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晚更新世—早全新世过渡期狩猎采集者的适应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胜前 《人类学学报》2006,25(3):195-207
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是史前人类适应行为发生急剧改变的重要时期,其代表性的变化就是食物生产的起源。考古发现的证据与生态模拟的预测、推导相对比,显示出良好的耦合性。考古证据还显示这个时期的狩猎采集者采用了多样的适应模式以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食物生产并非唯一的选择;与此同时,食物生产的产生对环境和文化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尽管晚更新世之末迅速的环境变化促进了食物生产的起源,但是考古材料与模拟的耦合、狩猎采集者适应变迁的多样性、食物生产起源的特殊机制都显示出这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行为系统在生计模式的选择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以最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陈胜前 《化石》2005,(2):12-15
本要给读的并不是确定无疑的知识,我希望有兴趣且热爱思考的读不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您独特的思考和研究会带给您知识探索的乐趣。这里我记叙的也只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希望能和您分享研究的愉悦。  相似文献   
3.
余嘴2号旧石器地点地处南北交汇的汉江中游北岸的二级阶地后部,发掘面积500m2,出土石制品334件。出土物以一条砾石条带为中心分布,砾石的大小特别适合制作砍砸器。石制品组合以砍砸器、手镐、薄刃斧为主,大型石器与小型的石英质石器兼备,部分石制品上有流水磨蚀痕迹。石制品组合中存在着类型不均衡的现象,可能与流水搬运、重力迁移等后期改造过程有关,时代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晚阶段。  相似文献   
4.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锄的功能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山前遗址出土石锄的工艺设计分析、使用痕迹观察、复制使用实验以及民族学材料的佐证,明确指出大山前遗址出土石锄不是一种挖掘工具,也不是一种除草的工具,而是用于碎土、勾草、耙地、开沟垄、引水灌溉的工具。结合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环境,本文探索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农耕方式及其发展变化;最后强调了综合运用多途径的推理方法;将所要分析的石器工具置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条件中来理解,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准确地了解石器工具的功能、使用方式等,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它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民忙哈遗址以发现大量凌乱堆弃的人骨而闻名,了解当时生产方式、文化生态关系对于了解史前灾难的原因很有意义。通过石器工具组合的功能分析,可以较清晰地了解到,其石器组合缺乏真正的农耕工具,当时人们依赖的是一种以狩猎采集兼营农业的生产方式,强调植物根茎与坚果的利用。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则进一步了解到,哈民忙哈先民利用了一个从前很少利用的农业边缘环境,他们选择了一种与其经济基础不相宜的集中居住模式,这为史前灾难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6.
魏屹  陈胜前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2,31(3):238-249
1983年和198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由动物骨骼围筑的圈状堆积, 被发掘者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 引来不少争议。目前已有一些文章就其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反驳者认为该堆积是流水作用的产物。本文引入西方的民族考古学视角,运用已有的民族考古学资料进行类比, 从居住址的选址位置、结构特征和骨骼组成几方面入手, 探讨了其作为居址及狩猎掩蔽所的可能性, 并将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堆积与国外旧石器时代居住址进行形态比较, 发现二者共同点很少, 由此质疑该圈状堆积人为作用形成的可能性。另外从其他自然形成机制出发因地制宜, 对该遗迹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 认为该遗迹可能主要是循环的冻融作用和流水作用共同形成的堆积。  相似文献   
7.
中国狩猎采集者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狩猎采集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了上百万年,尤其在晚更新世之末全新世之初他们的适应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单一。本文提出一个简约的模型来模拟狩猎采集者可能的适应行为的变化。这个模型利用我国431个气象站三十年的气候材料,模拟狩猎采集者的生态环境与可能的食物资源,然后参考民族学上狩猎采集者的材料来推定我们假想的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特征,进而预测他们可能的适应行为的变化,尤其是这些变化的地理分布,这对于我们探讨史前狩猎采集者适应行为变迁的规律可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9年在湖北郧县余嘴2号旧石器地点的发掘过程中, 我们利用文化层中出土的砾石原料与从该地点附近地表采集的砾石原料进行复制与使用实验。各复制样本50件, 并根据原料类型、大小与刃角选取样本进行了使用实验, 最后与出土标本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燧石最适合用作砍砸器的原料, 砂岩最不适合; 遗址出土砍砸器原料却以相对丰富的角页岩、石英岩为主, 这表明古人选取原料的策略是以方便与适度为原则。实验还显示, 碰砧法制作砍砸器非常有效, 但是出土标本却表现为以锤击法为主, 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古人的上肢有更强大的打击力和图方便的目的。另外,实验还表明, 砍砸器的使用有最佳的力轴与握姿以及最佳的边刃长度, 考古标本的观察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 我们对砍砸器的性质、传统以及作为一种文化适应所代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胜前 《人类学学报》2008,27(3):210-222
细石叶工艺产品是如何废弃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又如何在考古遗存中得到表现,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本文从考古遗存废弃一般过程的理论研究着手,确定影响细石叶工艺产品的因素包括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废弃过程中人们的行为选择两个方面;与此同时结合细石叶工艺性质预测细石叶工艺产品可能的废弃方式;然后回到对经验材料点(籍箕滩遗址)与面(华北地区主要细石叶工艺遗址)相结合的分析。整体而言,华北含细石叶工艺产品诸遗址的废弃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有迅速而预期返回的废弃方式(籍箕滩遗址),有计划且不准备返回的废弃方式(如泗涧遗址),有人类经常光顾但不留宿的遗址(如孟家泉遗址),还有废弃迅速的临时营地(如柿子滩遗址)和狩猎动物的望点(如大岗遗址)。  相似文献   
10.
石球是一种旧石器时代分布极为广泛的石质工具,有关其形制、制作与使用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其形制包括一般打制石球与琢制滚圆的石球.中国发现石球按大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较大者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较小者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及以后时期,本文讨论侧重前者.实验研究显示,石球生产是一项时间成本高昂的活动,如果加上琢制过程,所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