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美国邮政总局在国家邮票收藏月中,特地发行了一套称为“恐龙”的邮票。这套龙票共四枚,每枚面值均为二十五美分,四方连总值为一美元(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套邮票设计别致,印刷精美,色泽鲜艳。“恐龙”栩栩如生地占据方寸的主要位置,背景则是中生代的大地自然景观,让人望而顿生神秘和壮观之感。你瞧,霸王龙虎视眈眈(图左上),翼龙展翅飞翔(图右上),剑龙威风凛凛(图左下),赝龙却温文而雅(图右下)。这套史前动物的邮票,由于构思新颖,形态逼真,所以受到美国各阶层人士的青睐,特别是青少年集邮爱好者,更是先藏为快。据报道,这套邮票共发行了五千万套,计两亿枚之巨,这在不到叁亿人口的美国,发行量是够大的了。  相似文献   
2.
早在1958年,Sudbury就讨论过成岩压扁作用对单笔石的影响。嗣后,Briggs和Williams(1981),Williams等(1982)也讨论过这种作用对叉笔石类(dicellograptids)和双笔石类(diplograptids)的影响。陈旭(1984)专文讨论过单笔石的形态分类问题。本文作者在此仅提供某些单笔石孤立标本与其薄膜或内模标本两者之间观察到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介形类个体发育过程中壳体形状及各种构造的多态性,以及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对分形类壳体各种分类特征形态变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该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在介形类个体发育中壳体形状、大小、肌痕、边缘毛细管带、边庭、铰合构造及纹饰的变化,并介绍了成年期雌、雄性壳体及左、右壳瓣在形态上的差异;列举了环境因素(主要是水体温度、含盐度、深度)对介形类壳体各分类特征形态变化的影响。基于以上事实,提出了古生物工作者在介形类化石鉴定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讨论了某些描述术语的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4.
5.
由已故著名古生物学家P.C.Sylvester-Bradley教授创办、英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组织出版的介形类立体图册(《A Stereo-Atlas of Ostracod Shells》,以下简称立体图册),自1973年创刊至今共出版14卷,一般每年1卷,每卷2期或4期,视稿源情况而决定期数。一般第1期于5月30日出版,第2期于11月30日出版.近年来,每年常出4期,每期通常刊载15篇文章。据统计(截止于1986年11月30日),自创刊以来,在立体  相似文献   
6.
介形类壳体表面纹饰及毛孔形态的研究,近十余年来,日趋深入、系统。世界不少学者进行过论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被重视。本文仅以我国广大介形类工作者三十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研究已发表的中国中、新生代海、陆相介形类化石数百种的部分模式标本及等模标本,对其中近千个个体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基于数千张扫描图片的分析,认为所研究的介形类,保存较好且能反映出表面纹饰的,大体可分为六种类型——A.网纹类型,B.斑疹类型,C.条脊类型,D.棘凸类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图解式地详细描述了采自黑龙江省大庆市郊区池塘中的淡水介形类一新种Notodromas sinensis,对其壳体、软体各部分的形态、术语及功能进行了全面介绍,同时重点介绍了这些特征在淡水介形类的分类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们一谈到化石,往往会想到庞大的恐龙骨架、美丽多姿的珊瑚群体、奇形异态的动物硬壳、不可思议的植物叶片印痕、著称于世的北京猿人头骨或某些脊椎动物的牙齿。而生物的软体部分仅在极少数情况或非常特殊的条件下(如密封、干燥、冷藏等)才能保存下来,成为古生物学家研究的无价之宝。如在苏联西伯利亚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由Kontrovitz首先使用的介形类人工内模的铸型方法。基于某些海生或淡水现生、化石介形类Echinocythereis margaritifera,Actinocythereis thompsoni, Henryhowella florienensis 和Cytherissa lacustris内模的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介绍了其中具眼窦介形类的跟窦结构及术语;报道了它的形态特点和差异;讨论了服窦形态在介形类分类、个体发育,尤其是利用它在判断生物生活水体深度的潜在意义。首次报道了淡水介形类Cytherissa lacustris内模上垂直毛细管及边缘毛细管的形态特点,这些微细结构过去也难以在电镜下清楚地观察和研究。介形类人工内模的研究,为现生或化石介形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今年1月18号是我的恩师,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介形类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祐堂先生的周年忌日.记得去年清明节后,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我代表我们全家去南京郊区给侯祐堂老师和杨敬之教授的墓地祭扫,我跪拜在两位老人的墓碑前,久久注视着他们慈祥的照片,想到再也听不到两位老师的教诲了,泪水不由自主地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