5月(春季)和10月(秋季),调查了放牧对上海市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调查采样设置3个样区,其中Ⅰ、Ⅱ样区在放牧区,Ⅲ样区在非放牧区,3个样区均在潮间带的中潮带,共计90个样方.采集到底栖动物13种,其中节肢动物7种,软体动物4种,环节动物2种.Ⅰ、Ⅱ和Ⅲ样区春季分别有6、8和10种,秋季6、8和12种.各样区秋季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均高于春季,春、秋季各样区的平均密度又均以Ⅲ样区最高.生物量与密度变化大体相似,以Ⅲ样区最高.与Ⅰ、Ⅱ样区相比,Ⅲ样区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最高,说明放牧改变了底栖动物种类分布的格局,使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且放牧对崇明东滩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PAGE-Western Blot技术对血源性Dane颗粒的多肽组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HBV感染的其它血清学指标,初步探讨了HBV感染者对这些多肽的抗体应答情况及意义。结果显示:Dane颗粒在PAGE图谱上有12条多肽表型;Western Blot证实除S区的6条多肽和来自C区的具有cAg和eAg两种抗原位点的同一多肽P21外,还有与抗Pol结合的P24-25多肽以及与抗人免疫球蛋白结合的多肽(P45-IgC,P76-IgM),推测血源性Dane颗粒上可能存在有Pol基因表达的产物和结合在表面的人免疫球蛋白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调查29例隐性HBV感染自限后人群和185例HBV现症感染者对这些多肽的应答情况发现:P24、P27、P39、P42是引起免疫应答的多肽,两组对它们时应答存在着差异(P<0.01)。表明对它们的有效应答可能有利于HBV感染的清除。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四川茂县药用种子植物资源状况,在茂县第3次和第4次中药资源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茂县药用种子植物区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茂县县域内药用种子植物共130科582属1 342种,包括裸子植物7科14属18种,被子植物123科568属1 32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科37属57种。15个大型科(科内种数大于20)分别占总属、种数的48.45%、56.56%,处于主导地位;小型属(含2~4种)共507属783种,分别占总属、种数的87.11%、58.35%。茂县药用种子植物科以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56.52%),而属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地位(68.11%);茂县的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比剑阁县和盐边县呈现更为明显的温带性,而较澜沧江源区与错那县的热带成分更为活跃,揭示纬度和海拔可能是决定茂县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性质的关键因素。因此,茂县药用种子植物区系不仅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温带性质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亦呈现较为明显的过渡性质,因此茂县可视作研究横断山脉地区南北植物交流的关键地区之一,在药用种子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隆线溞孤雌溞和两性雌溞的蛋白质差异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凤  赵云龙  曾错 《动物学报》2006,52(5):916-923
本实验提取隆线溞孤雌溞和两性雌溞的可溶性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分析隆线溞在两种生殖状态下蛋白质组的差异变化。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结果表明:隆线溞在两种生殖状态下存在明显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孤雌溞的蛋白条带在分子量约50.6kD、36.2kD、32.1kD和25.7kD处表达量较两性雌溞明显;两性雌的蛋白条带在分子量约87.8kD、67.2kD、53.6kD和35.5kD处表达量较孤雌溞明显,其中35.5kD的蛋白条带为两性雌所特有。同时取两个样品的可溶性蛋白进行双向电泳,每个样品重复四次。双向电泳图谱经银染后利用软件分析可知,隆线孤雌平均可检测到约750个蛋白质点,两性雌溞平均可检测到约720个蛋白质点。同时利用软件对凝胶上的蛋白质点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隆线溞从孤雌生殖转化为两性生殖后有18个蛋白质点呈现显著变化,其中14个点表达量明显下降,4个点表达量显著升高。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取4个表达量显著上升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得到两个蛋白质点(16号和17号)的测定结果。其中16号点为一类酸性脱氢酶(2I234),它在动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大量表达,这类蛋白质在隆线溞生殖转化过程中表达量变化尤为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隆线溞在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状态下存在明显的蛋白质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5种61株Col~ 大肠埃希氏菌为供体,与受体E.Coli K_(12)进行接合实验,结果有16株供体菌的Col质粒传递给K_(12),占25.4%。其中NPEC、ETEC、EPEC、EIEC、EAEC的传递比率分别是8/22、 4/21、2/15、1/2、1/1。按传递方式分类,52株耐药供体菌有10株的Col质粒和耐药标记(或R质粒)发生共同传递,占19.2%,伴发Col质粒传递的耐药标记有8种,其中TC、SM、COS、KM的并发传递率较高(16—20%)。不同耐药标记菌株的Col质粒传递率范围在0—66.7%。在8株敏感菌和1株耐药菌中有6株Col质粒发生单独传递,占66.7%。实验发现4个配对组的Col质粒和R(r)质粒发生分离而独自传递。本文分析了Col质粒传递方式和耐药性的关系,同时讨论了接合传递的不同方法。为阐明和研究R~ Col~ 肠道菌的演变及其对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的影响提供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排水沟渠影响下的泥炭地土壤氮空间分布特征,阐明全球变化背景下排水沟壑对高原泥炭地退化的影响,为若尔盖高原退化湿地区的生态恢复提供决策支持。将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一条排水沟渠作为研究区,在11个垂直于沟渠的断面上,通过环刀法在沟渠两侧取样,分析排水沟渠对阶地沼泽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0.34~21.86 g·kg-1,平均值为11.26±6.22 g·kg-1;土壤碱解氮含量28.35~1965.60 mg·kg-1,平均值为889.53±470.31 mg·kg-1;纵向上,以高海拔和靠近河流的含量较低,碱解氮与全氮的比值与高程呈正相关;横向上,与沟渠不同距离间存在差异,越靠近沟渠的样点,其全氮含量越高,但统计上不显著(P>0.05),高程更低的左岸碱解氮含量低于右岸;表层土壤的碱解氮以靠近沟渠1 m的距离最低(P<0.05),左、右岸的碱解氮/全氮比值均呈"V"型变化,与沟渠的距离增加先降低再升高;垂向上,土壤全氮和碱解氮以表层最高,随着深度增加而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