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新合成的锰配合物LMnAc([L2Mn2(Ac)(H2O)2](Ac))能够显著,并且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其选择性优于顺铂,本研究主要探讨锰配合物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LMnAc的选择性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转运路径,即肿瘤细胞上高表达的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系统有关;LMnAc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和自噬;它能诱导线粒体膜电位降低,ATP产生减少,并且还能诱导细胞内Ca2+超载及活性氧(ROS)的产生;本研究还发现,用氮乙酰半胱氨酸将ROS清除后,其抗肿瘤效果显著降低,说明ROS是细胞死亡的触发者.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LMnAc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线粒体相关基因表达和IPA方法,对705个线粒体相关基因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基于线粒体相关基因平均表达比值比,分析获得大骨节病软骨9个显著性上调差异表达的线粒体相关基因;通路分析发现大骨节病软骨氧化磷酸化、丙酮酸盐代谢和凋亡信号通路上调,提示软骨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在大骨节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该文探究了线粒体DNA(mtDNA)突变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评估了mtDNA拷贝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根据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状甲状腺腺瘤和乳头状甲状腺癌3组病人的mtDNA全基因测序和单倍型分型结果,统计3组病人mtDNA突变率及单倍型的差异,分析乳头状甲状腺癌病人的mtDNA突变率与临床资料的联系,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病人的组织和血液样本中mtDNA的拷贝数。结果显示,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mtDNA的复合体I亚基编码区和tRNA编码区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在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中线粒体单体型M相对于单体型N有更低的淋巴结转移率,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组织中的mtDNA拷贝数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而在血液标本中,两者的mtDNA拷贝数均低于结节性甲状腺肿。这些结果表明,mtDNA拷贝数的变化和复合体I亚基编码区的突变可能作为甲状腺癌诊断的生物指标,而线粒体单体型N可能可以作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恶性变化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简称复合体Ⅰ)是呼吸链电子传递的起始复合体,作为电子传递过程的限速酶,复合体Ⅰ的分子量远大于其余的四个呼吸链复合体。复合体Ⅰ相关的疾病发生除了与40余个复合体Ⅰ组成亚基的突变相关外,还同参与其组装的多个组装因子存在密切联系。该文对复合体I的结构以及参与调控复合体Ⅰ组装的各类组装因子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全面了解复合体Ⅰ相关疾病的发生提供具体参考。  相似文献   
5.
电子传递链亦称呼吸链,由位于线粒体内膜的I、II、III、IV 4种复合物组成,负责电子传递和产生质子梯度。电子主要从复合物I进入电子传递链,经复合物III传递至复合物IV。电子传递系统的组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目前已知主要有约69个结构亚基以及至少16个组装因子参与了人类复合物I、III、IV的组装,这些蛋白质由核基因组与线粒体基因组共同编码。对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的蛋白质组成及其结构已研究得较为清楚,但对它们的组装了解得还比较初步。许多人类线粒体疾病是由于电子传递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其中又有许多是由于该系统中一个或多个部件的错误组装引起的。研究这些缺陷不仅能够加深对线粒体疾病发病机理的了解,也有助于揭示线粒体功能的调控机制。将着重对电子传递系统复合物的组装及其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简称复合体Ⅰ)是呼吸链电子传递的起始复合体,作为电子传递过程的限速酶,复合体Ⅰ的分子量远大于其余的四个呼吸链复合体。复合体Ⅰ相关的疾病发生除了与40余个复合体Ⅰ组成亚基的突变相关外,还同参与其组装的多个组装因子存在密切联系。该文对复合体I的结构以及参与调控复合体Ⅰ组装的各类组装因子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全面了解复合体Ⅰ相关疾病的发生提供具体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