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72年以来,在进行毛皮兽资源调查中,发现有6种毛皮兽为安徽兽类的新纪录。另外还观察了有关黑熊的一些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毛冠鹿为我国特产鹿类。1973年冬至1974年春,  相似文献   
2.
獐牙菜属是龙胆科中的一个大属,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本文报道獐牙菜属下的两个新组(sect.Montana和sect.Echinulata)和七个新系(ser.Repentes,ser.Kilimandscharicae,ser.Coombosae,ser.Japonicae,ser.Swertopsis,ser.Pumilae和ser.Abyssinicae).同时对獐牙菜属中的一些类群进行了分类修订,本分类纲要将被獐牙菜属世界专著采用.  相似文献   
3.
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一种重要的可食用的菌根真菌。先前的研究利用EST-SSR引物已经对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但研究表明EST-SSR位点多态性较低,因此想要进一步探讨形成现有遗传分布格局的机制(该物种小尺度空间范围内基株的密度及大小)需要重新开发具有更高多态性的基于核基因的微卫星位点。本研究利用RAD测序技术使用直接测序分析的方法重新开发了12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测序结果去接头拼装后共获得46 036条重叠群。在这些序列当中共扫描到342条含有重复单元的序列,在这当中70.47%为三碱基重复(241),8.19%为二碱基重复(28)。随机选取48对检测,12对具有多态性且测序结果良好,基于3个居群63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显示,所有样品中共获得60个单倍型,每个位点的单倍型数量介于2 (GSSR26L)至9 (GSSR7L,GSSR11L)之间。Gst值介于-0.03(GSSR46L)至0.28(GSSR6L)之间、Fst值介于-0.03(GSSR33L)至0.42(GSSR6L)之间。在引物GSSR47L扩增测序中发现,其扩增出的片段不仅具有重复单元数量的变化,重复单元本身也存在突变的现象,这是之前使用聚丙烯凝胶电泳所检测不到的。本研究获得的微卫星引物将为接下来小尺度空间下研究黄绿卷毛菇基株的密度、大小及动态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红景天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青藏高原红景天的色谱指纹图谱。固定相采用C28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v/v=15:85);检测波长220nm;流速为1.0mL/min。通过比较发现红景天样品的8个主要共有峰.可作为鉴别红景天药材的主要依据。方法简便快速。为中药品种的鉴定提供了较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翼萼蔓属Pterygocalyx Maximowicz(1859)建立的一个单型属,为温带亚洲分布类型(吴征镒,1991)。该属的成立,得到何廷农等(1991,1998)、Toyokumi(1963)、Kitamura et al.(1957)、Ohwi(1953)、Hara(1949)等的支持。另一些学持不同观点,如Grossheim(1952)、林容(1993)、Gilg(1949)等学把  相似文献   
6.
记载了中国虎耳草属Saxifraga二新种, 即班玛虎耳草S. banmaensis J. T. Pan和丁青虎耳草S. dingqingensis J. T. Pan。其中, 班玛虎耳草仅见于青海班玛, 与小伞虎耳草S. umbellulata Hook. f. &; Thoms.近缘, 但其萼片先端具软骨质短尖头, 花瓣线形, 非提琴状长圆形至提琴形, 基部无爪, 可资区别。丁青虎耳草见于西藏丁青, 与近加拉虎耳草S. llonakhensis W. W. Smith相似, 但其萼片3脉, 于先端汇合成1疣点, 花瓣具8痂体和4-5脉, 基部截形或近耳形, 可以区别。此两种均系中国特有种, 隶属于莲座状亚组subsect. Rosulares Gornall。  相似文献   
7.
利用Illumina HiSeqTM2000对山地虎耳草和棒腺虎耳草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和比较其SSR和SNP特征。结果表明:山地虎耳草63 763条Unigene序列中含有4 622个SSR,发生频率为7.25%,有110种重复基元,平均每10.00kb出现一个SSR位点;棒腺虎耳草60 972条Unigene序列中含有4 542个SSR,发生频率为7.45%,有85种重复基元,平均每10.40kb出现一个SSR位点,略低于山地虎耳草。山地虎耳草和棒腺虎耳草转录组序列的SSR优势基元均为三核苷酸重复。2个物种的转录组SSR以5~10次的较低重复次数为主,长度主要集中于12~30bp,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山地虎耳草和棒腺虎耳草中分别获得118 424个和112 006个SNP位点,编码区的SNP位点分别占30.40%和28.59%,且在编码SNP中同义突变所占比例(30.27%、28.48%)远高于非同义突变(0.13%、0.11%)。比较发现,2个物种的各项检索结果基本一致,推测与选取的组织部位、组织的发育阶段以及物种的亲缘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8.
