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氮磷肥配施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参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北绿洲生态条件下, 实验设4个处理, 即165(N1)和225 kg·hm-2(N2)2个氮素(纯氮)水平及105(P1)和165 kg·hm-2(P2)2个磷素(P2O5)水平, 研究了氮磷肥配施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临抗2号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氮(165 kg·hm-2)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 有光合“午休”现象; 高氮(225 kg·hm-2)处理可减弱甚至使光合“午休”现象消失; 高磷(165 kg·hm-2)和低磷(105 kg·hm-2)处理对光合特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N2P2具有最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速率(CAP)、穗粒数、亩穗数、千粒重及产量, 且与N1P1和N1P2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与N2P1则无显著差异。但N2P2水分利用效率(WUE)低于N2P1, 显著高于N1P1和N1P2 (N1P1高于N1P2, 但无显著差异)。氮肥对光合“午休”的影响大于磷肥, 二者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该实验条件下, 当N、P分别为225和105 kg·hm-2时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光合速率及产量。  相似文献   
2.
AMMI模型在旱地春小麦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常磊  柴守玺 《生态学报》2006,26(11):3677-3684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GEI)决定了作物在多变环境下性状的稳定性。AMMI模型是一种将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合于一体,能更有效分析GEI、进而评价基因型稳定性和环境对基因型差异分辨力的有力工具。利用AMMI模型对10个品种(系)、13个试点组成的全国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产量资料分析表明,试点间平均产量变幅为396.6~4050.2 kg.hm-2,现代品种间的平均产量变幅为1318.6~2315.6 kg.hm-2;基因型间、环境间和GEI引起的产量变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三者的变异平方和分别占总处理平方和的6.2%、70.3%、23.5%,表明环境和GEI对产量变化的影响远大于基因型。用前3个代表了90.8%GEI信息的显著主成分计算基因型稳定性参(Di)和试点分辨力(Dj),基因型间Di最大相差达3倍、而试点间Dj最大相差19倍;属于高产、稳产的品种有:定西35、西旱1号、定丰889,而在这两方面均表现最差的品种为蒙麦35号。有些品种对某些试点有特殊适应性,局部推广价值也大。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旱生态分类中适合性聚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探索了适合于小麦品种抗旱生态分类的聚类方法。选用21个农艺性状和15个冬小麦品种(系),在聚类分析的各环节上,通过采用不同的策略,大规模进行了各种分类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在与专家经验分类接近程度上,数据转换方法中,原始数据法依次大于普通相关阵基础上的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Promax斜交旋转法、主成份法;相似性度量上,欧氏距离大于马氏距离;聚类方式上,对应分析法和模糊聚类法大于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小麦/玉米带田土壤水分及硝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蕊菊  柴守玺  马忠明 《生态学报》2012,32(24):7905-79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典型的小麦/玉米间作群体不同施氮量(0、210、420和630 kg/hm2)对小麦、玉米带田土壤水分和硝态氮(NO3(-)-N)的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总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施氮量超过420kg/hm2时,总籽粒产量不再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最高总籽粒产量可达13661-14668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420 kg/hm2时最高可达21.25 kg·hm-2·mm-1.小麦收获后,0-12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少,NO3(-)-N的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并且表层土壤(0-60 cm) NO3(-)-N含量明显高于深层土壤(60-200 cm).在小麦/玉米整个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的变化呈双峰曲线.施氮0和210 kg/hm2的土壤硝态氮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均分别出现在小麦三叶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施氮420和630 kg/hm2的土壤硝态氮第一峰值出现在小麦挑旗期,第二峰值分别出现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玉米灌浆期.因此,在该地区小麦/玉米间作栽培模式下,施氮水平控制在420 kg/hm2时,使混合产量达到最高,同时可减轻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运移,从而达到高效、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西北绿洲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守玺  赵德明  常磊 《生态学报》2008,28(1):292-301
