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1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组织损伤三种疗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疗效优劣比较,找出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569例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各种治疗方法。结果治疗方法从优到劣依次是:抗蛇毒血清局部注射-糜蛋白酶局部注射-蛇伤药酒外敷-坏死组织早期切除-局部烧灼法-局部组织切开冲洗。结论中华眼镜蛇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应首选抗蛇毒血清局部注射和糜蛋白酶局部注射,其次选用蛇伤药酒外敷。  相似文献   
2.
采用重要值、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对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不同年限退耕地自然恢复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退耕地在50a自然恢复过程中共出现植物34种,14科,其中灌木6种,草本28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17.65%和82.35%;藜科(8种)、禾本科(6种)、蒺藜科(4种)植物占总物种数的52.94%。(2)研究区退耕后50a植物群落演替经历为:田旋花→藜→苦苣菜→骆驼蒿→骆驼蓬→盐生草→黑果枸杞→红砂→盐爪爪的演替过程。(3)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随退耕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波动式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则呈现出在退耕初期(1~5a)先下降然后呈波动式上升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群落物种组成逐渐减少,植物群落演替向前发展的大致经历分为4个阶段:退耕1~5a为一年生草本和宿根植物迅速恢复阶段,退耕5~15a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演替阶段,退耕15~30a为多年生草本向多年生灌木演替阶段,退耕30~50a为多年生灌木植物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3.
白刺不同自由授粉家系的生长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反映甘肃民勤县白刺分布区生态变化特征信息的55个白刺自由授粉家系,一、二、三年生植株的生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这些家系可能属于不同的遗传变异群体。白刺生长的家系间变异较大,且变异性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不同生长指标间的同一指标上下年度间的生长变异有很大相关性。家系内变异与家系的个体生长状态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生长越好的家系,变异越小,且变异与母株果实和种子特征无关。研究结果为优良生长家系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勤红砂岗地区绵刺分布和繁殖方式及濒危原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调查了民勤红砂岗地区绵刺的分布现状和面积,初步观测了它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发现枝条生根是它的重要繁殖方式,并对绵刺濒危的原因和保护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唐古特白刺种源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古特白刺(Nitrariatangutorum)为蒺藜科白刺属灌木,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优良的固沙树种之一,也是重要开发利用的经济植物。我们从青海德令哈、吐鲁番、玉门和民勤等地引进4个不同地理的唐古特白刺种源,在民勤沙生植物园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源间的株高、地径、冠幅等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生长表现均以来自民勤地区的种源最好,吐鲁番和玉门的较好,青海的次之。同时,这些不同地区的种源都具有抗旱、抗寒、抗风固沙和经济价值较高等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6.
中华眼镜蛇伤致局部组织损伤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 探讨中华眼镜蛇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用中华眼镜蛇毒作家兔局部组织损伤模型,分别采用抗蛇素血清局部注射、糜蛋白酶局部注射、蛇伤药酒外敷、坏死组织早期切除、局部烧灼法、局部组织切开冲洗,共6种处理方法进行局部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6种治疗方法从优到劣依次是:抗蛇毒血清局部注射、糜蛋白酶局部注射、蛇伤药酒外敷、坏死组织早期切除、局部烧灼法、局部组织切开冲洗。结论 中华眼镜蛇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应首选抗蛇毒血清局部注射和糜蛋白酶局部注射,其次选用蛇伤药酒外敷。  相似文献   
7.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民勤绿洲不同退耕年限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以KEGG数据库碳固定、氮代谢途径为工具,研究长期退耕对参与区域土壤碳固定和氮代谢途径的主要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基因变化的影响。试验共设置9个退耕年限梯度样地:未退耕耕地、退耕1年样地、退耕2年样地、退耕4年样地、退耕8年样地、退耕13年样地、退耕20年样地、退耕30年样地和退耕40年样地。