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挥发物在蝴蝶种内识别、交配繁衍等过程中作用关键。本文旨在研究美凤蝶Papilio memnon成虫虫体挥发物的变化规律,为下一步探索蝴蝶虫体挥发物作为嗅觉信号的组成成分在求偶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基础资料。应用固相微萃取方法分别收集美凤蝶雌雄成虫的虫体挥发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挥发物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羽化后的雌雄蝶可检测到烷烃类、烯烃类、炔烃类、芳香类、醇类、醛类、酯类、酸类等12类挥发物,其中芳香类、酯类、酸类在羽化后均有出现。交配前,雌雄蝶挥发物分别有14种和16种,其中14种为共有,而以反-2-辛烯醛(雌:59.88%,雄:77.99%)和2-甲基烯丙醇(雌:14.47%,雄:8.42%)相对含量较高。交配时,雌雄蝶挥发物分别增加到24种和21种,其中20种为共有,优势挥发物除反-2-辛烯醛(雌:53.75%,雄:39.62%)和2-甲基烯丙醇(雌:9.36%,雄:11.04%)外,还包括1-二十醇(雌:10.46%,雄:21.13%)。另外,雌蝶交配时有4种特有挥发物(1-茚酮、异辛酸、1-苯基-1-丙炔、紫苏醛),而雄蝶仅1种(β-石竹烯)。然而,一旦交配后,以上优势挥发物与交配时雌雄蝶特有挥发物均未检测到。推测2-甲基烯丙醇、反-2-辛烯醛和1-二十醇可能在美凤蝶种内识别过程中发挥作用,而1-茚酮、异辛酸、1-苯基-1-丙炔、紫苏醛和β-石竹烯则可能在求偶交配期间具有增强雌雄个体识别或相互吸引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影响白蜡虫泌蜡主要气候因子及白蜡虫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蜡虫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资源昆虫,其生态适应性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对四川 峨嵋、云南昆明、昭通等地白蜡虫自然种群生态学和泌蜡生态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泌蜡与 种群死亡率的研究结果证实,在不利于种群生长的环境中白蜡虫的泌蜡量较高,死亡率也高; 而在适生环境中的泌蜡量较低,死亡率较低。故认为,传统上以白蜡虫泌蜡量的高低来作为适应生态环境的判断标准是不适合的。本文还从白蜡虫泌蜡生态适应性的角度分析了“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原因,讨论了白蜡虫的生态适应性,得出白蜡虫适生区域主要生态指标为:年均温11℃~16℃,雨量800~1 200 mm/a,年相对湿度75%左右,年光照时数为1 900~2 500 h/a。提出白蜡虫泌蜡是其为适应环境的一种自身的保护性反应和生态对策,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抵御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金斑蝶Danaus chrysippus觅食求偶时视觉嗅觉信息利用机制。【方法】通过行为学观察,测试金斑蝶成虫对7种不同颜色的假花和假花喷施10%蜂蜜水后的觅食响应;通过自然种群求偶和塑封模型访问试验,验证金斑蝶对颜色和气味行为响应。【结果】在无气味的7种颜色的假花条件下,金斑蝶成虫访花总次数为138次,对长波长红色(620~750 nm)显示出明显的颜色趋性(占总访花次数的 52.17%),访问蓝色(占总访花次数的15.22%)和橙色(占总访花次数的11.59%)次之,其他4种颜色假花较少访问;在假花上喷洒10%蜂蜜水后,金斑蝶成虫访花总次数增加3.05倍,雌雄蝶访花次数分别增加3.31和2.86倍;去花冠无气味的花枝几乎没有蝴蝶访问,然而在去花冠无气味的假花花枝上喷洒10%蜂蜜水后,金斑蝶成虫访花总次数增加146次,对单一颜色的访问次数与对单一气味的访问次数相比无显著差异,金斑蝶成虫对气味加颜色的访问总次数较对单一气味的访问总次数增加2.88倍,雌雄蝶访花次数分别增加2.95和2.83倍;金斑蝶雄蝶对颜色和气味的敏感性高于雌蝶。在求偶过程中,金斑蝶对自然种群与蝶翅模型都有雄追雄、雄追雌、雌追雌和雌追雄4种模式,但金斑蝶对无气味蝶翅模型的追逐次数显著低于对自然种群的追逐次数。在自然光下,雌雄蝶翅颜色和图案相近,除了雄蝶后翅腹面多一白色性标斑点外,其他无显著区别;在紫外光下,蝶翅模型的颜色和图案比自然蝶翅更为明显,可能有助于异性识别。【结论】金斑蝶成虫在觅食和求偶过程中,视觉嗅觉同等重要。颜色较稳定、醒目、容易被发现;气味不稳定、易挥发、受环境干扰较大。在觅食中,金斑蝶利用视觉先进行初步定位,通过嗅觉和味觉确认食物资源;在求偶中,金斑蝶成虫通过视觉初步区分异性,然后依靠嗅觉进行精确识别。  相似文献   
5.