合理密度是群体高产的基础.在西北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相关指标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临抗2号为材料,在播种量225~450kg.hm-2范围内设6个处理,处理间对应的密度范围为275~516基本苗·m-2.处理间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水分利用效率(WUE)、单株穗数、单株茎数、叶面积指数、株高、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以及群体光合速率(CAP)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以密度390·m-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8650kg·hm-2).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高度正相关(r=O.89**),而与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关不显著.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分5次测定的单叶Pn、Tr、Ga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而与开花期测定的CAP、灌浆前期和中期的叶面积指数显著正相关.不同密度处理的Pn、Tr、Gs在生育期间的变化都呈双峰曲线,三者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抽穗期和灌浆前期,Pn的最大峰值出现在抽穗期,而Tr、Gs的最大峰值出现在灌浆前期.虽然Pn、Tr、Gs的5次测定平均值之间高度正相关(r=0.94**~0.97**),但它们间的相关程度随生育阶段的不同仍有较大差异(r=0.53~0.99**).各时期测定的Pn、Tr、Gs与CAP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西北旱地春小麦不同覆盖措施的温度和产量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春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夏季覆膜(T1)、秋季覆膜(T2)、春季覆膜(T3)、小麦碎秆覆盖(T4)、小麦整秆覆盖(T5)、夏季覆膜+麦秆还田(T6)和无覆盖对照(CK)7个处理间0—20 cm土壤温度、产量和重要农艺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处理间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时期间比较,处理间土壤温度差异以播种期—分蘖期最大、蜡熟期—成熟期次之、拔节期—灌浆中期较小;土层间比较,处理间土壤5 cm处的温度差异依次大于10 cm、15 cm、20 cm处。T6在各时期、各土层均表现出突出的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较CK高0.57℃,以成熟期、播种期及分蘖期增温效果较大;其它覆盖处理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增温效应覆膜秸秆覆盖,而降温效应则秸秆覆盖覆膜,各处理的32个土壤温度测试点中,增温点次以T4最少(仅有9个),降温点次为23个,且T4降温幅度最大,全生育期0—20 cm土壤平均温度较CK低0.63℃,降温效果在播种期和分蘖期尤为突出。覆盖处理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表现为覆膜CK秸秆覆盖。温差最高值出现在分蘖期土壤5 cm处的T6与T4间,T6高出T44.23℃。T6可以平抑生育期间土壤温度的变化,其它5个覆盖处理则加剧土壤温度的波动,以T4处理的土壤温度波动最明显(CV为32.4%)。处理间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间差异显著,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无论覆膜还是秸秆覆盖,都较CK穗粒数显著增加(17.4%—36.3%)。除T5较CK显著减产14.1%外,其它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增产21.7%—37.3%,其中以全膜覆土穴播基础上的秋季覆膜(T2)增产最显著,适宜在西北旱地春小麦产区推广应用。土壤温度主要影响营养生长,拔节—开花期0—20 cm的土壤温度与株高高度正相关(0.77*—0.92**),但覆盖引起土壤温度的变化最终对西北旱地春小麦产量没有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长刚  柴守玺  常磊 《生态学报》2015,35(8):2676-2685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8%和14.3%。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生长量、高耗水基础上,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显著正相关(r=0.952*—0.958*),两年度覆膜分别平均较CK多耗水33.5%和34.1%。覆膜处理中以全膜穴播较CK的增产幅度和WUE提高幅度最大,耗水量也最大。由于覆膜耗水量大,覆膜各处理收获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显著低于CK,但通过全年连续覆膜和夏闲期降水补充,在下茬秋播时,覆膜各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超过CK,夏闲期覆膜的水分休闲效率两年度分别平均高出CK 41.8和86.4个百分点,覆膜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和下茬作物的可持续生产。覆膜方式中,以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效益最高,两个年度纯收益平均达5531.6元/hm2,较CK增收2542.2元/hm2。综合考虑,全膜覆土穴播是一种高产高效兼顾、操作简单、适宜于半干旱雨养区推广应用的冬小麦覆膜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