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解释小寒:“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正值三九寒天前后,西南区域在《数九歌》中唱道:“三九四九,  相似文献   
2.
<正>越来越多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比以前拥有的东西多了,但是我们却总觉得没有以前那么开心快乐。我们想提升自己,每天都想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可是获取的越多,反而越觉得空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相信很多人也会思考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这都和一个主题有关——不知足,通俗来说就是欲望。  相似文献   
3.
<正>仲春郊外[唐]王勃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时间在3月20日或21日。此时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且正好始春季九十天之半,故称为“春分”。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表示各季的中间。晋南地区有谚语曰: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秋不分不凉,冬不至不冷。  相似文献   
4.
<正>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季第4个节气,时间大概在每年公历9月22—24日。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这种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秋”“仲秋”和“季秋”,秋分时节恰至仲秋,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5.
<正>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7个节气,秋季的第5个节气,时间大概在每年的10月7日至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渡,暑气还没有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在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芪对肠缺血/再灌注(I/R)时脂质过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检测红细胞膜和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黄芪可使MDA含量降低,且可防止SOD减少,与1/R组比较均P〈0.01。结论:肠I/R过程中体内脂质过氧化过程加强,黄芪通过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稳定细胞膜,减轻组织损伤,延缓I/R损伤的进行性加剧。  相似文献   
7.
<正>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冬季的第1个节气,时间大概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古人对“立”的解释与现代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生存与生产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接“地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运用的二十四节气元素更是惊艳了世界,作为中国人我们非常骄傲!作为一直在进行心理学本土化尝试与探索的工作者,我在研究中发现,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心理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上三五好友,在草地上搭起帐篷,小朋友在草地上追逐嬉戏,大人在帐篷边支起小桌品品茗、看看书,甚是悠闲。可是,在草丛、灌木丛等草木茂盛处却常常隐藏着一种小小的节肢动物——蜱。蜱,也叫草爬子,属于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又分为硬蜱、软蜱等。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蜱虫有870多种,在我国也有100余种。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的盾板,故称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体表呈皮革质,故称软蜱,属软蜱科。  相似文献   
10.
<正>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此外,立秋还意味着草木开始结果,收获的季节到了,故有“秋收冬藏”之说。收获是一种幸福,立秋也是幸福的感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