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近年来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Jakovlev)由以往稳定种群的荒漠昆虫上升为暴发性发生并迁移至农区危害的农业害虫。由于缺乏对巨膜长蝽基础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对其开展监测预警和农业防治存在困难。开展巨膜长蝽个体生物学研究,填补研究空白对于有效监测预报和防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能为下一步分析巨膜长蝽成灾规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文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系统阐明该种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和行为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巨膜长蝽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一年发生2代,5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是两个发生高峰期,6月中旬至8月中旬以成虫进入滞育状态,11月下旬以成虫越冬;雌成虫的平均寿命为(32.14±2.34)d,雄成虫的平均寿命为(28.00±3.13)d,雌雄性比为1︰1.9,有多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每头雌虫抱卵量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10~15粒左右;食性杂,群居危害,喜食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等沙生草本植物的种子。【结论】该虫具有以成虫形态越冬和滞育、迁移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在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动后,能够经历逆境后迅速恢复种群并迁移危害。宁夏中南部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极大改变了该地区的荒漠生态环境,促使巨膜长蝽在经过夏季高温滞育恢复种群后无法获得足够野生寄主的情况下,大规模迁入农田系统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草原虫害发生日趋复杂,突发性、暴发性虫灾增多,对草原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而目前有关宁夏草原主要害虫的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尚属空白,制约了草原害虫监测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方法】以宁夏典型草原上严重发生的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 Cheng et Tu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相结合,采用笼罩供食法,系统开展其生活史、食性及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观察和试验研究。【结果】在宁夏典型草原上,白纹雏蝗越冬虫卵每年有两次孵化期,首批越冬虫卵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5月中下旬达到第1次孵化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逐步羽化为成虫后随即交配产卵,此时间段的白纹雏蝗称为"夏蝗";第2批越冬虫卵7月中下旬开始孵化,8月中下旬达到第2次孵化高峰期,9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交配产卵,此时间段的白纹雏蝗称为"秋蝗";白纹雏蝗嗜食长茅草,喜食赖草,少食星毛委陵菜、阿尔泰狗哇花、达乌里胡枝子和稗草,偶食冷蒿和猪毛蒿;日食量和近似消化力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且雌成虫的日食量和近似消化力比雄成虫大;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白纹雏蝗生长发育,若虫在13℃温度下不能蜕皮发育,成虫在18℃温度下不能交配产卵。在18~33℃的温度范围内,各龄期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温度相差15℃的情况下,18℃白纹雏蝗各龄若虫的发育历期是33℃下的3.09~4.93倍。【结论】掌握了白纹雏蝗的生活史和食性特点,明确了其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生态学特性,进一步分析了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害虫的发生规律,有效开展其监测预报及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瓜蚜种群空间结构和分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2008年宁夏环香山地区压砂西甜瓜瓜蚜种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基于不同模型的普通Kriging插值法模拟了瓜蚜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瓜蚜数量在不同发生时期(初发期、盛发期和盛末期)均显示出明显不同的空间结构,其半变异函数均为指数型或高斯型,田间种群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分布,不同时期的聚集程度(1-变异程度)均大于45%,空间相关范围在10.37~29.11 km,空间变异主要受空间自相关影响;空间分布模拟较好地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直观地模拟不同时期瓜蚜种群的动态变化,易于确定瓜蚜的发生范围和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陷阱诱捕法和网捕法于2016年7月-8月对宁夏温性草原13种不同草原型的甲虫种类和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获得甲虫标本1591号,分属于10科58种,其中直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gebleri(Dejean)、麻步甲Carabus brandti brandti Faldermann、短翅伪葬步甲Pseudotaphoxenus brevipennis Semenov、甘肃大步甲Carabus gansuensis gansuensis Semenov、暗星步甲Calosoma(Charmosta)lugens Chaudoir和蒙古伪葬步甲Pseudotaphoxenus mongolicus(Jedlicka)为优势种,个体数量分别占总个体数的23.69%、9.68%、9.05%、8.61%、8.30%和6.28%。在种类分布上,固原官厅乡三等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型、同心郭大湾村二等大针茅S.grandis P.Smirn.长芒草型、同心张家塬乡四等大针茅长芒草型、彭阳罗洼乡三等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长芒草型及彭阳孟塬乡四等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长芒草型等地种类和数量均较多;多样性分析表明,海原月亮山四等苔草Carex.spp.、杂类草Miscellaneous grass型集中性概率指数最大,同心张家山村二等大针茅长芒草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最大,固原官厅乡三等长芒草型的丰富度指数最高;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固原三营镇三等长芒草大针茅型与同心张家塬乡四等大针茅长芒草型、同心郭大湾村二等大针茅长芒草型相似性系数最高;昆虫对生境指示作用分析表明,胸圆高鳖甲Hypsosoma rotundicolle Fairmaire和弯齿琵甲Blaps(Blaps)femoralis femoralis(Fischer von Waldheim)分别可作为彭阳孟塬乡四等铁杆蒿长芒草型和海原嵩川乡三等苔草杂类草型的指示类群。  相似文献   
5.
何嘉  高立原  张蓉  陈林  朱猛蒙 《昆虫学报》2014,57(8):935-942
【目的】近年来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 (Jakovlev)由稳定种群的荒漠昆虫上升为暴发性发生并迁移至农区危害的农业害虫。由于缺乏巨膜长蝽生物学基础研究,给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带来许多困难。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巨膜长蝽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 Moq.为寄主植物,分别在7个恒温(13,18,23,28,33,35和37℃)下研究了温度对巨膜长蝽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发育速率、成活率、产卵量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在13~37℃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3℃完成一个世代发育需要82.63 d,37℃只需要14.61 d。各虫态的发育速率(V)与温度(T)的关系均符合多项式回归模型,且极显著相关。采用直接最优法分析,巨膜长蝽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30℃,有效积温为555.77日·度,在宁夏一年可发生2代。巨膜长蝽世代存活率均在33℃时最高,为35.44%。28~37℃之间单雌产卵量较多,达到10粒以上,通过方程拟合得到理论上雌虫产卵最适温度为34.59℃,产卵量最高可达到16.73粒/雌;种群趋势指数在13℃为零,18~23℃小于1,种群呈负增长;28~37℃大于1,且33℃时最高,为2.77;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均在37℃时最高,分别为7.24, 0.3912和1.4787;种群世代周期以13℃时最长,为45.8936 d,37℃时最短,为5.0608。【结论】巨膜长蝽在28~35℃下存活率、增长指数和繁殖力较高,说明该温度范围是巨膜长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本研究为有效开展巨膜长蝽的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