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好的降血压降血脂作用,为了解桑枝中芦丁、桑色素、山柰酚、异槲皮苷、桑辛素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对重庆9个产地、3个种类(桑、鸡桑、华桑)的18批桑枝进行黄酮成分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芦丁、桑色素、山柰酚、异槲皮苷、桑辛素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 5~0.999 8。18批桑枝中均检测出5种黄酮类物质,但其在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五种黄酮类成分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为桑辛素>桑色素>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含量最高的桑辛素平均含量为135.154μg/g,含量最低的山柰酚平均含量为6.929μg/g。不同种类桑枝中5种黄酮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华桑中黄酮总含量最高。本研究能为深入研究桑枝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数据资料参考,为临床上降血压降血脂的治疗提供药物来源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纳米δ-Bi2O3负载多孔沸石球填料(Bi-PZSF),研究其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性能(包括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稳定性)以及溶解氧、pH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朗格缪尔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在中性条件下,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对吸附速率影响较小,Bi-PZSF的最大吸附量为955.69 mg·kg^-1,比天然沸石的吸附量提升了近120倍;Bi-PZSF在NO3^-和SO4^2-的溶液中呈现出较强的选择吸收Cr(Ⅵ)能力,Cr(Ⅵ)去除率均在97%以上;同时,Bi-PZSF在吸附Cr(Ⅵ)后表现出高稳定性。Cr(Ⅵ)的去除主要是通过与附着在Bi-PZSF上的纳米δ-Bi2O3的表面羟基交换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油脂降解能力的菌株,同时探究菌株的特性和降解能力。以屠宰场污染土作为菌源,通过梯度驯化法最终筛选分离得到能够将橄榄油作为单一碳源生长的降解菌。随后通过形态特征观察、Biolog生理生化测试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实验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属于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与Achromobacter pulmonis聚为一支。综合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测得实验菌株培养4~5 d时对橄榄油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0%,同时测得菌株降解油脂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7.5和35 ℃,该菌株在盐浓度低于40 g·L-1环境中降解率较高。此外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菌株对各类型油脂均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骨转移过程中成骨细胞微环境(OBM)对结肠癌细胞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mRNA表达及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取成骨细胞培养液与DMEM血清培养基按照1:1比例混合,培养SW480细胞。实验分对照组及实验组(添加成骨细胞培养液)。STAT3的mRNA水平的检测采用RealtimePCR方法,结肠癌细胞SW480的增殖能力改变采用CCK-8法。结果:取成骨细胞培养液作用于SW480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在1d,2d,3d三个时间点,实验组STAT3 mRNA水平均升高,其增强水平约为12.1%,21.8%,23.9%;与此相似的是,CCK-8检测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在三个时间点分别升高约5.6%,23.9%,18.8%。结论:OBM可上调SW480细胞中STAT3的转录表达并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腰痹通胶囊与布洛芬缓释胶囊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与C组(各56例),A组给予口服腰痹通胶囊 (3粒/次),3次/d,饭后服药;B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 (300 mg/次),2次/d,饭后口服;C组同时口服腰痹通胶囊和布洛芬缓释胶囊(用法同前),3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腰椎治疗评价量表(JOA)评分、血清炎性因子和药物副作用等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研究,没有退出或脱落病例。A组的总有效率为76.79%,B组的总有效率为82.14%,C组的总有效率为96.43%,经统计学分析,AB两组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C组与A组或B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的VAS、ODI、JOA评分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组治疗后的相关评分优于其他两组(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炎性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A组、B组(P<0.05)。A组的药物副作用最少,B组的药物副作用最多,A组和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腰痹通胶囊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慢性腰痛的疗效明显优于这两种药物单独使用,可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评价脂阿拉伯甘露糖(LAM)联合38kD蛋白的混合抗原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128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活动性肺结核107例,肺外结核21例)、51例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和6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检测抗LAM和38kD混合抗原的IgG抗体(LAM-38kD-IgG)。结果显示,LAM-38kD-IgG检测的总敏感度为46.88%,特异度为98.53%,阳性预测值为98.36%,阴性预测值为49.63%。其中肺结核组敏感度为46.73%,肺外结核组敏感度为47.62%(P0.05);初治组为45.54%,复治组为51.85%(P0.05)。涂片阳性肺结核组敏感度为52.54%,高于涂片阴性组(39.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38kD-IgG检测在对照组中的特异度为98.53%。其特异度远高于结核菌素试验(TST)的41.46%(P0.01)。LAM-38kD-IgG水平与结核病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提示,应用LAM和38kD混合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诊断活动性结核病方面具有中等敏感度、极高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不仅可与结核病的其他诊断方法联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且特别适用于细菌学检查阴性结核病和肺外结核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0例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平均1年,无一例复发.结论:该术式对患者损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特别适用双侧精索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多指标结合化学计量学综合评价烈香杜鹃的质量,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规定的方法对藏药烈香杜鹃的显微、水分、总灰分等分别进行了鉴别和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结果:不同基源烈香杜鹃的显微鉴别结果存在细微差别,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显示样品相似度系数为0.705~0.990。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08 2%、0.175 5%、0.583 7%,RSD值分别为62.97%、46.67%和47.89%。化学模式分析结果显示样品间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不同基源的烈香杜鹃质量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多指标结合化学计量法的方法能有效评价藏药烈香杜鹃的质量,为烈香杜鹃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在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及对血沉、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112例膝关节骨折患者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基于对照组加用桃红四物汤治疗,比较两组血沉,CRP、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红细胞比积、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中医症候积分,膝关节功能。结果:实验组血沉,CRP、TNF-α、IL-1、红细胞比积、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可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沉、CRP、TNF-α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手术后颅骨缺损在超早期(4~6周内)行三维钛网颅骨修补的可行性和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探讨超早期颅骨修补术手术中是否较常规手术存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行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手术修补患者99例。将所有患者根据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的间隔时间分为两组,4-6周以内为超早期组,共52例,3-6个月为常规组,共47例。采用不同国际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在颅骨修补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的生存质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头皮剥离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相应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超早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远期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较常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GOS、NIHSS和KPS评分较常规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超早期组患者头皮剥离时间较常规修补组明显缩短(P0.05),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颅骨修补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在超早期(4~6周内)行颅骨修补在临床上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并且能够减少术中出血,手术中头皮剥离时间也有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