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目前已被确认是重要的肠道致病菌之一。由于本菌生活力弱,易于死亡,不好保存,在一般常用的培养基上存活时间极短约3—5天,给实际工作造成不少困难,如何保存菌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供一种较好的保存空肠弯曲菌的方法,作者选用了五种培养基,比较观察了18株空肠弯曲菌保存在不同条件下的存话期及变异情况,其结果表明:用1、2号培养基的培养物保存若放置4一10℃冰箱,前者经130天,后者经80天其存活率均为100%;在保存210天时,两种培养基的  相似文献   
2.
张士灌区土壤中镉形态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涛  吴燕玉  孔庆新  谭方 《生态学报》1985,5(4):300-306
本文研究了张士灌区土壤中镉的形态。交换态占78%,可给态占18%,不溶态和碱溶态只占3—4%。在田间酸性土壤中,Cl~-是无机配位体的主要成分。镉主要与Cl~-络合而形成[CdCl]~-和CdCl_2。土壤中加入石灰和钙、镁、磷肥、HCO_3~-增多,镉与之生成Cd(HCO_3)_2沉淀。在长期淹水状况下,S~-增多,镉与S~-产生CdS沉淀,难以被水稻吸收。  相似文献   
3.
几种木本植物的N2O释放与某些生理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使用带有开放气路的气体交换测定系统,同步测定了几种针、阔叶树种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气孔导度.结果表明,低光下树木针叶或叶片释放N2O的速率与光合速率无显著相关.伴随根、茎、叶的呼吸,检测到有N2O吸收现象,其通量与温度及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气孔导度明显影响N2O的通量,表明气孔可能是木本植物释放N2O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揭示了柞蚕林N循环与放蚕强度、土壤肥力、剪伐周期等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柞蚕茧收获和周期性剪伐柞树枝叶是影响柞蚕场N平衡的主要因素.放蚕强度和剪伐周期必须根据柞蚕场土壤肥力水平和柞树生长势来确定.调整林下植被组成、种植固N植物能明显提高土壤供N能力,适当施用速效N肥能有效地促进保苗场幼树、幼龄柞墩和恢复老龄柞墩的生长势  相似文献   
5.
我省由于气候条件所造成的亲鱼产卵晚、苗种饲养期短、育成鱼种规格小等问题,影响着生产的发展。草鱼提早产卵,是苗种生产战线急待解决的课题。应用电厂余热,已成功的使草鱼在5月下旬至6月底获卵得苗,但需温热水的条件,故推广受到局限。自然水,温度条件不易改变,可否通过人工注射激素促进亲鱼在一定适宜的生态环境内加快性腺发育速度,缩短产前培育天数,进而获得早产呢?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教导,我们于1975—1977年进行了草亲鱼培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和杀真菌剂对黄顶菊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下AM真菌对黄顶菊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揭示黄顶菊入侵过程中的微生物学机制。以苯菌灵为杀真菌剂,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20%、80%、40%和20%条件下,分别设灭菌和不灭菌两种处理。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黄顶菊株高、干重和主根长,而对AM真菌侵染率无显著影响。施用苯菌灵显著降低了菌根侵染率、叶片保水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MDA含量。不灭菌处理下黄顶菊植株对土壤有效N和有效P的利用率较高,且植株全N、P含量显著高于灭菌处理,菌根贡献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而逐渐提高,重度胁迫分别是渍水条件下的1.84和1.88倍。土壤水分状况和AM真菌的交互作用对黄顶菊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影响显著。AM真菌共生能够促进黄顶菊根系对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吸收,改善植物代谢活动,提高抗旱性。实验结果为黄顶菊合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作为丛枝菌根的基础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入侵植物黄顶菊与3种牧草竞争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入侵植物黄顶菊和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高丹草3种牧草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取代试验方法观察了不同密度及比例条件下4种植物的竞争表现,为黄顶菊生物替代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3种牧草中,高丹草对黄顶菊株高控制效果最为明显,并以苗期效果最好,在低密度比例下对黄顶菊抑制率即可达60.00%;而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的控制效果较差,在低密度比例下对黄顶菊起不到抑制作用.(2)在高丹草低密度替代组合中,黄顶菊单株生物量、分枝数比对照均明显减少,抑制率分别可达91.40%和44.87%;而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各密度替代组合中,黄顶菊单株生物量、分枝数与对照相同或大于对照.(3)在各个生育时期,除高密度高丹草替代组合外,其他组合中黄顶菊的相对产量值均极显著小于1.0,生长受明显抑制;而在各替代密度下,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与黄顶菊竞争替代效果均不明显.研究发现,高丹草的替代效果明显优于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可以作为生物替代的材料对黄顶菊进行替代控制,且在植株比为1∶3比例下即可实现理想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比较了外来植物黄顶菊不同入侵程度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相比,黄顶菊入侵显著提高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而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有所下降,且随着入侵程度增强趋势更为明显。重度入侵土壤有机质较本地植物土壤提高5.7%,全氮提高23.4%;而重度入侵土壤全磷含量只有本地植物的85%,土壤速效磷含量则下降了50%。黄顶菊重度入侵土壤和轻度入侵土壤脲酶含量分别为0.04和0.03mg.g-1.24h-1,均显著高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与之类似,而多酚氧化酶无明显的变化。黄顶菊入侵可以改变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创造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并借此增强其竞争能力,实现种群的进一步扩张。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AM真菌共生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与本地物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种植比例条件下杀真菌剂对黄顶菊与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的种间竞争试验。结果表明:黄顶菊是一种菌根真菌(AM)高度依赖性植物,杀真菌剂处理对其竞争效应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添加杀真菌剂条件下黄顶菊的相对产量在黄顶菊与反枝苋种植比例为1∶2、1∶1、2∶1条件下均1.0,而反枝苋的相对产量均1.0,且两者混种时的相对产量总和在黄顶菊与反枝苋种植比例为1∶2、1∶1、2∶1条件下均1.0,这说明反枝苋相对于黄顶菊而言是一种较强的竞争者,两者需要相同的资源;不添加杀真菌剂条件下,黄顶菊植株全氮、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1~1.6倍和1.1~1.2倍,而反枝苋的全氮、全磷含量无明显变化;AM真菌共生可能通过菌根介导的化感互作影响外来入侵植物与土著植物竞争格局,且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这种共生关系可以减缓外界胁迫对共生植物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施磷和杀真菌剂对黄顶菊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顶菊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土壤真菌在其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揭示黄顶菊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试验设置5个施磷( KH2PO4)水平(50 mg·kg-1CaSO4,缺磷处理,P0;空白,不加磷处理,P1;20 mg· kg-1,P2;40 mg·kg-1,P3;80 mg· kg-1,P4),并通过施用杀真菌剂苯菌灵控制土壤真菌,研究二者对黄顶菊入侵性的影响.杀真菌剂处理显著降低了黄顶菊的菌根侵染率,抑制了植株光合作用,降低了植株生物量、可溶性糖的积累及抗氧化保护酶系统(SOD、POD和CAT)活性,在较高施磷水平时(P3、P4)增加植株全P含量,而对植株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全N含量等无显著影响.施用磷肥引起的植物磷营养状况的改变,对土壤真菌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真菌效应的发挥因施磷量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缺磷和低磷处理(P0~P2)时,真菌对N、P吸收贡献率表现为正效应;而当施磷量较高(P3、P4)时,贡献率表现为负效应.土壤真菌和养分状况对黄顶菊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