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81年,北京动物园的独角犀Rhinoceros unicornis患肠炎死亡,解剖后自大肠中采得圆线科Strongylidae线虫840条,其中雄虫377条,雌虫465条。经鉴定为圆线豆科一新属新种。文中量度以毫米为单位。  相似文献   
2.
肠艾美耳球虫(Eimeria intestinalis)大配子体(Macrogametocyte)带虫空泡内有许多泡内小管。大配子体外被单层限制膜,核大,有一明显的核仁。两种成囊颗粒几乎同时出现。发育中的大配子体胞质中出现多糖和脂肪小体,并逐渐增多。大配子表面被有两层膜。卵囊壁形成的标志是大配子表面的两层膜松弛地向带虫空泡内推移,成囊颗粒Ⅰ形成卵囊壁的外层,成囊颗粒Ⅰ的物质形成卵囊壁的内层,在内层之下又有一颗粒层的形成和消失。  相似文献   
3.
安健  汪明  孔繁瑶  殷佩云 《动物学报》2001,47(4):431-435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配子生殖阶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于相邻的宿主肠上皮细胞内相产生,由末代裂殖子入后,长大变圆而形成,小配子的形成为直接分化型,首先细胞核分裂成为多核体,随后细胞核向周边移动,然后紧靠细胞处的限制向外突出,临近突出部位的限制膜下陷,在核上方形成中心粒,中心粒发育为基粒,鞭毛中的微管和附着微管,早期形成的小配子仍与小配子体的殖体相连,成熟的小配子与配子体分离,外型香蕉状,外被单位膜,内有一电子结构十分致密的细胞核,核的头端侧面有一个巨大的线粒体,小配子有鞭毛2根,每根鞭毛内有微管,组成为9+2结构,此外,小配子至少有6根附着微管,大配子体和大配子外被单位膜,内部形成大量的成囊体1和成囊体2,并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中央有一个细胞核,卵囊臂有5层,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内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  相似文献   
4.
肠艾美耳球虫孢子发育与裂殖生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佩云  林昆华 《动物学报》1993,39(2):189-196
用单卵囊分离技术纯化肠艾美耳球虫Eimeria intestinalis Cheissin,1948卵囊。卵囊呈宽梨形,平均大小为27.38×19.97μm。在室温21—26℃,第63和116小时完成孢子化率分别为31%和71%。人工感染无球虫兔,潜隐期9天,排卵囊的持续期为9天,高峰期为感染后第12—13天。裂殖生殖4代,第一代裂殖体寄生于空肠和回肠的肠腺上皮细胞内,出现时间为感染后61—85小时;裂殖体有大小两种类型。第2代至第4代裂殖体寄生于空肠、回肠,寄生部位扩展至肠绒毛上皮细胞,有大、中、小三种类型裂殖体。第2至第4代分别出现于感染后96—132小时;144—180小时;192—240小时。感染后73—216小时之间均见有含两个裂殖子的小裂殖体,大小为2.5—5.9×3—9.48μm;感染后96—240小时,见粗细两种类型的裂殖子,粗裂殖子有核1—8个,细裂殖子多为一个核。裂殖生殖寄生于空肠、回肠;仅在216小时曾在蚓突的个别绒毛和腺上皮细胞内见有裂殖体。12指肠、盲肠和结肠均未见虫体寄生。作者特别瞩目于试验中发现的裂殖体和裂殖子的多型现象,并将无性世代划分为4代。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家兔球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兔球虫是家兔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由于其对养兔业危害极大,幼兔感染率高达90%以上,患病幼兔死亡率高达40%~70%.因此兔球虫的研究引起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充分重视,早在1935年我国研究者就开始了兔球虫种类调查,其后,尤其是解放后众多学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兔球虫种类调查、内生发育史、各阶段虫体的超微结构、细胞化学、球虫免疫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1981年10月,我们从北京动物园一头死于肠炎的、原产于尼泊尔的独角犀(Rhinocera unicornis)小肠中采获大量圆线科线虫,在已检查的1090条成虫中,计有雄虫288条,雌虫802条。经鉴定,我们认为系一新属新种。量度单位:毫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