盐肤木林内间作对角倍蚜虫瘿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间作方式下盐肤木林的角倍蚜虫瘿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盐肤木纯林的单株虫瘿数、单叶虫瘿数和有虫瘿梢头率分别为14.1个、2.3个和78.4%,而盐肤木襄荷混作林的单株虫瘿数、单叶虫瘿数和有虫瘿梢头率分别为25.8个、3.2个和91.2%,分别为前者的1.8倍、1.4倍,有虫瘿梢头率增加了12.8%。(2)与盐肤木纯林相比,盐肤木襄荷混作林内的温度略低,全天平均低1.6℃,而相对湿度略高,全天平均高5.9%,高湿和较小温度变幅可能是虫瘿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当盐肤木与蔬菜混作时,单株梢头数和有虫瘿梢头数分别比纯林增加了1.4倍,增加的原因可能与蔬菜种植中的松土和施肥有关。综上所述,盐肤木与襄荷混作可以增加倍子产量,盐肤木与蔬菜混作可以增加有虫瘿梢头数量,两种混作模式均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尽管目前临床对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仍以西药为主,但西药抗病毒药存在副作用大,易引起耐药性等缺点,限制了治疗的效果。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则具有独特的思路,根据甲型H1N1流感不同进展阶段的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辨证论治",不仅能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而且在疾病的治疗上也有独特的功效。我们总结了近来学者们对中医成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将甲型H1N1流感分为轻、中、重三种,并分别根据症状与中医证型相匹配,梳理了临床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成药的适应证型与作用机制。因此,在西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根据疾病进展不同阶段的中医的证型,选用不同的中医方药,可有效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8.
邵淑霞  杨子祥  陈晓鸣 《昆虫知识》2013,50(4):1094-1100
为了深入研究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性母的羽化和生殖规律,为角倍人工培育技术的改进和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培养皿保湿培养载有角倍越冬若蚜的藓块,收集刚羽化的性母置于培养皿内单头培育,连续观察并记录角倍蚜性母的羽化和生殖过程。结果表明:角倍蚜性母全天均可羽化,19:00的羽化量最大,为羽化总数的42.96%;在1822℃条件下,羽化过程持续6 d,其中前3 d的羽化量最多,为总羽化量的73.05%,羽化后2 h开始产性蚜,其中24 h内产性蚜最多,为性蚜总数的84.61%。性母一生可产性蚜122℃条件下,羽化过程持续6 d,其中前3 d的羽化量最多,为总羽化量的73.05%,羽化后2 h开始产性蚜,其中24 h内产性蚜最多,为性蚜总数的84.61%。性母一生可产性蚜14次,其中56.67%的性母一生产性蚜2次。性母的产性蚜次数与产蚜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60.00%的性母可产雌、雄两种性别的性蚜,36.67%的性母一生只产雄性蚜,仅有3.33%的性母一生只能产雌性蚜;雄性蚜的产出时间平均比雌性蚜早2 h。  相似文献   
9.
[目的]植物的花色和花香是访花蝴蝶识别花蜜的重要信息来源,本研究旨在利用花香挥发物、蜂蜜水加花色的诱集试验探讨美凤蝶Papilio memnon视觉、嗅觉在觅食行为中的作用.[方法]测试美凤蝶对不同颜色的假花和喷施蜂蜜的假花的行为反应,采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美凤蝶对花香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并通过行为学进行验证.[结果]在无气味的7种颜色的假花诱集时,美凤蝶对蓝色(440-475 nm)、紫色(380-420 nm)和红色(615-630 nm)显示出明显的颜色趋性;在假花上喷洒蜂蜜水后,雌雄蝶总体访花次数增加1.85倍;在单一蜂蜜水、苯甲醇和苯甲醛气味诱集时,美凤蝶访问次数较少,而在气味基础上加蓝色假花诱集时,蜂蜜水诱集时美凤蝶访问次数增加了27.40倍,苯甲醇和苯甲醛诱集时美凤蝶访问次数增加了52.59倍和75.80倍.而在颜色与颜色加气味比较时,蜂蜜水诱集时美凤蝶访问次数只增加了1.41倍,苯甲醇和苯甲醛诱集时美凤蝶访问次数增加了2.67倍和2.16倍.雌雄蝶对花颜色和挥发物的敏感性均有区别,美凤蝶雌蝶对颜色和挥发物(蜂蜜水、苯甲醇和苯甲醛)的敏感性高于雄蝶(P<0.05).[结论]颜色是美凤蝶觅食的主要因子,单一气味对美凤蝶的引诱作用有限.美凤蝶在觅食过程中,以视觉为主嗅觉为辅,雌蝶对颜色和气味的识别能力和敏感性高于雄蝶,推断可能与雌蝶在繁殖中扮演的角色相关.  相似文献   
10.
虫瘿—昆虫与植物互作的奇特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瘿是昆虫刺激产生的植物不正常组织。造瘿昆虫几乎能在高等植物的所有类群中产生形态各异的虫瘿,甚至能在同一种植物上形成多种形态不一的虫瘿。虫瘿形成的机制仍不清楚,普遍认为是昆虫控制了虫瘿的形成,但植物细胞也参与了虫瘿形成的调控。为了探索这一神秘的领域,科学家们已经对昆虫的刺激物以及植物的反应作了大量的研究,未来工作的难点将是如何把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