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蕊  任小丽  盖艾鸿  何洪林  张黎  李沛 《生态学报》2020,40(7):2310-2320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在控制土壤侵蚀以及维持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不同气候带降雨特征进行降雨侵蚀力参数校正,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样地2005—2015年监测数据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分析了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日雨量侵蚀力模型在降雨丰富的热带模拟效果优于降雨相对较少的亚热带和温带,参数校正后模拟效果明显提升;②研究期内1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变化范围为4.44—891.67 t hm~(-2) a~(-1),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R~2=0.65~(***));土壤保持率均达到97%以上;③降雨、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质地和植被林龄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量与土壤保持量显著相关(R~2=0.52~*),NDVI和土壤质地与实际土壤侵蚀量显著相关(R~2=0.64~(**),R~2=0.41~*),植被林龄主要影响土壤保持率的变化速率。  相似文献   
2.
对香豆酸∶CoA连接酶(4-coumarate: coenzyme A ligase,4CL)是植物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中的一个重要的酶.4CL以肉桂酸衍生物(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等)、ATP和CoA为底物合成相应的酰基-CoA酯,这些酰基-CoA酯是一系列重要化合物(如木质素)的前体.4CL的酶催化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肉桂酸衍生物和Mg2 -ATP为底物合成酰基-AMP,第二步用CoA取代AMP,产生酰基-CoA酯,催化过程中酶的构象产生明显的变化.因为4CL在木质素的合成中所起的作用,这个酶是通过蛋白质工程方法改进林产品质量的重要靶标.我们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毛白杨对香豆酸∶CoA连接酶1(Pt4CL1)与其中间产物对香豆酰-AMP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与同家族成员结构比对,确定所获得的蛋白质结构为Pt4CL1催化第二步反应,即酰基-CoA酯合成的构象.结构分析表明:His-234残基在Pt4CL1的酶催化机理中起着多重作用,即通过侧链与AMP磷酸基团形成氢键,降低磷酸基团的负电荷,催化CoA的亲核取代反应;侧链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构象以调节CoA进入Pt4CL1的催化中心;His-234的侧链还可能夺取CoA巯基的质子,从而增强CoA的亲核反应活性.突变体酶活数据结果也显示His-234对Pt4CL1的活性非常重要,是Pt4CL1催化中心的活性残基.  相似文献   
3.
采用粗纤维法、凯氏定氮法、斐林试剂法、索氏浸提法、干灰化法和重量法等多种化学分析方法对云南翠雀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翠雀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元素以及异亮氨酸、蛋氨酸、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其中粗纤维、VB2和蛋氨酸含量尤为丰富,分别为32.83%、3.26 mg·g-1、3.27 mg· g-1.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国产绿‘奇楠’沉香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和波谱方法从其乙醚和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顺式-7-羟基菖蒲烯(1),(5R,6R,7S,8R)-2-(苯乙基)-6,7,8-三羟基-5,6,7,8-四氢-5-[2-(2-苯乙基)色酮基-6-氧代]色酮(2), 1-羟基-1,5-二苯基戊-3-酮(3),丁香树脂酚葡萄糖苷(4),(3β)-齐墩果-12-烯-3,23-二醇(5),β-谷甾醇(6)和棕榈酸-α-单甘油酯(7)。化合物1、3~5和7均为首次从沉香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表现出非常甜的芳香气味。乙酰胆碱酯酶体外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50μmol L~(–1)的化合物1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为(49.9±1.4)%。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 Pierre ex Lecomte)沉香的化学成分。实验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从该沉香中分离得到9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1)、5-羟基-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2)、tetrahydrochromone F(3)、6-甲氧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4)、6-甲氧基-7-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5)、6,7-二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6)、6,7-二甲氧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7)、6-羟基-2-[2-(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8)、5-羟基-2-[2-(2′-羟基苯基)乙基]色酮(9)。