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在体内,相对分子质量为26×103的跨膜型肿瘤坏死因子α(mTNF-α)可被TNF转化酶(TACE)酶解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7×103的游离型TNF-α(sTNF-α)。为评价新研发的TNF-α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与mTNF-α的结合能力,以及该单抗的ADCC作用,须构建只能稳定表达mTNF-α而不受TACE影响的Sp2/0细胞株。方法:PCR扩增缺失了TACE酶切位点的人TNF-α野生型基因序列,构建pcDNA3.1(+)-dTNF-α重组质粒并测序鉴定;重组质粒转染Sp2/0细胞,构建只能稳定表达mTNF-α的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pcDNA3.1(+)-dTNF-α重组质粒测序结果与设计缺失基因的碱基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转染的阳性细胞株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有表达,其中Clone11、15、16的表达量最高。结论:跨膜型TNF-α稳定表达细胞株构建成功,可用于TNF-α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体外药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处于此状态的细菌不但丧失了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能力,而且具有与原菌相似的致病性,成为可以逃避检测的"隐性"传染源,对周围的环境及人类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作为公认的未可培养微生物,它一直是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公共卫生检验检疫方面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为开发环境中的未可培养微生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机遇.其中遗传指纹图谱技术、宏基因组技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同时,随着各种细菌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实验室模型已日臻成熟,这为开发和利用未可培养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能均衡地提取小鼠胚胎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各种细菌总DNA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反复冻融法、CTAB -SDS法、柱式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法提取小鼠胚胎胃肠道细菌基因组DNA,对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PCR扩增等质量检测.结果:CTAB -SDS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较高,OD260/OD280平均值最高,为1.845,电泳条带清晰,能满足下游的PCR扩增等分子操作.结论:确定CTAB -SDS方法为提取小鼠胚胎胃肠道细菌基因组DNA的最佳方法,为研究不同种动物胚胎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RegIII作为胰岛再生源蛋白(regenerating islet—derived protein,Reg)家族的重要成员,在维持肠道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通过对RegIII在肠道内表达、抗炎、抗菌和对先天免疫影响方面进行概括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孙晓媛  李影  钱爱东 《微生物学报》2008,35(5):0798-0802
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 处于此状态的细菌不但丧失了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能力, 而且具有与原菌相似的致病性, 成为可以逃避检测的“隐性”传染源, 对周围的环境及人类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作为公认的未可培养微生物, 它一直是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公共卫生检验检疫方面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 为开发环境中的未可培养微生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机遇。其中遗传指纹图谱技术、宏基因组技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同时, 随着各种细菌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实验室模型已日臻成熟, 这为开发和利用未可培养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鸡肾型传支病的病原(IBV)为冠状病毒,该病毒的血清型较多,不同型之间小能完全交叉保护,而且血清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故研制适用于本地区的疫苗是控制本病的最佳途径。本研究从典型病变鸡尸中分离出6株IBV,用10d龄鸡胚传至4代后,经系统鉴定及电镜观察,确认了所分离每株JN6为IBV。测定分离株JN6EID5n为10-4.375,对照标准株(澳大利亚T株)为10-3.243。经琼脂扩散试验分析,2毒株在抗原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故选用此2株为种毒,经鸡胚增殖后,收取尿囊液,按1:1混合后火活,按1:3制成油性剂议价大活疫苗,再经杂检、…  相似文献   
7.
李影  段锐  钱爱东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5):0761-0765
以SYTO-9和PI两种荧光染料对细菌进行核染,以市售的黑色钢笔墨水替代伊拉克黑,利用手动压片方式对标本进行固定,自建一种"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荧光显微镜观察技术。通过总结分析该项技术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存在背景荧光、菌体聚集、荧光图像模糊、滤膜吸附能力差、菌体形态不鲜明、菌体荧光减淡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给予相关研究者以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VGP)是该病毒5种结构蛋白中与抗原性有关的重要蛋白,它能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中和抗体,促进机体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并能抵抗病毒的攻击。 将RVGP基因cDNA插入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ET-17b和pET-17b2的T7启动子下游,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17bgp和pET-17b2gp。SDS-PAGE、Western印迹检测表明,RVGP在表达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套稳定、简便、快捷,可靠的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荧光显微镜观察方法。利用市售的黑色钢笔墨水着染微孔滤膜,然后采用手动压片方式,将经LIVE/DEAD BacLightTM Bacterial Viability Kit(13152)染色的细菌样本固定在滤膜上,用落射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结果:该法所得的荧光图像背景无光亮且黑暗,菌体荧光、形态、排列等均清晰可见,而且呈现绿色荧光的活菌与呈现红色荧光的死菌较易分辨。与现行技术相比,还能缩短染色时间近12~16h。结论:建立的VBNC细菌荧光观察方法能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适用范围狭窄、取材困难、观察结果不准确、操作时间长等缺点,可为细菌VBNC研究提供值得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钱爱东  侯世宽 《病毒学报》1998,14(3):262-267
对我国不同来源的狂犬病病毒野毒株8202、BRV、MRV的G基因405 ̄1146位核苷酸序列,进行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应用计算机对这3个毒株的测定序列和已发表的中国人源毒株(CGX89)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这4个中国不同来源狂犬病病毒的G基因同源性较低,8202与BRV的核苷酸同源性只有79.5%,与MRV的氨基酸同源性亦只有82.2%;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