结果表明:退耕明显改变了碳固定、氮代谢土壤微生物和功能基因丰度,细菌在碳固定和氮代谢两个过程中均起到主导作用;还原三羧酸循环途径、还原乙酰辅酶A途径以及3-羟基丙酸/4-羟基丁酸循环途径等为研究区土壤微生物主要碳固定途径,厌氧氨氧化途径、硝酸盐异化还原途径、硝酸盐同化还原途径、反硝化途径以及硝化途径等为研究区土壤微生物主要氮代谢途径;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未分类绿弯菌属(unclassified_Chloroflexi)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是区域土壤微生物碳固定主要菌属,氮代谢则以腈基降解菌属(Nitrilirupto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未分类绿弯菌属(unclassified_Chloroflexi)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为主;Gemmatirosa、未分类绿弯菌属(unclassified_Conexibacter)、未分类念珠菌门(unclassified_Candidatus Rokubacteria)、Gaiella和Geminicoccus等5个属分类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研究区退耕地碳固定途径标记性微生物种群,coxL.cutL和ACO.acnA等是研究区退耕地土壤微生物碳固定途径主要响应功能基因;腈基降解菌属(Nitriliruptor)、未分类念珠菌门(unclassified_Candidatus Rokubacteria)、Geminicoccus、未分类绿弯菌属(unclassified_Conexibacter)、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未分类酸杆菌门(unclassified_Acidobacteria)和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等7个属分类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研究区退耕地氮代谢途径标记性微生物种群,GDH2和E1.4.7.1是研究区退耕地土壤微生物氮代谢途径主要响应功能基因。该结果对于明确退耕影响下民勤绿洲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甘肃省民勤县青土湖不同年限退耕地(退耕1 a、2 a、4 a、8 a、13 a、20 a、30 a、40 a)的植被演替特征、土壤酶活性进行调查,以耕地为对照(CK),分析植被群落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以揭示其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为青土湖区及其相似地区退耕地生态系统修复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青土湖在退耕40 a自然恢复过程中,9个样方中共出现16科32属42种植物,物种构成表现为:多数种归于少数科,大部分植物种为单属单科。(2)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群落优势种由草本植物逐渐转化成灌木植物,植物种由退耕初期(1 a或2 a)的19种降低到退耕4 a的14种、退耕20 a的13种、退耕30 a的5种;退耕30 a时耐盐碱灌木植物盐爪爪成为该地的优势种,其重要值达到52.862,但退耕40 a时优势种盐爪爪的重要值降为36.008。(3)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趋势呈先增加后减小,再逐渐趋于稳定;Simpson优势度指数整体变化幅度较小,最终呈稳定的趋势。(4)在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中,4种土壤酶活性随退耕年限增加总体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再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均在退耕8 a后显著下降,且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低于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对照样地(CK)相比,磷酸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均随退耕年限增加而下降;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0~20 cm土层中,物种数与土壤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脲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40 cm土层中,物种数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0~20 cm土层的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0~40 cm土层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与4种土壤酶活性间相关性较低且均不显著。研究认为,在青土湖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变得比较单一,物种多样性逐年降低,脲酶活性对物种多样性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中华眼镜蛇毒致局部组织损伤的6种治疗方法,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疗效优劣比较,找出最佳治疗方法。方法用中华眼镜蛇毒制作动物家兔局部组织损伤模型,分别采用6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局部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6种治疗方法从优到劣依次是:抗蛇毒血清局部注射-糜蛋白酶局部注射-蛇伤药酒外敷-坏死组织早期切除-局部烧灼法-局部组织切开冲洗。结论中华眼镜蛇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应首选抗蛇毒血清局部注射和糜蛋白酶局部注射,其次选用蛇伤药酒外敷.  相似文献   
10.
植物物候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气候条件的累积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综合影响.通过收集1974-2007年民勤荒漠区典型草本植物马蔺的物候观测数据以及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马蔺的物候特征及其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马蔺的平均生长季长度约为201.7 d,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大致表现为每10a延长0.8d,但随着年份的变化并不显著(P>0.1).(2)除开花期的开始时间出现明显的延后外(P<0.1),马蔺其它物候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均表现为轻微的延后趋势,且随着年份的变化不显著(P>0.1).马蔺各个物候期的持续时间不同年份差异较大,其中萌动期、开花期和果熟期的持续时间随着年份出现减少的趋势,而展叶期和黄枯期的持续时间随着年份则出现增加的趋势,但其变化均不显著(P>0.1).(3)马蔺整个生长季的延长可能受气温和降水的综合作用,其物候期的开始时间对物候期开始之前3周到3个月之间的积温有着显著的响应(P<0.01),而对于长时间尺度的积温则响应不显著(P>0.1);其部分物候期的开始时间对于中短时间尺度的累积降雨有着较显著的响应(P<0.1),但是对于长时间尺度的累积降雨则所有物候期都响应较弱(P>0.1).(4)马蔺的物候期特征除了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之外,可能还与其自身的水分利用机制有关,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该地区典型荒漠草本植物的物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