化合物2、3和5~9均为首次从柯拉斯那所得沉香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和4具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2mol/L NaCl或3, 5-二碘水杨酸锂(Lis)抽提扁绒泡菌Physarum compressum原质团细胞核,对残余蛋白进行电泳及肌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单独用Lis抽提细胞核不能有效去除组蛋白,用2mol/L NaCl则可有效去除组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核骨架中存在着可以有效对抗2mol/L NaCl的肌动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痫患者夜间睡眠呼吸障碍及相关事件的特点.方法:对90例原发性癫痫患者进行夜间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分析夜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睡眠各期SPO2值及相关腿动事件.结果:本组病人的PSG检测结果表现为SPO2监测显示有26.67%的患者合并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SAHS),合并SAHS组与不合并SAHS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方面进行比较P均<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病程、性别、发作形式、有无痫样放电、有无周期性腿动方面比较P值均>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O2仪显示癫痫患者夜间存在不同程度低氧事件,其中SPO2最低值均发生在REM期.肌电显示孤立性腿动指数增加人数为27例(占30%),周期性腿动指数增加人数为15人(占16.67%),其中因激醒事件及呼吸事件因素而导致腿动指数增加分别占一定比例,且腿动事件主要集中在NREM期.结论:原发性癫痫患者常伴有睡眠呼吸障碍及夜间低氧事件.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云南曲靖地区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华南鱼类一新属———王冠鱼(Stephaspis gen.nov.)。新属发现于西山村组下部致密坚硬的石英砂岩中,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大的华南鱼类,头甲呈长盾形,后缘向后凸出;角发育,侧向延伸,末端向头甲后侧方自然倾斜,内角不发育;具吻突,但不甚发育;中背孔较大,呈纵向椭圆形,前端稍尖,后端圆钝;眶孔较小,圆形,背位;头甲背面具一对背窗,呈狭长椭圆形,靠近头甲侧缘;感觉管系统不甚发育,仅见后眶上管、侧背管、侧横管及背联络管,后眶上管呈V字形;纹饰为细小的粒状瘤点。新属不仅是华南鱼类在西山村组的首次发现,也指示了目前华南鱼类出现的最低层位,为探讨华南鱼类的起源与早期辐射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多足动物可能是最早入侵陆地环境的无脊椎动物之一。随着泛甲壳动物大类的确立,多足动物亚门的谱系发生问题已成为节肢动物研究中的焦点。基于表型性状的系统学研究中,多足动物亚门在节肢动物门中的系统分类和单系性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化石记录的稀少又使多足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历史变得迷雾重重。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的进展为深入探讨多足动物谱系发生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分子定年的应用为探讨多足动物起源、登陆等早期演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谱系年代学综合了化石记录和分子定年两方面的优势,为更加精确地讨论多足动物起源、内部类群分歧时间及其地质背景奠定了基础。谱系年代分析显示,多足动物类起源于寒武纪晚期或更早;多足动物内部类群的分歧不晚于奥陶纪;而化石证据显示,多足动物的登陆事件也可能发生在这一时期,多足动物内部类群的分歧事件(及食性分化)可能与登陆过程有关。精确的多足动物亚门谱系发生关系以及谱系年代学细节还有待于进一步综合系统学、多基因和多重化石参照点的合理分析加以深入和完善,进而为早期陆地复杂生态系统的建立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土壤微生物量磷(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 MBP)是土壤磷组分中最为活跃的形态,在土壤磷素的形态转化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植物可利用磷的重要来源。研究土壤MBP库容的大小对于充分认识微生物的固磷潜力和掌握土壤磷素循环与转化能力意义重大。以我国北方农田3种典型的土壤-作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定点采样,通过分析测定采集的362个表层(0—30 cm)土壤样品来量化不同土壤-作物体系MBP库容的大小。结果表明:黑土-春玉米、潮土-冬小麦/夏玉米、灰漠土-棉花体系表层土壤MBP平均含量分别为17.36、14.45、8.75 mg/kg,且不同土壤-作物体系间MB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3种土壤-作物体系表层土壤(0—30 cm)MBP库容的大小分别为83.60、54.26、39.80 kg P/hm~2,其储存的磷在数量上相当于当季作物需磷量的1.10—2.73倍,表明土壤MBP库是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有效养分磷储库。其库容的大小受土壤性质和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pH、有机碳、年均气温和年均降雨量是我国北方农田土壤MBP库容大小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