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不同频率慢性电刺激(CES)后兔膈肌肌浆网(SR)Ca2+-ATPase活性以及SR Ca2+摄取-释放动力学对不同频率CES的适应性变化。建立不同频率CES组;用定磷法测定SR Ca2+-ATPase活性;用Fura-2荧光法测定SR Ca2+摄取-释放动力学。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低频电刺激10 Hz和20Hz组的SR Ca2+-ATPase活性明显降低(P<0.01),Ca2+释放-摄取动力学也显著降低(P<0.01);慢性高频电刺激50 Hz和100Hz组的SR Ca2+-ATPase活性则显著升高(P<0.01),Ca2+释放-摄取动力学亦明显升高(P<0.01)。实验提示,CES后不同频率CES导致膈肌SRCa2+-ATPase、Ca2+摄取-释放动力学产生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对不同功能状态的膈肌应用不同频谱的慢性电刺激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癌细胞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癌细胞mtDNA控制区序列的变化特征, 采用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与直接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6株人癌细胞系、 6例癌患者及4例健康成人白细胞mtDNA控制区序列。发现第16519位T→C、16 534位A→G、46位T→G和49位A→C突变, 在癌细胞系和癌患者白细胞mtDNA中分别占50%(3/6)和33.3%(2/6), 健康成人白细胞mtDNA中未见此类型突变;第16 278位C→T突变,在癌细胞系mtDNA中占50%(3/6),显著高于正常人群mtDNA中此位点的多态性变异。表明癌细胞和癌患者白细胞mtDNA重链复制起点及其 相邻D环区的特征性突变可能与细胞癌变/或癌的易感性有关。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sequence feature of mitochondrial DNA(mtDNA) control region in human carcinoma cell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 and direct sequence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of mtDNA control region of 6 human carcinoma cell lines versus white blood cells which from 6 tumor patients and 4 normal adults. The T to C mutation at np 16 519, A to G mutation at np 16 534, T to G mutation at np 46, and A to C mutation at np 49 was found in 50% (3/6 cases) of carcinoma cell lines and in 33.3%(2/6 cases) of tumor patients, but it was not found in normal adults. The C to T mutation at np 16 278 was found in 50%(3/6 cases) of carcinoma cell lines,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olymorphism of normal popula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typical mutation in the starting area of heavy-strand replication and the first half of D-loop region might probably be associated with carcinogenesis or susceptibility of carcinoma.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碳的信号转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早 ,人们就注意到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况下有内源性一氧化碳 (carbonmonoxide ,CO)的存在。近年来随着对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研究的深入和全面 ,另一类血管内皮舒张因子 (endothelium derivedrelaxingfactor,EDRF)CO被认识 ,且实验表明 ,它还是重要的信使分子[1] 。实际上 ,CO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到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均发挥调节作用。1 .CO信号的基本转导通路1 .1 cGMP途径  CO在生物体内主要通过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 (sGC)升高cGM…  相似文献   
4.
青恐龙鱼属于硬骨鱼纲,多鳍鱼目,多鳍鱼科,原产于非洲利比亚。它的体型呈圆筒型,体色为腹部银白周身青灰色。体长为ZO~3Ocm,在它的背部生有8个锯齿型的背鳍,所以又叫做“九节龙鱼”,它的鳞片是成行排列的“标准式硬鳞”,在嘴的上端生有一对鼻管,眼睛小,口裂较大,尾鳍呈不对称的尖圆形。我们在两年多饲养观察的过程中,了解了青恐龙鱼一定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性,并人工繁殖成功。青恐龙鱼体格强健,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温度在ZO~30oC均可,虽然对水温的适应范围较宽,但如果水温偏低,就会表现食欲减退,生长速度减慢,性成…  相似文献   
5.
Na+/H+交换泵(Na+/H+ exchanger, NHE)是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细胞中的重要跨膜蛋白,该蛋白质涉及细胞的多种功能,包括细胞内pH值调节、细胞体积的控制以及离子转运等.目前已克隆了五个亚型NHE的cDNA,它们构成了脊椎动物细胞离子转运泵的一个基因家族. 这五个亚型的表达水平及活性可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在肿瘤、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病中,已发现NHE-1亚型的表达水平和活性显著增高.因此,研究NHE-1的转录及活性调节机制,将可能为这些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与炎症及免疫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em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作为糖、脂代谢的调节物,是一种细胞核内受体,属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由激活剂活化后可调控多种核内靶基因的表达,影响人体糖脂代谢、细胞发育等过程,也参与调节炎症与免疫反应。PPAR在体内可分为3型,即α、β和γ型。该主要介绍了PPAR的结构、PPAR配基、PPAR激活后在炎症反应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寻找以线粒体为靶点的抗癌新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在探讨HER-2/ErbB-2下游信号传导通路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癌分子——F16。这是一种高度疏水、电子移位亲脂性阳离子,能够靶向聚集于肿瘤细胞线粒体基质内,引起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在肿瘤细胞过度表达抗凋亡蛋白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干扰肿瘤细胞能量代谢、增加活性氧中间产物产生等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研究了慢性常压缺氧和缺氧伴CO_2潴留肺动脉高压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和红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慢性常压缺氧和缺氧伴CO_2潴留大鼠不同切应力下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内ATP含量均明显低于其对照组,且该两组红细胞内ATP含量与不同切应力下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慢性缺氧和伴CO_2潴留大鼠红细胞内ATP含量降低可能是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诸因素之一,后者又可导致和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探讨雷公藤甲素在治疗哮喘中对外周血 T淋巴细胞的影响机制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30例豚鼠外周血淋巴细胞 CD+ 4 、 CD+ 8的表达。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雷公藤甲素治疗组 (治疗组 ) ,每组各 1 0只。结果表明 ,治疗组CD+ 4 淋巴细胞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哮喘组 (P<0 .0 1 ) ,CD+ 8阳性率高于哮喘组 (P<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本研究认为 ,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增高哮喘豚鼠 CD+ 8淋巴细胞 ,降低 CD+ 4 淋巴细胞来发挥抗哮喘气道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各种应用于基因治疗领域的载体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最理想的基因治疗载体应该在染色体的结构基础上构建,使目的基因整合舌能够作为独立的功能单位表达,或成为游离基因而稳定存在。人类人工染色体(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HAC)的出现,使这种设想成为可能。近年来,研究们基于两种基本策略相继构建多种HAC,并以之作为载体进行了一系列外源性基因表达研究,尽管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并不妨碍人们对之成为理想的基因治疗载体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