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对2011年陕北神木木柱柱梁龙山晚期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类、测量和鉴定。总共鉴定出脊椎动物27个种属,包括鳖、鸟类、褐家鼠、中华鼢鼠、蒙古兔、狐、貉、狼、狗、虎、黄鼬、狗獾、野猪和家猪、奥氏马、野驴、骆驼、鹿类、黄牛、山羊、绵羊、鹅喉羚。特别是发现了目前时代偏晚偏南的马科动物绝灭种Equus(Sussemionus) ovodovi, 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的自然景观。从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利用以羊为主情况可见他们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同时从事农业和狩猎采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陕西铜川瓦窑沟遗址出土梅花鹿遗存的研究,分析了梅花鹿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死亡的季节性特征,进而探讨了仰韶时代人类狩猎梅花鹿的策略和行为特征。研究表明,人类在狩猎梅花鹿时一般会选择成年个体,即多数梅花鹿是在体重达到最大后才成为人类狩猎的对象,而性别比例研究显示人类在狩猎时可能有意识地选择公鹿,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获取鹿角,另一方面,可能与保护种群繁衍有关。梅花鹿死亡的季节性研究表明,人类狩猎梅花鹿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反映了人类会根据动物的行为特征有选择性地进行狩猎活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