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102篇
  1181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Expression of 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 antibodies on the surface of bacteriophage is widely used to prepare antibodies with pre-defined specificities. A phage antibody library containing the gene for scFv antibody against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was panned with core protein immobilized on microtiter plate wells. After five rounds of panning 60 phage clones specific to core protein were obtained and one selected clone was sequenc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specifically detected antigen consists of 774bp and is capable of encoding 257 amino acids in the patients but not in healthy persons.  相似文献   
3.
以Azo-xylan为底物,利用双层平板法从堆肥中筛选到可降解木聚糖的菌株,16S rRNA测序分析显示该菌株与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 variisporea)的同源性最高(99.33%),命名为S. variisporea YJ。研究发现以酵母提取物或(NH4)2SO4作为氮源、甘蔗叶作为碳源、初始pH值 7.0、发酵温度40 ℃、发酵时间5 d时,发酵液中木聚糖酶的酶活性最高。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pH值分别为55 ℃和8.0,在55 ℃以下及pH值 4.0~10.0的范围内保持较高稳定性。Na+能有效提高木聚糖酶活性,Mg2+和Mn2+没有明显影响,Cu2+则严重抑制木聚糖酶活性。此外,发酵液还可以直接对天然底物玉米芯进行降解。  相似文献   
4.
对狗枣猕猴桃果实发育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其主要过程可分为:1. 早期胚胎发育:多心皮合生子房,通常具16个心室,中轴胎座。中轴上着生大量倒生胚珠,单珠被,具珠被绒毡层。胚囊蓼型。授粉后约2~4h花粉萌发。授粉后约120h花粉管到达胚珠。受精后,初生胚乳核分裂先于合子。胚乳发育为细胞型。2. 果壁:果壁可分为果皮、果肉和果心三部分。果皮较薄,由2~3层薄壁细胞组成。外表面光滑无毛,但覆有角质层,气孔下陷,分布于其中。果肉的大部分由薄壁细胞组成,分大、小两种细胞 ,小细胞含较多淀粉粒,淀粉粒的水解是果实软化的原因之一。果肉薄壁组织细胞还含有叶绿体及两种异细胞,一种异细胞内含物为结晶,普遍存在;另一种含被番红染成红色的絮团状物。果心由维管束和薄壁细胞组成,维管束不发达。3. 种子:种皮外表面呈蜂窝状,种皮较硬,由两层细胞构成。线性直立胚,胚乳发达,主要贮藏物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5.
对安徽省天堂寨自然保护区独花兰野生种群的花果期节律和营养体状态研究表明,开花植株占观察样本的375%,个体是否开花与假鳞茎数目、地下茎总体积和叶面积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绝大多数开花个体具有3个假鳞茎且其总体积通常达8cm3,叶面积达33 cm2。个体较大的植株开花持续期较长。花葶在花果期具有不同的生长时相:开花期中止生长,幼果期呈逻辑斯谛型生长。面对日益增长的人类采掘风险,独花兰开花与大型植株的关联可能是其生活史中影响种群生存的脆弱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香石竹四倍体材料‘紫蝴蝶’(2n=4x=60)为母本,二倍体材料‘珍珠粉’和‘NH6’(2n=2x=30)为父本,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授粉后花粉管生长情况,统计其座果率、亲和指数及种子萌发率,并对杂交后代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在‘紫蝴蝶’柱头上,‘珍珠粉’和‘NH6’的花粉2h开始萌发,花粉管多处出现胼胝质塞,且花柱组织出现胼胝质反应,4h花粉管到达柱头中部并出现胼胝质塞,6h花粉管到达柱头基部,17h柱头基部的花粉管增多,花粉管进入子房组织且子房组织出现胼胝质反应,17~24h花粉管能与胚珠结合,但结合率低;‘紫蝴蝶’ב珍珠粉’杂交未获得植株,‘紫蝴蝶’בNH6’杂交获得3株植株,染色体倍性鉴定表明3株植株均为四倍体,这可能是‘NH6’产生2n配子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玉米种子萌发成苗不同阶段需水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渗透势不同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外界环境水分条件,对玉米不同品种的种子在萌动、萌发及成苗三个阶段需水的量化研究表明,种苗的抗旱性随吸水进程的推进而减弱;种子在萌动、萌发及胚芽伸长至一定长度的时间(t)与外界环境水势(w)之间存在着1/t=a+bw的关系,据此推算出不同品种在不同成苗阶段的需水阈值,发现不同品种在同一成苗过程中对环境水分条件的反应不同,它们的抗旱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雌核发育银鲫的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利用Crooijmans et al.(1997)分离的包含CA重复单元的普通鲤鱼(Cyprinus carpino.L)的8个微卫星DNA标记,对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的5个不同雌核发育系的24尾个体进行PCR扩增。分析电泳结果发现,除MFW28未能在银鲫中稳定地扩增出相应的同源序列,其余的7对引物扩增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都很好,随引物不同,各等位基因数为1-14个,大小在100-506bp。在MFW1、MFW4、MFW19、MFW20、MFW23和MFW246个微卫星的扩增图谱中,不同的雌核发育系扩增出各自独特的图谱,而同一系内的不同个体间具有高度的遗传同质性,但仍然在个别个体中检测到少量的多态片段。不同系间的扩增图谱呈现出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共鉴定出23个可以用于有效区分5个不同雌核发育系的分子标记。这5个微卫星标记反映了银鲫5个雌核发育系间的相互亲缘关系,其中P和A系同属一个雌核发育系,F系起源于E系,A、D和E系可能分别独立地起源于不同的杂交事件,鉴定的微卫星分子标记为进行银鲫群体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研究,以及银鲫的分子标记育种和进行基因组作图提供了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2020年6月浙江杭州一发病黄缘闭壳龟的病原体及病原特征, 研究从患病龟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HZ202006, 对该菌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全基因组测序、人工感染实验及药敏试验。结果确认该菌株为雷氏普罗维登斯菌(Providencia rettgeri), 短杆状, 革兰氏阴性菌。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菌株完整基因组序列是由一条4.8 Mb的双链DNA和2个质粒组成。利用耐药基因数据库(CARD)和毒力因子数据库(VFDB)对测序基因进行注释, 发现该菌有20个耐药基因和4个毒力因子。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HZ202006只对阿米卡星表现为中度敏感, 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等16种常见的抗生素耐药。研究分离并鉴定了一株使黄缘闭壳龟患病的雷氏普罗维登斯菌, 为水产养殖动物防控该菌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通路是调节替换活化的(alternatively activated)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中心环节.姜黄素是PPAR-γ的天然激动剂,有着良好的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巨噬细胞株的体外炎症模型,用姜黄素及PPAR-γ的特异性抑制剂GW9662对其进行干预,观察巨噬细胞株极化状态的改变.结果显示,姜黄素可以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当特异性抑制PPAR-γ通路后,姜黄素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作用受到抑制.结果表明,姜黄素可能是通过激动PPAR-γ通路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为进一步研究姜黄素的抗炎机制及治疗慢性低度炎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