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以强度为0.45KVcm,持续不同时间(80、160、320、640μs)的电脉冲刺激不同卵龄(注hCG后13、15、17、19小时)小鼠卵母细胞,观察电刺激后第二极体形成和原核发育情况。实验结果说明:(1)卵母细胞守全活化(形成原核)率随卵母细胞也出现MⅢ现象,未活化卵母细胞形成第二极体(MⅢ)者随卵龄增加而明显增多;(3)电刺激活化小鼠卵母细胞在培养6-9小时之间仍有6.7%形成原核。  相似文献   
2.
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的血浆氨基酸代谢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异叶三宝木(Trigonostemon heterophyllus)的二萜成分及其抗菌活性,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对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牛津杯法和2倍稀释法检测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以及革兰氏阳性菌肺炎双球菌(Pneumococcus)的生长抑制活性和MIC值。从异叶三宝木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包括5个二萜类, 1个木脂素类,分别鉴定为trigonochinene E (1)、neoboutomannin (2)、6,9-O- dedimethyltrigonostemone (3)、stelltian B (4)、3,4-secosonderianol (5)、biondinin A (6)。化合物1235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9.375、18.75、18.75、18.75 μg/mL。化合物234、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4外,其他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且化合物123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强于阳性对照硫酸卡那霉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真核系统表达纯化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全长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蛋白),分析其抗原性与应用性能。将SARS-CoV-2 N蛋白表达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验证蛋白表达以及表达定位。对N蛋白进行纯化后,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并采用多种血清样本(WHO参比品血清、正常人血清、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血清、新冠感染者恢复期血清)对该N蛋白在血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真核系统与原核系统表达的N蛋白抗原性上的差异,并分析基于真核系统表达N蛋白构建的IgG抗体ELISA检测体系与获批的商品化新冠RBD (Receptor binding domain)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及用于检测中和抗体的活病毒微量中和试验结果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真核系统表达的全长N蛋白主要定位于胞质,作为抗原检测新冠IgG抗体,具有比原核系统表达的N蛋白更高的检测灵敏度。针对新冠感染者恢复期血清,基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N蛋白构建的ELISA体系检测的IgG抗体滴度与试剂盒检测的RBD-IgG抗...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河南、内蒙、北京等地的HDV健康携带者、慢性丁肝病人与重症肝炎病人中,筛选获得4份HDV—RNA阳性血清。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交叉扩增获得HDV—cDNA片段(651—1660nt,按Makinoetal定位),并克隆到PGEM—3zf(-)或PGEM-T载体上。经序列分析研究其基因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同属基因Ⅰ型的4株中国丁型肝炎病毒,在基因序列上具有相似的保守区域,但与同亚型HDV健康携带者相比,重症肝炎病人与慢性丁肝病人来源的HDV毒株,在多个位点上发生了核苷酸的改变,由此推导的抗原编码区相应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这些核苷酸与氨基酸的改变位点散在,但多集中于抗原编码区的羧基端。如慢性丁肝发生的6个氨基酸改变中,5个位于166—188位;重症肝炎发生的12个氨基酸改变中,8个位于170—214位。有趣的是,在175位上发生了由脯氨酸向丝氨酸的共同替换。提示HDV的感染致病可能与HDV的基因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6.
冷冻—解冻猪精子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从50年代初Polge发现甘油有卓越的防冻作用以后,动物精液冷冻技术发展很快。现在,奶牛和羊冷冻精液已广泛应用于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中,效果与鲜精接近,而猪冷冻精液在人工授精后虽也能产仔,但妊娠率与每窝产仔数均下降(Johnson等,1981);体外受精率可达85%以上,但精子浓度需用5—6×10_7精子/ml,比鲜精用量提高25—100倍(Wang等,1991)。顶体形态正常精子的减少是造成冷冻精液受精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Pursel,1979),用光镜不能清楚地观察顶体的形态变化,但运用电镜技术对猪冷冻-解冻精子的顶体形态的超微结构研究报道不多(Courtens等,1985;Hashizume,1990)。针对猪冷冻—解冻精子体内/体外受精能力降低的问题,我们用透射电镜对冷冻的猪精子解冻0 h及4 h后精子顶体与头部质膜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固定化酶的研究是酶学工程学发展的需要,用完整细胞制备固定化酶用于工业生产已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并已有综合文献报导。完整细胞固定化酶可免去酶分离纯化等复杂过程。酶在细胞内维持天然状态,稳定性增加,有利于连续发酵,便于迅速分离提取产物,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已在国外广泛使用。由于卡氏酵母(Saccharamyes Carlsbergensis)的蔗糖酶含量高,具有工业上生产转化的重要性,国外固定化蔗糖酶已用于食品工业。一般固定化细胞用聚丙烯胺凝胶包埋,由于对食品可能有毒,不宜应用。本文报导了用海藻酸钙、琼脂、明胶三种无毒天然凝胶包埋卡氏酵母,制备固定化蔗糖(?)的方法,测定并比较三种固定化蔗糖酶的酶活性,相对比活性、转化率。并  相似文献   
8.
韩志萍  程慧莹  王飞 《菌物学报》2020,39(8):1520-1529
桔黄赛多孢菌Scedosporium aurantiacum是慢性肺病患者的常见呼吸道定植菌,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可引起侵袭性感染,致死率高,但由于致病机理不明,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我们在前期研究中,通过差异蛋白组学及酶工程技术发现分泌胰蛋白酶是桔黄赛多孢菌的潜在毒力因子,目前对这种蛋白酶的遗传信息、结构及致病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用Superdex S-200分子筛和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两种填料将这种蛋白酶分离纯化出来,通过酶谱验证了纯化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胰蛋白酶对bFSR、bLSTR和bEKK 3种底物的水解性能最佳,对zFR和bzLR的水解性能最差。酶解最快的反应所对应的Km为6.09μmol/L,Vmax为13.01μmol/L/s,Kcat为23.65/s;酶解最慢的反应所对应的Km为29.94μmol/L,Vmax为11.35μmol/L/s,Kcat为20.63/s。研究结果对于填补赛多孢菌毒力因子研究的空白、针对毒力因子开发新型的抗真菌药物和治疗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蝉花是我国重要药用真菌,但长期以来其名称特别是学名的使用一直混乱。本文从古代医药典籍记载确认,“蝉花”是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中名,对于其他中名具有优先权。其学名Isaria cicadae系Miquel(1838)根据巴西标本命名,但模式标本已失,原描述文字及插图均极其简单,与蝉花形态差异较大。其有性型迄今未发现,曾先后被认为是小蝉草Ophiocordyceps sobolifera和大蝉草Tolypocladium dujiaolongae (=Cordyceps cicadae Shing)。本文根据文献考证澄清了国内外关于小蝉草和大蝉草的误用,分析了长期以来大量日本文献中的命名混乱对我国认知蝉花的影响,并质疑I. cicadae在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分布,提出它是一复合种,因此蝉花的分类地位及学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