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父系和母系基因库水平上,研究不同分布地区白族群体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异同,并对其族源以及本民族群体之间的微进化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利用PCR-RFLP方法对云南白族和湖南白族及云南的傣族、布依族、独龙族、怒族、阿昌族和湖南土家族共8个群体进行14个线粒体多态位点和Y染色体上的13个双等位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统计单倍型,在SPSS软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白族群体在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单倍型分布上差异不大,以H6、H8为主要单倍型分布;在线粒体单倍群分布上,两个白族群体则差异显著,单倍群D、B、M8在湖南白族中的分布频率比云南白族高的多,而在云南白族中M^*、G、F的频率则比湖南白族高。对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频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两个白族群体聚在一起,整体上和其他北方起源的群体聚成一组;而对线粒体的单倍群分布频率分析显示湖南白族接近湖南汉族和土家族,而云南白族则接近云南怒族和阿昌族。两个白族群体在父系遗传结构上相近,表明他们具有共同的父系族源;而母系遗传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与历史上迁到湖南的白族先民主要为男性军士,流寓到当地后与汉、土家等民族女子通婚所致。  相似文献   
2.
云南16个少数民族群体的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PCR—RFLP法对傣族、白族、蒙古族、彝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16个群体共654人进行了mtDNA编码区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到17种单倍群,其中4种为未能确认的单倍群。单倍群频率分布和主成分图共同显示,百越系的3个民族共6个群体有高频的B、F单倍群,聚集在图的下部,表现出鲜明的南方群体特征;蒙古族的2个群体有高频的A、D单倍群,聚在图的上部,具有典型的北方群体特征;氐羌系的5个民族共7个群体全部或绝大多数都兼有南北方高频单倍群,位于图的中间,提示他们同时具有南北方群体的一些母系遗传特征。同一民族不同群体间的单倍群频率分布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很大,一般小于不同族源民族间的差异,但不一定都小于同一族源民族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古丝绸之路的上游地区,是连接东亚和中亚地区的主要通道.为了在遗传背景上评价该地区的基因融合,研究了该地区5个少数民族人群的线粒体DNA多态性,采用测序和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对采自河西走廊地区的三个人群和邻近的新疆两个人群总共242个无关个体进行单倍型分型,并且把得到的数据同以前报道的东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人群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欧洲特异单倍型和东亚特异单倍型同时存在于河西走廊地区人群中,从而揭示了从欧洲经中亚向河西走廊的基因流动.河西走廊地区人群在遗传上分布于中亚和东亚人群之间,这意味着中亚和东亚人群对该地区的母系遗传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更加完整地展示了沿着丝绸之路地区从欧洲经中亚到丝绸之路上游的河西走廊的基因流动和基因融合事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怒江大峡谷及下游地区的独龙族、怒族、僳僳族、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和傣族7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为对象,利用PCR分型法筛查Y染色体特异区YAP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结果显示:怒族的YAP^ 频率为1.82%,景颇族为12.50%,傣族为10.00%,其他4个民族群体均为YAP^-。  相似文献   
5.
云南4个少数民族8个Y-STR位点的多态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云南蒙古族、纳西族、普米族和藏族4个少数民族共183份样本进行了8个Y—STR位点的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民族都保留着较高的Y—STR遗传多态性,在测出的55个等位基因中共构建了101种单倍型,其中蒙古族有29种,纳西族有17种,普米族有26种,藏族有45种。Rst距阵表明,云南蒙古族与普米族和纳西族的遗传距离最远,分别为0.28945和0.25862;云南藏族与普米族的遗传距离较远,为0.20109;云南藏族与纳西族的遗传距离最近,比其他民族两两之间的距离小1个数量级,仅为0.09475。结合历史学和民族学对4个民族父系遗传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Little is known of the origin and the earliest migratory routes of the eastern Asia populations. Many researchers suggested that modern humans in eastern Asia originated from Africa[1,2], and the migratory routes spread from western to eastern Asia along southern mainland of Asia[3]. Eastern Asia was one of the few regions with relatively abundant hominid fossils, especially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the home of Ramapithecus and Yuanmou Man. Yuanmou Man was the oldest hominid fossil[4]. …  相似文献   
7.
云南18个民族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单倍型频率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壮、傣、水、布依、布朗、德昂、佤、彝、白、怒、哈尼、傈僳、拉祜、纳西、景颇、阿昌、基诺和独龙18个民族是由“羌”、“濮”、“越”3大部落群体演化而来,是云南的土著居民。利用PCR-RFLP方法对这18个土著民族进行Y染色体上13个双等位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不同历史族源的民族群体在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单倍型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在百越后裔民族群体中以单倍型H11、H12为主要分布;在氐羌后裔民族中以单倍型H5、H6和H8为主要分布;在百濮后裔民族群体中主要单倍型分布为H6、H8和H11。进一步主成分分析表明,百越后裔民族群体和氐羌后裔民族在主成分图上聚为两组,提示父系基因库有不同的来源,与历史记载相印证。  相似文献   
8.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Y chromosome at YAP locus in 25 ethnic groups (33 populations) of China were analyzed in a total of 1294 samples. The average YAP+ frequency of the 33 populations was 9.2%, coinciding with published data of Chinese populations. Primi has the highest YAP+ frequency (72.3%), which is also the highest YAP+ among all the eastern Asian populations studied. The YAP+ occurred in 17 populations studied including Tibetan (36.0%), Naxi (37.5% and 25.5%), Zhuang (21.3%), Jingpo (12.5%), Miao (11.8%), Dai (11.4%, 10.0%, 3.3% and 2.0%), Yi (8.0%), Bai of Yunnan (6.7% and 6.0%), Mongol of Inner Mongolia (4.3%), Tujia of Hunan (2.6%), Yao (2.2%) and Nu (1.8%). The other 15 populations are YAP-including Lahu (2 populations), Hani, Achang, Drung, Lisu, Sui, Bouyei, Va, Bulang, Deang, Man and Hui and Mongol of Yunnan and Bai of Hunan. The YAP+ frequencies varied among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studied, and even different among the same ethnic group living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locations. Using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knowledge of ethnology,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the origin and prehistoric migrations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Yunnan Province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
中国云南25个少数民族Y染色体DYS287位点的地理多态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国25个少数民族的33个群体共1294份样品进行了Y染色体DYS287 (YAP)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结果为: 普米族YAP + 频率为72.3%, 是至今报道东亚人群中的最高频率; YAP + 频率较高的有藏族(36.0%)、纳西族(37.5%和25.5%)、壮族(21.3%)、景颇族(12.5%)、苗族(11.8%)、傣族(11.4%, 10.0%, 3.3%和2.0%)、彝族(8.0%)、 云南白族(6.7%和6.0%), YAP+频率较低的有内蒙古的蒙古族 (4.3%)、 湖南土家族(2.6%)、瑶族(2.2%)、怒族(1.8%); 没有发现YAP+的云南民族有拉祜族、哈尼族、阿昌族、独龙族、傈僳族、水族、布依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满族、回族、蒙古族以及湖南白族. 33个群体的YAP+平均频率为9.2%, 与已报道中国人群的频率相符. YAP+频率在民族间有较大的差异, 同一民族的不同群体也不相同, 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结合民族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相关证据, 探讨了中国民族尤其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现存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