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1篇
  免费   479篇
  国内免费   151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Summary The platelet GPIIb-IIIa complex functions as a receptor for fibrinogen, fibronectin, 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on activated platelets. This glycoprotein is a member of a broadly distributed family of structurally and immunologically related membrane receptors involved in cell-cell contact and cell-matrices interactions. GPIIb-IIIa is a heterodimer complex composed of GPIIb (the subunit), which consists of two disulfide-linked heavy and light chains, and GPIIIa (the subunit), which is a single polypeptide chain. Congenital absence of platelet GPIIb-IIIa in 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 results in a severe bleeding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defective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failure of fibrinogen to bind to platelets. The gene coding for GPIIb was located on 17q21.1-17q21.3 as determin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a 2650-pb GP2B (GPIIb) cDNA probe prepared from human megakaryocytes.  相似文献   
5.
压脚痛阈测定法的改进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志强  吕国蔚  唐昉 《生理学报》1988,40(6):608-613
本文介绍一种改进的压脚测痛法。采用电机驱动替代用手挤压橡皮球完成升压过程;通过一个自动的电路切断结构判定抽脚反应,较目视更加客观;用读数保持电路记录压力变化,较直接读取刻度值更加准确,可靠。这些优点,业经电针和吗啡镇痛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昆明市区气传致敏孢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粘虫的血糖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冯慧 《昆虫学报》1965,(5):432-440
本文通过纸上层析和化学方法,研究了粘虫在蛹化前后各虫期血淋巴液中的总糖、海藻糖、葡萄糖和血淋巴的还原值,并与蓖麻蚕进行了比较。此外,还测定了血淋巴海藻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在蛹化前后血淋巴液中的总糖与海藻糖,自末龄幼虫进食以后开始大量积累,到幼虫老熟时达最高。在幼虫蜕皮和停食化蛹过程,血糖含量明显地减少。雌体含量均高于雄体。血淋巴液中的糖量变化与粘虫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2)和蓖麻蚕相似,在蜕皮和停食以后的化蛹过程,血淋巴中的还原值显著增加,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葡萄糖、核糖以及其它还原物质的出现或数量的增加所引起。3)末龄幼虫血淋巴液中的总糖及海藻糖的百分比含量,均比同虫期的蓖麻蚕的含量低2—5倍。粘虫幼虫血淋巴中的海藻糖量只占总糖的66.3%—94%,而蓖麻蚕则为98%—100%。4)幼虫血淋巴中的海藻糖酶活力与家蚕、蓖麻蚕的相同,均在进食期间无活力表现或活力极低;在幼虫蜕皮和化蛹过程则明显出现活力。5)血淋巴液中的糖量变化与海藻糖酶活力变化有明显的负相关。文中还分析和讨论了粘虫血糖代谢的特点以及各种糖类物质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活性下降。分子氮对乙炔还原的抑制作用可因CO_2的加入而削弱,氮浓度增高时,CO_2的此种有益作用即消失。在5% CO_2条件下:(1)光照强度大时,经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活性比未经处理的(氮气中)高些,弱光下则削弱,暗中削弱更大;(2)它受到光合抑制剂的抑制较大;(3)对CO_2和O_2的敏感度比未经氮预处理者小;(4)分子氢对其支持与来经氮预处理的相差甚微,但对其受O_2损伤时的保护作用则大些;(5)MSX对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也有明显的抑制,且比单加CO_2的大。  相似文献   
9.
在苹果贮藏前期温度和CO_2浓度由高到低同步变动形成双维变动气调(TDCA)。 前期高温期间,果实予以高浓度CO_2处理,可抑制高温促使早熟的不利效应,其保鲜效果优于冷库,接近传统气调贮藏,表现在果肉硬度下降平缓;原果胶转化为水溶性果胶的速度减慢;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显著受抑。低浓度CO_2抑制高温效应的作用大为减弱。低温下,不同浓度CO_2作用差异不大,均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Barnett等1985年编制并由剑桥大学发行的计算机软件《酵母鉴定程序》,以及如何使用该程序在IBM PC DOS操作系统上进行酵母菌的分类鉴定。我们使用该程序对从云南鸡足山和紫金山两地森林土壤中分离到的82株酵母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其中:鉴定到种的有47株,占总株数的57.3%;鉴定到属但未能直接定到种的有21株,占总株数的25.6%;暂未定名的有14株,占总株数的1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