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年生西伯利亚白刺水培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0、200、400mmol·L~(-1))处理对幼苗生长及不同器官(根、茎、叶)中Na~+、K~+、Ca~(2+)、Mg~(2+)的吸收、运输与分配的影响,探讨西伯利亚白刺的盐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200mmol·L~(-1) NaCl处理促进了西伯利亚白刺幼苗的生长及叶片肉质化程度,400mmol·L-1 NaCl处理显著抑制其生长。(2)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升高,西伯利亚白刺幼苗根、茎、叶中Na~+含量显著增加,且叶中Na~+含量显著高于茎和根中;根系中K~+含量显著增加;根、茎、叶中Ca~(2+)、Mg~(2+)含量在200mmol·L~(-1) NaCl处理下保持平稳或上升,而在400mmol·L-1 NaCl处理下显著下降。(3)各器官中K~+/Na~+、Ca~(2+)/Na~+和Mg~(2+)/Na~+比值总体随NaCl处理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根部离子比值始终高于叶片和茎。(4)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升高,西伯利亚白刺幼苗根-茎SK,Na显著下降,而根-茎SCa,Na、SMg,Na及茎-叶SK,Na、SCa,Na、SMg,Na逐渐提高。研究发现,西伯利亚白刺的盐适应机制主要是通过植株的补偿生长效应及叶片对Na~+的聚积作用实现的,同时也与根系对K~+的扣留及茎叶对K~+、Ca~(2+)、Mg~(2+)选择性运输能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结核杆菌Ag85A-ESAT-6融合抗原与细胞因子IL-21共表达核酸疫苗pIRES-IL-21-Ag85A-ESAT-6,研究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出Ag85A和IL-21编码基因,并先后插入质粒pIRES-ESAT-6中,构成共表达核酸疫苗pIRES-IL-21-Ag85A-ESAT-6;免疫小鼠后,通过CTL和NK细胞杀伤活性和脾细胞增殖试验,以及小鼠血清抗体、IFN-γ和IL-4的检测,评价该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pIRES-IL-21-Ag85A-ESAT-6核酸疫苗免疫鼠的CTL活性、脾细胞增殖反应、IFN-γ水平及血清抗体产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pIRES-IL-21-Ag85A-ESAT-6核酸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可作为新型结核疫苗的候选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链亲合素标记的TNFα双功能融合蛋白,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4a-SA-TNFα和pET21a-TNFα-S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Ni-NTA亲合层析纯化后进行透析复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融合蛋白对生物素化MB49细胞的锚定活性,L929细胞杀伤实验检测融合蛋白的TNFα活性。结果:成功制备了两种链亲合素标记的TNFα双功能融合蛋白SA-TNFα和TNFα-SA;其表达量分别约占总蛋白的30%和23%,纯化效率均达90%以上;两种融合蛋白均能有效地锚定于生物素化的MB49细胞表面,其锚定效率分别为95%和92%;L929细胞杀伤实验显示SA-TNFα具备TNFα活性,但TNFα-SA不具备TNFα活性。结论:成功制备了具备双功能活性的链亲合素标记的TNFα融合蛋白,TNFα在该融合蛋白中的位置与其活性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于抗结核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佐剂及辅佐分子、DNA疫苗导入的方法、载体设计等几方面,其中表达载体对DNA结核疫苗的影响逐渐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就应用于结核DNA疫苗的载体及如何构建优化结核DNA载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氧的p型孤对电子对抗氧化剂苯氧自由基的稳定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AM1方法计算了几种甲氧基苯酚的ΔHOF值,以此为理论指标探讨了甲氧基氧的p型孤对电子对苯氧自由基的稳定作用。发现p型孤对电子对邻、对位苯氧自由基的稳定作用较强,对间位自由基没有稳定作用,呈现出明显的位置效应。同时p型孤对电子轨道的扭转对稳定作用有较大影响。当轨道与苯环平面垂直时,稳定作用最强,而当轨道与苯环平面平行时,稳定作用最弱。最后将上述结果用于黄酮类抗氧化剂和维生素E,阐明了许多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6.
硫化物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有毒物质。硫醌氧化还原酶是生物体硫化物代谢的一种关键酶。对该酶的发现与分布、序列特征、催化机制、催化特性、三维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并对该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Ⅱ卷27题.是一道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和逻辑分析能力的试题.对该题作的随机抽样结果显示,其难度值为0.38.成为今年理综测试中最难的试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秸秆颗粒还田对黑土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不同玉米秸秆颗粒还田量对黑土生物学特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农业科技示范园试验地设置秸秆0%还田,还田量0kg/hm^2(CK)、秸秆60%还田,还田量4500kg/hm^2(JG1)、秸秆70%还田,5250kg/hm^2(JG2)、秸秆80%还田,6000kg/hm^2(JG3)、秸秆90%还田,6750kg/hm^2(JG4)和秸秆100%还田,7500kg/hm^2(JG5)6个处理,通过连续2年大田试验,研究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蔗糖酶(3.29%—32.12%),脲酶(5.32%—52.66%),过氧化氢酶(0.60%—27.11%),碱性磷酸酶的活性(10.89%—64.2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1.32%—7.07%)、氮(16.35%—80.46%)含量;秸秆施入土壤也提高了黑土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土壤固氮、分解养分及抵御病害能力,并降低了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土壤病害发生概率,还出现了具有固氮、吸磷、改良土壤特性的新细菌,可见玉米秸秆还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细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进而使土壤系统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综合研究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以6750kg/hm^2为较适宜的玉米秸秆颗粒还田量。  相似文献   
9.
陈靖松  张建军  李金龙  李山 《生态学报》2024,44(6):2270-2283
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有助于区域土地低碳可持续利用。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转移视角,采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特征,评估了碳排放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并借助改进的Kaya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的转入是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引起碳排放量增加15844.36万t;耕地、草地向林地、水域的转变促进了地区固碳能力的提升。(2)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向中心进一步聚集的趋势,并且东-西向聚集趋势大于南-北向。(3)京津冀地区整体碳排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呈向好趋势发展,但大部分地区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失衡现象,地区间碳生产力差异逐渐增大。(4)经济水平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最显著因素,单位GDP用地强度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是促进低碳土地利用的基础,低碳经济发展是促进地区减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雨芊  刘强  吴训锋  李金龙  王博轶  潘博 《广西植物》2020,40(11):1623-1627
孟连苞叶兰(Brachycorythis menglianensis)自2001年发表以来,再也没有被发现和记录过。由于能够用于分类学参考的仅为模式标本和依据标本绘制的素描图,加之原始文献的描述不够细致,以致于Henrik Æ Pedersen将其作为长叶苞叶兰(B. henryi)的异名处理。时隔十五年后,我们在该种的模式产地进行野外兰科植物考察时,有幸重新发现了该种。通过对其新鲜带花植株的详细比对之后,发现孟连苞叶兰与长叶苞叶兰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如孟连苞叶兰叶片卵圆形,叶片大小(2.5- 4.7 × 1.7-2.3 cm)、唇瓣密被疣状突起且先端缺刻或2裂等特征,明显有别于长叶苞叶兰。因此,在该研究中支持孟连苞叶兰的分类学地位,同时对该种的形态特征、生境以及生存现状等信息进行了增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