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3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豆科黄华族植物系统订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华族(Thermopsideae)是Yakovlev于1972年才建立的,包括了原隶属于广义坡塔里族(Podalyrieae)的6届约47种植物。本族是豆科中的进化主干之一,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对于研究槐族(Sophoreae)、染料木族(Genesteae)等的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对整个豆科植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关本族植物的资料。但我国对该族植物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国内一些主要植物学文献在种类的划分、学名的应用和族下与属下分类系统等方面尚存在相当的混乱,与我国有关的有些类群的系统分类问题也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沙冬青属(Ammopi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陕西省种子植物区系2新记录属[茜草科(Rubiaceae)的虎刺属(Damnacanthus Gaertn.f.),桔梗科(Campanulaceae)的刺萼参属(Echinocodon Hong)],3新记录种[四川虎刺(Damnacanthus officinarum Huang),刺萼参(Echinocodon lobophyllus Hong)及报春花科(Primulaceae)的异花珍珠菜Lysimachia crispidens(Hance)Hemsl.]。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种铁筷子(Helleborus thibetanus Franch.)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型。其核型公式为K(2n)=6m(2SAT)+2Sm(SAT)+8st+16t(T),按照Stebbins的核型对称性分类标准应属于“3C”型。本种染色体数目与已报道的本属其它种类完全相同,但核型截然不同,为较进化的不对称性核型。观察中还发现了染色体桥等现象的存在。本文同时对本属内的进化等问题也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苏云金芽胞杆菌KT0为质粒供体菌,在液体环境中与蜡状芽胞杆菌组成员菌(Bacillus cereus sensu lato group strains)发生接合转移。对所筛选到的接合转移子进行了质粒稳定性检测、PCR验证以及供、受体菌染色体背景RAPD图谱分析。不同培养基中质粒转移率数据表明:在人工LB培养基及灭菌牛乳中,质粒pHT73均能以不同频率转移至蜡状芽胞杆菌组受体菌,并且在牛乳中转移活性更高,最高可这4.8×10~(-4)cfu/ donor。获得质粒的受体菌同时具备了质粒所编码基因功能,产生其编码的杀虫晶体蛋白。SDS-PAGE电泳和光镜结果显示转化菌在得到外源质粒pHT73后,能产生由cry1Ac基因编码的130 ku蛋白Cry1Ac,在芽胞期能形成稳定的菱形晶体。  相似文献   
5.
秦岭的珍稀特有植物及其区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迹了秦岭地区珍稀、特有植物的种类组成,历史成因,及其区系特征和与邻近地区植物的关系,并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点。1.秦岭是我国南北植物的分界线,有珍稀植物66种,特有植物169种。2.秦岭珍稀植物具有相对的古老性,它们与华中亚热带区系的历史渊源较深。而秦岭特有植物却具有相对的年青性,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特点和剧烈的分化作用,大部分为分化较晚的新特有种。3.秦岭地区地史上和现在的南北地质、气候条件的分异,决定了其珍稀植物的特点,也使其本身成为我国大多数亚热带珍稀植物分布的北界。而复杂的地形造成不同气候条件的交错和变化,及明显的新构造运动引起垂直气候带谱的变化,导致了秦岭植物的强烈变异和分化,以及大量新特有种的形成。4.秦岭珍稀植物具有多种区系成分,与邻近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尤其与川东-鄂西地区联系最为密切。我们认为从这里经大巴山东端到秦岭中部,再向西扩展,是秦岭与华中亚热带植物区系相互渗透的一条主要路线。  相似文献   
6.
中国豆科黄华族植物种子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豆科黄华族3属7种植物种子中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并初步讨论了其系统学意义。发现均含有较高的游离氨基酸,其总量的变化范围在2.792—12.51毫克/克干重之间,其中除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均很高外,还发现含有很高的精氨酸,尤其是新疆黄华中精氨酸含量高达8.62毫克/克干重;属间、种间的游离氨基酸组成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不能完全反映出种属间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7.
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和西藏秦艽G. tibetica King ex Hook. f.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花冠小、檐部蓝色, 后者花大、檐部紫褐色; 但二者在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形态界限不清楚, 具有较多的中间形态过渡类型。本文以该地区居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以云南和西藏其他地区的典型形态类群为对照, 比较研究了两个物种间的形态学、染色体和分子标记界定。共研究了10个居群69个个体的trnS-G和ITS序列、6个居群26株植株的染色体倍性和54份标本的形态变异。结果表明, 花冠大小与染色体倍性密切相关。云南等地分布的粗茎秦艽均为二倍体(2n=26), 花冠较小; 西藏西部的西藏秦艽均为四倍体(2n=52), 花冠较大。而西藏东南部的形态过渡类型也为四倍体, 花冠较大, 且其中的部分植株花颜色变浅, 类似西藏秦艽。但母系与双亲遗传背景的分子标记都表明西藏东南部居群与典型形态特征上的粗茎秦艽聚为一支, 应属于粗茎秦艽; ITS序列上也未发现杂合位点。这些分子证据都不支持近期杂交渗入造成形态过渡性的假设。综合分析表明多倍化造成了粗茎秦艽种内形态特征的变异, 其四倍体个体与四倍体西藏秦艽在形态特征上的趋同, 最终导致了二者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形态界限的模糊。但是, 分子证据可以很好地区分这种多倍化造成的形态趋同。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 综合利用分子、染色体和广义形态证据来解决近缘种之间种范围的界定具有更大的优势。此外, 还讨论了粗茎秦艽不同染色体倍性的分布以及该高山物种可能的起源与扩散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攀  闫小玲  袁永明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1):2351-2353
报道了四川省香薷属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1种——四方蒿(Elsholtzia blanda Benth.)。四方蒿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云南、贵州、广西)至东南亚及南亚的热带地区,在四川为新记录,且是该种分布区的北缘。凭证标本存放于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9.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在秦岭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相似文献   
10.
袁永明   《广西植物》1989,9(1):67-75
本文讨论了着丝粒横裂和并合及其在高等植物染色体进化中的意义。着丝粒横裂和着丝粒并合是两个矛盾又辩证统一的过程,是染色体的基本变异形式之一,它们同时影响着植物类群的染色体基数、核型对称性、连锁关系、交叉频率和位点等细胞遗传学的重要方面.从而在高等植物染色体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着丝粒和端粒的复制模型为着丝粒的横裂与并合提供了可能的机理,但尚待直接的生物化学证据的证实,原始基数的确定是判别着丝粒横裂与并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