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
多种中上层鱼类趋于在漂流物体下方聚集,人们由此发明了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AD)来吸引热带金枪鱼类.FAD同时也能吸引其他非目标鱼种,如纺锤鰤,但它们被FAD聚集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渔业生物学数据,评估了纺锤鰤聚集在FAD下方的潜在动机.结果表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样本叉长范围为30.0~90.6 cm,优势叉长组为60.0~80.0 cm,占到总体的76.3%,说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以体型较大的个体为主;纺锤鰤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为65.7 cm,漂流物下纺锤鰤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样本的胃含物中发现常见小型随附鱼种,如细鳞圆!、长鳍鈟、六带!、鲣鱼以及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幼鱼,表明聚集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捕食其他的随附种类.纺锤鰤成鱼作为一种大洋性的捕食者,觅食是其游向漂流物最可能的动机之一,"饵料供应"假说和"休息点"假说可用于解释纺锤鰤的聚集原因.  相似文献   
2.
大西洋金枪鱼渔业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际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委员会(ICCAT)提供的数据,结合Fishbase所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该文分析了1950~2007年期间大西洋金枪鱼渔业的平均营养级(TLi)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大西洋金枪鱼渔业TLi明显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961年,TLi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即TLi与年份呈现明显的负相关;1962~1992年,大部分TLi(75%)处于营养级平均水平(4.21)之下;1993~2007年,TLi均高于营养级平均水平(4.21).1950~1960年,金枪鱼渔业产量与TLi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随着渔业产量的增加,TLi呈下降趋势;1961~1980年,金枪鱼渔业产量与TLi之间呈负相关,但趋势不明显;1981~1990年及1990年代以后,TLi并没有明显地变化趋势.1994年以前,FiB指数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1994年以后,FiB指数出现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大西洋西部水域及2003年12月份至2004年5月份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所获取的大眼金枪鱼数据,对两个诃查区域内的大眼金枪鱼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沙丁鱼、鱿鱼、乌贼等13个饵料类群,其中主要摄食鱿鱼和沙丁鱼;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主要摄食沙丁鱼、鱿鱼、虾类等13种饵料类群,主要以沙丁鱼为饵,其次为鱿鱼。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非常高,基本上维持在60%以上;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相对较低,基本上都在30%以下。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0.40~0.55之间。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也不太大。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各月平均饱满指数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且各月空胃率高于后者。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基本上都1.50~2.00之间变化。相同调查月份内,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食物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  相似文献   
4.
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俗指南极磷虾,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单一生物资源[1],在南大洋一半以上海域均有分布[2],尤以南极半岛海域最为密集[3,4]。其个体较大,最大体长可达60 mm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磷虾种。自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率先试捕  相似文献   
5.
金枪鱼围网渔船使用人工集鱼装置(FADs)可以增加对金枪鱼随附鱼群的捕捞能力,而大规模投放FADs引起的生态问题在数十年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发高效集鱼能力并降低生态影响的FADs是金枪鱼围网渔业面临的挑战。由于缺乏大量试验研究,目前对FADs和捕捞物种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极其有限。本研究通过对从事金枪鱼围网捕捞生产的船长进行问卷调查,从渔民经验的角度总结了FADs的投放现状、结构设计、捕捞和生态特性,以及随附鱼群的行为特征等,并基于一致性指数(IoC)对调查内容的认知差异进行量化。结果表明: 我国金枪鱼围网船单船每年平均投放的FADs数量为(102±37),丢失数量为(72±15)。FADs的集鱼效果优于天然流木,水下悬挂结构是吸引金枪鱼的主要原因,且悬挂吸引物(如漂带)有助于诱集金枪鱼集群。FADs投放后金枪鱼的首次出现时间平均约32 d,此后的1个月内集群量趋于稳定;海龟或鲨鱼被FADs网状结构缠绕的情况偶有发生。被调查者对“生物附着对集群效果的影响”和“优化FADs隐蔽性的意愿”两个问题的反馈具有较高的一致性(IoC均为0.73),对“筏体结构类型对集群效果影响”的反馈答案分歧较大(IoC=0.34)。当前FADs的设计存在低隐蔽性和导致非目标鱼种高脆弱性的弊端。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生态效应和捕捞效益兼具的生态友好型FADs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金枪鱼类会聚集在漂浮物周围,人类依据该行为特性研制出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s)诱集金枪鱼,从而使金枪鱼围网的产量和捕捞效率大幅提高.但目前科学界仍不确定FADs为何能够吸引金枪鱼以及其广泛使用是否会对金枪鱼资源和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国外学者展开了大量以FADs周围金枪鱼为研究对象的个体行为学试验.本文归纳并整理了过去30多年中较可靠和经典的相关试验,从金枪鱼的趋向性行为、集群行为、随附行为、摄食行为和垂直移动行为5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漂流FADs和锚泊FADs下金枪鱼的行为模式,并对国内今后开展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公海海域采集的拉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145对耳石样本,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拉式南美南极鱼耳石长(OL)和宽(OW)分别为4.50—7.99 mm和1.99—3.69 mm之间。耳石外型呈狭长有缺刻,基叶长,翼叶短,具明显的主间沟,后端闭合呈钝圆形,整体结构凸凹不平。左右矢耳石形态无显著性差异。耳石绝对尺寸随体长增加而增加,但相对尺寸减少,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耳石长、宽、面积(S)及周长(P)与体重呈对数关系,耳石背长(DL)和基叶长(RL)与体重(W)呈指数关系,耳石背宽(DW)与体重呈乘幂关系,而耳石翼叶长(ARL)与体重则呈线性关系。耳石宽、面积、背长、背宽、周长、翼叶长及基叶长与体长(L)拟合符合对数关系,仅耳石长与体长呈线性关系。本研究可为鱼类耳石形态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南美南极鱼渔业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人工集鱼装置对热带金枪鱼类摄食模式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少琴  许柳雄  王学昉  朱国平 《生态学报》2014,34(13):3490-3498
热带金枪鱼类具有聚集在漂浮物体周围的行为特性,形成的集群表现稳定,可捕性较高。以此特性,金枪鱼围网渔业研制并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FAD)用于聚集并捕捞金枪鱼。然而,大规模出现的FAD会使某些海域海面漂浮物的密度迅速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改变了金枪鱼的表层栖息环境,对金枪鱼种群具有一系列可能的潜在负面影响,摄食模式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归纳并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FAD对金枪鱼类摄食模式影响的相关研究,从摄食行为、日摄食量、饵料种类与组成以及生态位宽度4个方面对比了随附于FAD的金枪鱼和自由状态下同类的不同,发现大多情况下FAD的存在会使金枪鱼的摄食模式发生一定的改变。最后,归纳了过往实验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盐城海滨湿地盐沼植被对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盐城海滨湿地不同植被带下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盐沼植物对湿地土壤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城海滨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介于1.71~7.92 g·kg-1和0.17~0.36 g·kg-1之间,变幅较大,不同植被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植被带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高于光滩.垂直方向上,各植被带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的分布均呈自表向下逐渐降低的趋势,15 cm以下其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但全氮与碳氮比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鲣鱼(Katsuwonus pelamis)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鲣鱼是金枪鱼渔业最为重要的目标鱼种之一,对鲣鱼的生物学研究是对其种群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综述了国外学者对鲣鱼基础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从鲣鱼的年龄和生长、繁殖、摄食习性3个方面对以前的研究结论进行整理比较,并总结出所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开展相关的鲣鱼生物特性研究及对鲣鱼资源的初步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