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2篇
  6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壤水解酶类催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土壤水解酶是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的酶类,参与了土壤中为数众多的重要生物化学反应,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转化密切相关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常用来阐明其催化过程的特性、酶的本质属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土壤水解酶动力学特征对探讨其来源、性质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调控多种营养元素参与的反应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文中概述了土壤水解酶的种类及其参与的生物化学反应;探讨了土壤水解酶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了土壤水解酶催化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性状演变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沙漠化日益严重,沙漠化土地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沙漠化的主要沙源是流沙,在流动沙丘上造林固沙防止流沙扩散,进而使得沙漠化逆转,对保护农田、草场和交通都很重要。本文从土壤物理特性(持水能力、颗粒特征)、化学特性(碳、氮、磷等)和土壤生物学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呼吸、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综述了土壤特性对沙漠化逆转过程的响应,为阐明沙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特性响应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建议:采用微生物群落组成来表征土壤质量变化,也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土壤演变的功能微生物的变化,改变目前仅限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以及传统培养法用于沙地土壤生物学活性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探索荒漠区流动沙丘固定后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动态变化及其与植被关系,揭示人工恢复沙地导致土壤质量演变的关键微生物特征。  相似文献   
3.
转Bt基因作物种植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转Bt基因棉花和水稻的盆栽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与非转Bt基因原始对照相比,转Bt基因水稻短期种植30 d和转Bt基因棉花种植一个生长季后土壤中全碳和全氮以及碱解氮、速效磷、有效硫含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转Bt基因作物的种植短期内对土壤主要营养元素循环和平衡的扰动是微小的.  相似文献   
4.
氢醌和双氰胺对种稻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及二者的组合(HQ+DCD)对种稻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施麦秸粉时,所有施抑制剂的处理均较单施尿素的能显著减少水稻生长期供试土壤N2O和CH4的排放.特别是HQ+DCD处理,其N2O和CH4排放总量分别约为对照的1/3和1/2.而在施麦秸粉后,该处理的N2O排放总量为对照的1/2,但CH4排放总量却较少差别.不论是N2O还是CH4的排放总量,施麦秸粉的都比未施的高出1倍和更多.因此,单从土壤源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看,将未腐熟的有机物料与尿素共施,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施肥制度.供试土壤的N2O排放通量,与水稻植株的NO-3N含量和土表水层中的矿质N量分别呈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和线性正相关;CH4的排放通量则与水稻植株的生长量和土表水层中的矿质N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在N2O与CH4的排放间,未施麦秸粉时存在着定量的相互消长关系;施麦秸粉后,虽同样存在所述关系,但难以定量化.  相似文献   
5.
遥感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简称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累计的有机物数量 ,是由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它直接反映了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据研究 ,在假使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保持恒定的条件下 ,植被NPP每增长 2 %就会净吸收 1Gt(10 15t)的C(碳物质 ) [3 8] 。所以 ,近几年来各国学者对NPP的研究倍受重视 ,尤其在国际生物学计划 (IBP)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植物NPP的测定 ,并以测定资料为基础联系环境因子建立模型对植被NPP的区域分布进行评估 ,极大地促进了…  相似文献   
6.
一株木霉菌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测定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木霉菌XYT-12菌株的挥发性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并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方法:抑菌活性测定采用对扣法,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结果:木霉菌XYT-12的挥发性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以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达到61.78%;木霉菌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6-戊基-2H-吡喃-2-酮(6PP),在菌丝和PDB培养液挥发物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90.346%和88.729%。  相似文献   
7.
污染河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河道综合整治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河道治理常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的原理和工艺。物理法介绍了调水、机械除藻、底泥疏浚等,该法治标不治本;化学法有混凝沉淀,它易造成产生二次污染;生态-生物法是国外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借助自然界自身的水体自净能力治理受污水体的一类新技术,包括河道曝气法、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技术,土地处理法等。同时也介绍了目前发展起来的最新河道治理工艺,如悬浮填料移动床、曝气生态净化系统和底泥生物氧化等多种方法,这类工艺是将生物法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磷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长期采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M2、M4)、化肥(NPK)方式培肥黑土,研究微生物量P在作物生长季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微生物量P显著高于施用化肥(NPK)和不施肥(CK),微生物量P分别为M48.75~47.68mg·kg^-1,M2 3.02~37.16mg·kg^-1,NPK1.59~10.62mg·kg^-1,CK0.76~6.74mg·kg^-1之间,波动性较大.M4、M2处理微生物量P最大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NPK、CK处理最大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施肥数量和种类不同所引起的黑土微生物量P的差异并未因季节变化及玉米生育时期影响而明显改变.微生物量P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指标的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微生物量P与黑土生物、理化特性(除全钾外),植物氮、磷、钾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黑土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棉种植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转Bt基因棉和转Bt+cpTI基因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它们种植后杀虫晶体蛋白在土壤中的残留特性及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出苗后生长到30天时可向土壤中释放Bt杀虫晶体蛋白,而双抗棉种植时CpTI杀虫晶体蛋白的释放量与品种有关;转基因棉出苗后30天时,与等价基因系非转基因棉(各对照)相比,转Bt基因棉(“中30”)和双抗棉A(转Bt+CpTI棉“中41”)的种植并未使脲酶、蛋白酶和磷酸单脂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而双抗棉B(转Bt+CpTI棉“双抗321”)的种植使土壤磷酸单脂酶活性显著下降。从杀虫晶体蛋白的释放和对酶活性的影响来看,双抗棉A的种植对土壤的生物活性扰动更小。  相似文献   
10.
外源硒对大豆产量、植株氮磷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价态外源se对大豆产量、N、P含量及与N、P代谢密切联系的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浓度为0.25和0.5μg·g^-1土的Se^4+和Se^6+后,大豆产量、含N量及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大豆含P量和土壤磷酸酶活性降低.当Se^6+浓度为0.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N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6+浓度为0.2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P量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4+处理的大豆N、P含量和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