山羊臭组(Saxifraga sect. Ciliatae Haworth)隶属于虎耳草属(Saxifraga Tourn. ex L.),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但山羊臭组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都未能很好解决。唐古拉亚组(S. subsect. Hirculoideae Engl.)是山羊臭组中最大的亚组,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根据形态特征,可将唐古拉亚组划分为3个复合群,其中叶背边缘有突起叶脉的物种被归入异叶虎耳草复合群(S. diversifolia complex)。本研究通过标本查阅,选取异叶虎耳草复合群24个物种、2变种共657份标本,对其24个定性性状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取443条地理分布信息,构建复合群的分布式样。特征值大于1的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较低,仅为67.748%。“茎生叶是否具柄”“中下部茎生叶形态”“花序类型”“中下部茎生叶大小”“萼片脉纹于先端汇合”“叶基心形”等性状对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值大,可作为异叶虎耳草复合群物种分类与鉴定的关键性状。基于形态聚类结果和地理分布式样,可将异叶虎耳草复合群划分为3个分支:喜马拉雅山南坡分支、环四川盆地山区分支以及横断山分支(包含一个广布种S. egregia)。主成分分析结果支持将异叶虎耳草复合群划分为3个分支。  相似文献   
9.
对翼萼蔓属进行了外部形态、花部解剖学、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花粉形态和染色体 的研究,并以此为据,讨论了该属的分类等级和系统位置。翼萼蔓属的花具花冠腺体。花萼筒具16条 维管束,花冠筒具12条维管束,二者的维管束是独立发生的。每心皮具1条背维管束和2条腹维管束。 雄蕊先熟。花药四室;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异型起源,细胞具双核,属腺质型绒毡层;一层中层 细胞;药壁表皮层宿存,细胞膨大,细胞壁纤维状加厚;药室内壁部分纤维状加厚。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 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子房为2心皮,1室,超侧膜胎座;胚珠25~40列,倒生 胚珠,腹维管束靠近腹缝线。薄珠心,单珠被。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大孢子呈直线式排 列,其中合点端的大孢子具功能。胚囊发育为蓼型。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反足细胞3个,具反 足吸器。胚乳发育为核型。花粉球形,极轴长约32.8μm,赤道轴长约34.2μm,外壁纹饰为网状纹 饰。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6,染色体基数为x=13,核型公式为2n=26=18m+4sm+2st+2t,属 2A型。比较翼萼蔓属、蔓龙胆属和扁蕾属的外部形态、花部解剖学、胚胎学、花粉形态和染色体特征,表 明翼萼蔓属和扁蕾属可能具较近的亲缘关系,起源于一个较早的共同祖先。在分类等级上,把翼萼蔓属作为一独立属处理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以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山区的蒙古绣线菊23个居群324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选取叶绿体DNA非编码区trnL-trnF和rps15-ycf1片段对蒙古绣线菊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域中蒙古绣线菊亲缘关系相近的单倍型多发生于同一居群中,存在着明显的谱系地理学关系。(2)所检测得到的35个单倍型中,大约71.4%是居群内特有的单倍型,而出现频率最高的H1是最古老的单倍型,贝叶斯分析和单倍型简约网状图显示35个单倍型聚为地理分布范围各不相同的3个分支。(3)歧点分布分析得到分布图呈多峰曲线,说明蒙古绣线菊居群在较长的时间内发展稳定,没有经历突然的近期扩张。(4)BEAST分析结果显示,在45Mya左右开始出现蒙古绣线菊的谱系分支的分化。研究认为,蒙古绣线菊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山区可能至少存在3个冰期避难所,其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山区的分布格局主要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动荡、青藏高原隆升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