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的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方法根据红色毛癣菌保守区域-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上游:ITS19865'GAC ACC AAG AAA AAA TTC TCT GAA GA3',下游:ITS24415'GTC CTG AGG GCG CTG AA3'为引物对45株红色毛癣菌、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观察产物电泳带型的差异。结果 45株红色毛癣菌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均无目的片段扩增出。结论红色毛癣菌可用特异引物PCR方法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性传播疾病病人中生殖系统念珠菌感染的菌型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 ID32C酵母菌鉴定反应板鉴定菌种并使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检测,比较不同菌型念珠菌的药敏情况.结果 临床131例生殖系统念珠菌感染者中,白色念珠菌116例(88.55%)、近平滑念珠菌7例(5.34%)、光滑念珠菌5例(3.82%)、季也蒙念珠菌2例(1.53%)、克柔念珠菌1例(0.76%).药敏分析结果:念珠菌属对制霉菌素(96.18%)、酮康唑(90.84%)、氟康唑(70.23%)敏感,而对咪康唑(31.30%)、嗌康唑(31.30%)、伊曲康唑(47.33%)和特比奈酚(7.63%)的中度敏感性和耐药性比较高.结论 生殖系统念珠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感染的念珠菌除了对多烯类药物敏感率高外,对唑类抗真菌药有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不同菌型其药敏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白鼠血浆皮质酮的竞争性蛋白质结合分析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浆皮质酮的测定方法很多,西尔佰(Silber,1954)报道的比色法,任克尔(Zenker,1958)报道的荧光法。彼得森(Peterson,1963)报道的双同位素衍生物法,沃尔菲利(Murphy,1967)、纽瑟姆(Newsome,1972)和卡梅伦(Cameron,1973)分别报道的竞争性蛋白质结合分析法以及戈梅斯-桑切斯(Gomez-Sanchez,1975)报道的放射免疫法等。其中以后二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 了解性传播疾病病人中生殖系统念珠菌感染的菌型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 ID32C酵母菌鉴定反应板鉴定菌种并使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检测,比较不同菌型念珠菌的药敏情况。 结果 临床131例生殖系统念珠菌感染者中,白色念珠菌116例(88.55%)、近平滑念珠菌7例(5.34%)、光滑念珠菌5例(3.82%)、季也蒙念珠菌2例(1.53%)、克柔念珠菌1例(0.76%)。药敏分析结果:念珠菌属对制霉菌素(96.18%)、酮康唑(90.84%)、氟康唑(70.23%)敏感,而对咪康唑(31.30%)、嗌康唑(31.30%)、伊曲康唑(47.33%)和特比奈酚(7.63%)的中度敏感性和耐药性比较高。 结论 生殖系统念珠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感染的念珠菌除了对多烯类药物敏感率高外,对唑类抗真菌药有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不同菌型其药敏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念珠菌机会感染引起的皮肤黏膜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而念珠菌的侵袭与宿主诱发因素是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念珠菌可通过多种方式攻击宿主细胞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而导致机体损伤。Nrf2信号通路是细胞抗氧化的主要调控机构,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机构。一方面,Nrf2通路可下调NF-κB通路和促进Th17、Treg、Th1细胞的活化,启动宿主适应性免疫;同时,Nrf2通路可激活树突状细胞介导机体固有免疫。另一方面,Nrf2通路还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来阻止阴道炎的发展。该文对Nrf2通路在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中的抗氧化应激和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综述,旨在研究Nrf2信号通路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机制间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6.
唇针镇痛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针刺镇痛的关系已有一些报道。脑内埋藏皮质激素后,在大白鼠肾上腺皮质发生萎缩的同时,针刺镇痛效应明显下降(中山大学生物系,1977)。给大白鼠摘除垂体后,针刺镇痛效应也明显减弱;但摘除垂体后补给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动物,其针刺镇痛效应并不减弱(苏州医学院,1976)。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认为糖类皮质激素并不参与针刺镇痛作用(1978)。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