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6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1120篇
  374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e formin protein formin-like 1 (FMNL1) is highly restrictedly expressed in hematopoietic lineage-derived cells and has been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a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However,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FMNL1 are not well defined. We have identified a novel splice variant (FMNL1γ) containing an intron retention at the C terminus affecting the diaphanous autoinhibitory domain (DAD). FMNL1γ is specifically located at the cell membrane and cortex in diverse cell lines. Similar localization of FMNL1 was observed for a mutant lacking the DAD domain (FMNL1ΔDAD), indicating that deregulation of autoinhibition is effective in FMNL1γ. Expression of both FMNL1γ and FMNL1ΔDAD induces polarized nonapoptotic blebbing that is dependent on N-terminal myristoylation of FMNL1 but independent of Src and ROCK activity. Thus, our results describe N-myristoylation as a regulative mechanism of FMNL1 responsible for membrane trafficking potentially involved in a diversity of polarized processes of hematopoietic lineage-derived cells.  相似文献   
2.
云南栉眼蚤属一新种: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从滇西北边陲担打力卡山脉采获的栉眼蚤属一新种——解氏栉眼蚤Ctenophthalmus(Sinoctenophthalmux)xiei。本新种与端凹栉眼蚤Ctenophthalmus(S.)parcus Jordan,1932近缘,但可根据其下唇须,可动突、第九腹板和阳茎端侧叶以及第七腹板后缘的形态等特征与后者区分。  相似文献   
3.
小麦幼苗根系镉螯合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Cd~(2+)处理的小麦幼苗根系中分离得到一种镉结合复合物(Cd-BC)。通过SephadexG75,DEAE-52柱层析纯化,鉴定了此复合物性质:(1)紫外吸收光谱在255~265 tim间有一个“肩”,A_(250)/A_(280)>1;(2)在Sephadex G75柱层析上的表观分子量约为10kD,但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呈现的条带紧接着前沿,分子量非常小;(3)氨基酸组分分析,约90%的氨基酸残基为Glu/Gln,Cys和Gly,三者比例约为4:4:1。结果说明小麦幼苗根系Cd-BC是寡聚肽,是植物镉螯合素(Cd-PCs)的聚合体。  相似文献   
4.
麻黄碱对兔主动脉和心房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麻黄碱(E,×10~(-4)—3.3×10~(-3)M)和去甲肾上腺素(NA,6×10~(-8)—6×10~(-5)M)均能引起离体兔主动脉条浓度依赖性收缩。可卡因能明显地增强 NA 的作用,但明显地减弱麻黄碱的作用,用可卡因后麻黄碱的作用为用可卡因前的10—92.6%。利血平处理后,麻黄碱和 NA的作用都明显增强,但利血平对前者的增强作用比后者更甚。在利血平处理及未处理肌条上,麻黄碱的作用均可被酚妥拉明阻断。麻黄碱(3.3×10~(-6)—3.3×10~(-5)M)和异丙肾上腺素(ISP,10~(-9)—10~(-5)M)均能引起离体兔心房率的增加。可卡因明显地减弱麻黄碱的这一作用,即为对照组的8.8—29.1%,但不影响 ISP 的作用。利血平处理后,麻黄碱对兔心房的作用也明显减弱,为对照纽的15.4—28.4%;而 ISP 作用则略增加。3×10~(-4)麻黄碱可明显增加[3~H]NA 从兔主动脉条的流出量,此作用在给药后5min内即开始,可持续30 min 以上。上述结果提示,对于兔主动脉和心房,麻黄碱兼具直接作用于效应器细胞和通过释放末梢中 NA 的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在主动脉占优势,间接作用在心房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生物间的合作行为如何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显示出对欺骗者的优势,一直以来都是进化生物学上的经典问题。实验室构建的具有合作行为的微生物种群是研究这一问题的良好素材。本文综述了几种基于微生物模型的合作行为进化理论,如亲缘选择理论、辛普森悖论、竞争抑制理论、进化博弈理论等,对其中涉及到的微生物模型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 土壤 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不同大小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探究其在典型海湾和海岛水域生态系统所处营养位置,于2022年春季和夏季在胶州湾和长岛近海通过拖网和潜水采集160个脉红螺样本,详细分析了不同体长、体重脉红螺的δ13C和δ15N变化,并计算各研究区域的脉红螺核心生态位宽度及相关参数。结果显示,脉红螺δ13C值范围在-22.12‰--16.63‰,四组数据均值为-19.74‰--17.42‰,δ15N值范围在8.77‰-13.48‰,均值为9.64‰-12.81‰,各组数据营养级均值在2.63-3.57;胶州湾春季脉红螺δ13C值与体长、体重呈显著负相关,夏季呈显著正相关,长岛近海区域无明显变化,表明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的食物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 胶州湾脉红螺δ13C、δ15N的变化更为突出;两个研究区域δ15N值和营养级与体长、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主要由于脉红螺摄食偏好性差异,较大的脉红螺倾向于摄食高营养级生物,造成营养级较高。此外,胶州湾脉红螺营养级高于长岛近海,表明其15N来源更为广泛。营养生态位总面积、δ15N差值、δ13C差值、校正后标准椭圆面积等评价指标,揭示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脉红螺稳定同位素营养生态位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区域地理位置与食物来源对脉红螺δ13C和δ15N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为近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数据,并为区域生物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Phosphorus treatment can reduce Cd accumulation and Cd toxicity in rice, but alterations in the internal regulatory network of rice during this process have rarely been reported. We have removed the effect of cadmium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from the hydroponic system, treated a pair of different Cd-response rice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hosphorus and cadmium and examined the changes in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and regulatory network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hosphorus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d Cd accumulation in both types of rice, although the antioxidant systems within the two types of rice produced opposite responses. Overall, 3 mM phosphorus treatment to Cd-N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OsIAA17 and OsACO1 by 32% and 37%, respectively, while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OsNR2 by 83%; these three genes regulate the synthesis of auxin, ethylene, and nitric oxide in rice. IAA and NO levels in rice shoots increased by 24% and 96%, respectively, and these changes contribute to Cd detoxification. The cadmium transporter genes OsHMA2, OsIRT1, and OsABCC1 were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in Cd-N roots after triple phosphorus treatment.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phosphorus treatment can reduce Cd accumulation and enhance Cd resistance in rice by affecting the expression of signaling molecules.  相似文献   
9.
工矿废弃地再开发对于改善矿山环境、促进矿区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挖掘存量土地资源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工矿废弃地属于已损毁土地,选择何种模式进行再开发利用,对于矿区生态系统的改变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了保障工矿废弃地再开发,实现生态恢复、优化用地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本文将生态系统服务思维融入工矿废弃地再开发中,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构建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的工矿废弃地再开发内涵和框架,研究工矿废弃地再开发目标、模式及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工矿废弃地再开发应以提升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为最终目标;(2)遵循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提出了工矿废弃地再开发中供给服务优先、支持服务优先等5种开发模式,并认为多种服务协同是再开发的理想模式;(3)工矿废弃地再开发方向取决于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因此,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的工矿废弃地再开发,应以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增加为基础,实现废弃地的综合整治,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实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提升,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变化和维持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森林公园是森林保护的主要载体,探明其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变化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评估和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模型,模拟了1982-2017年中国881处国家森林公园的碳密度、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